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1-03 22:13冯华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 摘要 ]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维,为此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构建高职院校协同教育制度,可形成思政教育教学合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增强高职院校教学思政的有效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政基础知识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中,作为学生思想发展和形成意识的主要引导者,教师要进行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完成协同育人制度的建设强化育人能力和意识,以最优化的育人实践路径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从而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的教育目标。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37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引领,寻找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育人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一步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协同发力的新思路,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才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重点,而且已逐渐成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为突破高职思政教育困境提供帮助,进而推进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构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主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育人方法的补充,进而弥补思政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以协同育人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思政课程效果,体现出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以及相互促进的教育价值。

1.1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中,依据课程将思政和思政教育课程协同育人,全面整合高职院校的学科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为了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学开展的核心在准确认识的灌输、信念增强的训练、价值有效的渗透、对身心健康的指导等方面,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提升教育质量存在困难,针对这种内容复杂且重点知识烦琐的教学工程,在高职院校思政基础知识课教学中,要将基础思政教育与学科思政协同教育引入,全面融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覆盖面,同时还能坚定学生思想观念。因此,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可减少不良观念对学员的影响,这也是强化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和前提。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到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再到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性、方向性、人文性的高度关注,多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对于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将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2 顺应思政教育发展要求

高职教学和思政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制度的建立,不但符合思政教育发展趋势的最新变化,而且符合党的教学思政教育方针。所以,在中国社会深层次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也需要有一定的转变,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与多元人文共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为顺应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高等教育的新趋势,要进一步拓宽职业院校思政德育课的教学覆盖面,将其渗透到课程思政工作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形成有特定价值的思维教育渗透。此外,为遵循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要将思政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互融通,增强了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使各种教学都能与思政教育教学同向同行,促使思政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互相协调,以便切实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与期望。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要是在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需求下,实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此针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将课程思政这种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引入思政课程中,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发挥其极具重要补充作用的一种渠道,所以只有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入手,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创新引领的发展趋势。

2.1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系统全面地开展,以及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才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此外,针对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合理利用课程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与价值观念引领要一致,这样才能将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不仅能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也能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2.2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特征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思政理论课涉及的內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思政课程蕴含的思想属性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观念引导、道德品质规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课程思政不是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同样对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也能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的思想性。为此,思政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出思想育人、观念育人的优势,能切实落实思政课程的思想教育目标。

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有助于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并且树立以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将会体现出在思政课程中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价值。所以,思政课程内容有一定政治性,可以指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路线,并帮助其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再次,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中具有的理论性知识,既是思政理论课程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渠道,所以思政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具有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型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不仅需要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要凸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形成既注重知识教学,又注重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时代性及满足教学服务时代需要等特点。其中,除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需要结合时代的特性创新理论,以此将创新的理论成果引入课堂中,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作用得以体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得到挖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时代性的特征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实现了渠道的拓展、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创新等目标,尤其在二者相辅相成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发挥出了课程思政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良好作用,有助于其他的专业课重新获得原本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做好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要求,重新构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体系,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3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3.1 培养高职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

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围绕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开展各项核心工作,重点是要提高教职工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真正为有序实施教学思政素质教育铺设道路。其中,为了培育高职老师的协同教育意识,学校必须对思政课程老师与非思政课程老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共同训练,以此提升高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堂和教学思政协同教育机制中,全体老师都要对协同教育、思政教育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要以课程思政和思政教学相互协调的理念进行共同教育,这有助于大幅度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比如,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科研课题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积极宣传思政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及其相对应的协同教育理念等,并运用多种多样的学科思政方式与内容进行教学工作,就可以防止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思政教学意识不够的问题。这样一来,高职教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意识得到强化,能真正利用专业的协同育人方法和手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培养高职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强化政治引领工作的落实,并专业化地进行总体谋划,可构建高职院校定期研讨、重点部署、稳步推进的协同育人机制。

3.2 建立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制度

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明确的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安排以及学科思政教育任务设计等,都必须从高职院校内部的协同教育机制建设出发,为推进思政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高职思政课程教育中,形成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的示范性课程体系,以课程融合的模式促进协同教育机制的形成,才是其教学合力形成的主要基石和前提。例如,在课程评价方面,要以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促使各个教师都具有课程思政教学的压力和动力。而在教研活动方面,则要鼓励教师申报有关课程思政的科研课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开展,强化其本身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尤其在不断提升其协同育人能力后,要对今后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以明确的、可执行的课程思政教育细则开展工作。另外,形成思政教育学科和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既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交叉融通的体制保证,也是推动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如围绕思政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特点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必须从方案、考核办法、教改方案等方面入手,教学人员的配备上也必须由院长、教研组组长、学科主任等组成,共同探究出贴近实践的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教学相互融合的实施办法。这样一来,建立整体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制度,形成科学决策的机构并传达正确的决策,牢固大思政的政策导向,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将会从全局、宏观层面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将形成推进有序的运转机制,进而对所有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和组织实施、督促落实。

3.3 开展课程思政的示范带动工程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责任主体,为此具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运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意识,也需要具有挖掘专业课程资源的能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将多学科的知识积累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其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部分教师会由于短时间的认识跟不上,造成在协同育人机制中行动的滞后。为了消除部分高职教师出现的这种陌生感和不适应感,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行引导式的探索,就可以采取示范带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引导工作。比如,首先,开展培训既能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以及对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解,也能帮助教师系统性地掌握开展课程思政的技巧。其次,以立项教改课题的开展,建设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的实践探究体系,促使教师在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打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理念。最后,则是选择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公开课、示范课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其高质量、高效率的课程思政示范作用,激发其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以此调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积极性,尤其在拓展专业课程教师的学科视野时,进一步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3.4 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统一

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时,都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类型的思政教育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价值引领上的统一,尤其思政课程和各专业课要形成教育合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理想与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通过加强基础、突出重点、制定标准、落实责任,一体化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要进一步提升思政知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并且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建设,就必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宣传教育的方式,并且通过丰富的思政课程教学理论,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协同教育机制构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在提高学生主观意识同时,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春英.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与路径[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27-29.

[2]蒋飞燕,陈建红. 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J]. 河南农业,2021(36):37-38.

[3]管小青. 精准教学与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着力点[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6):15-19.

[4]何夏玲.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J]. 大学,2021(36):113-116.

[5]张雪莲.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3):66-69.

[6]丁映轩,王权,孙干.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途径探究[J]. 职业,2021(12):80-81.

[7]李小玲,吴晓璐. 高职院校“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解析[J]. 大学,2021(49):133-135.

[ 作者简介 ]

冯华,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项目名称 ]

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市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题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01A28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