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22-11-03 02:17高雁平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理念理论科技

[ 摘要 ]

我国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改革开放将处于重要的阶段。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极为重要的就是创新。本文主要研究创新发展理念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创新在我国的发展理念当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已经提出要将创新作为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我国能够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

[ 关键词 ]

创新发展理念;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10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格局发展之下,全新的科技发展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表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让各个行业都能够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更加优秀的生产力。因此,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影响之下,应该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将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1 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重视创新的作用,认为创新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创新,即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括社会科学的创新,即理论、制度等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具有继承性,我国在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同时将创新发展理念放在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

1.1 科技创新是核心

从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出发,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主要在于新时代要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其中就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这四个现代化,就必须通过科技进行创新。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而对于工业发展就需要通过更加高水平的质量来进行引领。对于工业发展来说,科学技术的创新将会成为最大的动力。要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到制造业当中,让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从原本的基础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让我国能够在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外,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并且将其运用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基础表现,而智能城镇化建设将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提供重要保证。另外,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借此来实现农业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可以充分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智能化。

1.2 理论创新是先导

要想提出创新发展理念,那么就需要对相应理论进行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实践的辩证关系当中就可以看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而理论又可以去指导实践,因此创新发展理论在完善以及发展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理论进行创新并加以实践。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当代经济制度领域在发展过程当中往往会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创新理论,其中就包括基本经济理论的创新、基本收入制度理论的创新以及经济运行分析理论的创新。

针对经济理论制度进行理论创新,首先能够有效地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进行激发,同时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发展。其次还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完善,其中就包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一般都需要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在这个过程當中都能够将社会主义公平公正进行落实,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理论的创新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地将市场上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促进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能够让市场良性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1.3 制度创新是保障

我国创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保障是制度创新,制度的创新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自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科学创新体制机制当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制度创新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受到多方面影响,其时间和精力都被束缚在非科研的活动当中,科研时间被压榨,因此难以提出相关创新理论。二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并将科研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不符合科研的创新规律,这种单一的数量评价标准将会在科研人员当中形成一种较为不利的发展势头,其中就包括学术浮躁以及急功近利。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滞后。有些产学研相结合只是处于理论层面,有些科技创新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有些很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甚至被搁置。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就要扫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1.4 文化创新是根本

对于我国创新发展领域来说,文化创新是根基。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自信都体现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上,其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顺应时代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对自身文化进行创新。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重视文化创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非常优秀的精神一直引领我国的发展,其中有抗战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提出都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追寻着文化创新。而每一个阶段的文化创新都能够引发人民群众的学习,都能够让群众积极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文化创新作为民众的精神动力,也为我国创新发展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2 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依据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可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应从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入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坐而谋,又要起而行。因此,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要抓住重点,加大力度进行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创新创业的良好风尚。

2.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当下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包括科学家的自主探索、市场需求带来的调配以及政府的主导,从这三个途径当中就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去挖掘这三者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潜能。一方面,科学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当中需要激发自身的首创精神,并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创新创造的活力;另一方面,市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都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带动创新的发展,而资源的配置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市场发展过程当中就必须坚持需求导向,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促进创新发展。而当市场的发展并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时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政府去推动基础民生领域在材料、设备、芯片等重要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让科学技术能够在更多领域当中得到应用。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与加速器,“双循环”下的创新引领体系需要基于“底线开放思维+全面自主创新”全新创新战略实现创新引领,并基于新型举国体制引领、未来产业引领与世界一流企业引领的整合式创新三重引领路径,迈向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2.2 加强创新制度建设

当下世界格局在飞速变化,每个国家之间都可能形成竞争关系,各个国家在进行竞争的过程当中除要考虑科学技术以外,也要考虑自身制度。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我国经济制度进行创新,不仅能够保持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活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经济制度的创新主要在于对技术的创新,而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处于世界经济前列,就在于对自我技术的研发创新。

目前,在经济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仍存在不能够解决好技术創新的问题,而在技术创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我国想要在新时代保持高水平的发展会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在社会分配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当中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生问题上应该从经济制度创新上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突破,通过对管理体系的机制改革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创新技术发展的研究当中,确保我国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加快理论创新速度

在提出创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针对理论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得到重视。其次需要发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职能和作用,对创新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将创造性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我国早在“十四五”时期就已经意识到完善经济发展对于创新理论来说十分重要,而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认识到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既需要满足当前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也需要解决当前社会分配当中的各种民生问题。我国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完善经济运行的各种条件,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供求关系在满足当前人民幸福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2.4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进入新时代,我国不仅要维持文化自信所带来的优势,也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精神在社会上的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鼓励人民群众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当前,“双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创新成果纷纷涌现,极大地提高了创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释放了巨大创造力,促进了创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状态,因此更应该弘扬创新精神。一方面,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创新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让大众能够对创新理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网络媒体和现代传媒都有了全新的宣传创新思维,在为大众塑造全新的创新氛围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促使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能够将对“四个现代化”的追求更多地体现在我国经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之上。创新发展理念既能够更好地引领我国走向高水平发展的经济道路,也可以满足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协调科研人员、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解放,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范金,姜卫民,刘瑞翔.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值率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比较——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J].桂海论丛,2016,32(6):59-67.

[2]杨君,褚桂楠,肖明月.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一个研究述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6):515-521.

[3]茹少峰,魏博阳,刘家旗.以效率变革为核心的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14-125.

[4]胡春阳,余吉祥,程业炳.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安徽农村调查的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8-121.

[5]张海燕.要素集聚视角: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及突破的层次性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6):18-25.

[6]田丽芳,刘亚丽.双重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8):20-25.

[7]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4-113.

[8]王宁.地方分层、人才流动与城市人才吸引力——“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探究之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7-55.

[9]李瑞,吴殿廷,鲍捷,等.高级科学人才集聚成长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典型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23-1138.

[10]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49(2):51-59.

[11]廖建桥,黄书毅,刘智强.中国区域人才集聚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19):76-81.

[12]唐小飞,成立,王春国,等.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驱动与品牌关系驱动影响力对比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1):176-183.

[13]何春霞,徐金莲,曾鸿,等.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宜宾大学城为例[J].中国商论,2022(1):16-18.

[14]王欣瑞,张梦晨,宋瑞曦.“西部大学城”建设对周边农民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下北良村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6-22.

[ 作者简介 ]

高雁平,女,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项目名称 ]

2021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与践行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55。

猜你喜欢
理念理论科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科技助我来看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