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2-11-03 18:17张佳曲惠丰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学思政思想

张佳 曲惠丰

[ 摘要 ]

教育学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职业理念的基本保证,是实施德育提升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和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的基础上,从评价、领导、学生和教师四个方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教育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35

高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不仅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且也关乎着大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够成为我国事业发展可靠的接班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背景下,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突出思想引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目前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抓手,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的重要路径之一。

1 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各领域。其中,人才一直是各国竞争的关键。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高校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需要首先占领舆论高地,为大学生搭建起正确的知识和理论框架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国际形势,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在全国加强高校思政工作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实践,提出了各有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打造了一批思政工作教学新模式。为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课程思政被提上日程。

高校教育学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在教育学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教育内容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1 课程内容的高阶性与思政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学课程本身具有特色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首先要注重理论成果的时代性,要把党的最新教育理论纳入其中。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大对大学生的理论普及和教育,让学生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我国的科学发展实践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強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提升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跟党走的决心。

2.2 对接基础教育,提升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性

教育学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要增加基础教育内容,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势在必行。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减负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改革在全国铺开,不仅降低了入学成本,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在逐步改变传统家庭对教育的认识,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效果。

在教育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成果和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结合课程内容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可以从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挖掘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激情,还可以从职业道德入手,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 “立生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要义,代表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但仅仅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主渠道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要针对现在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下知识获取多渠道化、人生价值目标多样化和价值观影响多元化的特点,不断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各部门的联合,形成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提升课程思政成效,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4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培养目标。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取向和家国情怀,能用唯物主义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使他们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历史,遵循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立志终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重点的基础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积极融入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实施以德育为灵魂统帅、以智育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路径分析

3.1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实施教育学课程综合评价。

首先,学生成绩评价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内容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结合,由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既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体现他们对教育学课程中教育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情况。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反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更高水平的有效教学。

其次,高校应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作为实施教育学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水平都对课程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也是其重要途径。对于教师的评价,可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专家小组的评价三种方式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结果。同时,在对教师评价的内容中加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情况的评价,更有利于激起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热情。

最后,依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促进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教育理论素养,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体现,所以通过对毕业生的采访调查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育学作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为其他课程思想教育内容的挖掘和開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学课程的影响力,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3.2 建立健全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教育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质量,高校领导班子对教育学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至关重要。因此,各部门应成立以部门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全面指导和监督。领导小组可以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也可以定期听取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情况,积极与各专业领导沟通,为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把握基本方向。

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和思想确立后,各院系应成立以院系领导为总负责人,教育学课程带头人为具体负责人的教育学课程思政实施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更新完善教育学课程目标,挖掘教育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厘清教师具体工作职责,由任课教师主要承担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任务,做好从目标到具体实施的完整规划。为更好地做好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任课教师可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以及思政教师的合作,在充分吸取其他学科思政建设工作优点的同时,发挥为其他学科提供教育学理论思政建设工作的支撑作用。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关键作用,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教育。高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理论学科,旨在围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目标,积极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高校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备阶段,是重要的理论积累期,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参与,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情感,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尊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对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关于课程思政看法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也可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形式,灵活运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和研究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平等良好的师生教学氛围中以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兴趣和深入认识。

3.4 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课程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途径,因此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承担着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在新时代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学改革也成为教育活动发展的主题。教材是教育内容的集中呈现,而不是课程内容的唯一载体。课程不再只关注学科知识本身,而是开始关注课程的全面性、选择性和过程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应立足教育改革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基础,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深挖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在准备好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下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能与生活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材,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4 结语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的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合作。课程思想政治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学教学改革,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有效载体,是充分发挥教育正向显性和隐性功能的核心体现。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积极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课程中,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时代需要。高校要立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牵头成立课程思想政治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学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朝. 三农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 热带作物学报,2020,41(8):1757-1758.

[2]沈荣鑫.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泰州学院数学师范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14):79-82.

[3]刘玲. 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 高教学刊,2021,7(19):164-167.

[4]李彦群,胡文革.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聋校语文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绥化学院学报,2021,41(7):1-5.

[5]沈愈,朱尔果,唐若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8):2536-2538.

[ 作者简介 ]

张佳,女,河南驻马店人,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初级,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曲惠丰,女,河南偃师人,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教育学思政思想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