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有效研究

2022-11-03 05:33张丽丹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广电河南传统

[ 摘要 ]

河南广电在2021年收获颇丰,陆续推出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系列的节目。出圈的真正立足点就是立足本土、寻求差异,技术赋能,用时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呈现传统文化,激发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这是其形成破圈效应的源头所在。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出圈;文化创新;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52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远比身体皮肤的差异更为根深蒂固。多年来,河南广电一直坚守文化责任,发挥地方特色,但呈现的节目形式却略显陈旧,难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可就是这些收视率和转播率不乐观的节目,如戏剧节目《梨园春》、武術节目《武林风》,还有《汉字英雄》《老家味道》《少林英雄》等,多次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表扬,有的还被央视借鉴,最终成为其收视王牌节目。

有这么多优秀的品牌节目,为什么始终得不到受众的认可?美国作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这样表述,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含义。

放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依然有所指。成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意识,被娱乐、幼稚和肤浅的文化锐化了,和儿童不再有明显的分野。我们正处在一个过度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观看某些电视或网络节目不需要思考,情感就可以得到满足,导致现实社会中便按照媒介呈现方式去塑造人。当人们逐渐成为娱乐的附庸,并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时,“土”气息的崛起,引起了震荡,它并非昙花一现,是一个比一个惊艳、经典的系列节目。河南广电狠狠地打了娱乐一“巴掌”。

扎根于中原土地,河南广电在文化守正创新层面探索已久,从戏曲文化到中华武术文化,到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再到中国系列节日(2022年是“中国节气”系列),正在逐步形成以河南地域文化和中国文化为支撑的独特发展风格,并得到广泛认可,2021年河南广电系列节日的频频“出圈”,让河南站在了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惊鸿一现的《唐宫夜宴》中,宫女们仿佛置身于宇宙银河系,不同的面部表情,憨态可掬、娇俏可爱,活泼又不失庄重,再加上与乐俑们一同陈放的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等文物,少女们莲步穿行在天地之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一个节目在现代人欢乐的气氛中,穿越到新石器时代、商代、战国、隋唐和北宋,网友纷纷赞叹其是“神仙节目”,这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惊喜连连——《元宵奇妙游》以唐小妹的视角贯穿,开启河南与古老中原的碰撞。传统潮流混搭——《清明奇妙游》,唐小妹化身二次元带着粉丝在人间四月天,共赏河南春光。追思先哲——《端午奇妙游》,再次以唐小妹为主角,讲述她性格特点、出身背景,以及进宫献艺过程中所发生的奇妙经历。节目将端午节习俗穿插其中,既让人感受到唐朝人过端午的仪式感,又贴近当代青年的思想现状,同时向观众传达端午节祛毒辟邪、追忆先贤、爱国为民的文化内涵。中式爱情观——《七夕奇妙游》,唐小妹带领大家探寻牛郎织女的足迹,体验人间爱情的浪漫美好,呼吁现代人要找到情感价值上的归属,坚守信念,向受众传达一种正确的中式爱情观。祭月相思——《中秋奇妙游》,月圆之日是国人思念家人,团圆之时,在这样的一个节日,很多人为了更多人能够团聚,放弃自己的小家为大家。唐小妹再穿越,把一封封家书演绎出来,让受众体验到奉献精神和温暖。孝道文化——《重阳奇妙游》,以重阳节为载体,演绎了几位唐小妹在赶赴佳节的过程中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经历,同时将传统和现代的和谐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一期期的节目,观众看得目不暇接,一次次被惊艳到。2021年春晚的爆火,有人就担心起点太高,容易跌下神坛,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次次有新意,次次创新高。河南广电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新风向,呈现出了真正的中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呈现和表达方式,将传播的重心从大屏转向小屏,用改革的思维破除发展的瓶颈,既巩固了传统节日的地位,复兴了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河南走出去。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河南广电的“出圈”,并非一蹴而就,它有着浑厚的基础和必然的前提,这给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递出一个信号,媒体应该如何提炼出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的现代内核,找到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新体验方式,同时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它。

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点击率,归根到底是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

1 紧抓时代精神,盘活传统优秀文化

数据显示,外国人大都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水平较低,他们看到的大多是表层文化,如“长城”“熊猫”“茶”“丝绸”“瓷器”“功夫”等,而对于“和”“孝”“天人合一”“传统”等深层文化了解甚少。如何将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包含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效传播出去,这正是过去一段时间河南广电所做之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强调保护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写进报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与其说是“出圈”,不如说是厚积薄发,是河南广电对中央精神的认真学习与深刻贯彻,更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践行,打破时空限制,改变常见的晚会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独特。可以说,2021年春晚的“破圈”之作《唐宫夜宴》引领我们回到隋唐去感受古风遗存、聆听“贾湖骨笛”的千年余音;太极表演《天地之中》向我们传达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飞天梦”,也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大发展;《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传说、爱国诗人屈原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祭祀典礼、唐代乐师远渡日本的文化交流等情节,都借助故事化的叙事传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和哲学观;七夕的《龙门金刚》,取材于龙门石刻飞天和金刚,以龙门石窟为背景实景拍摄,在大佛的注视下翩翩起舞,男性舞者着重塑造龙门金刚大力士的艺术形象;中秋节的《广寒宫》,再次带我们感受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带我们感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还有喜迎丰收的《秋月稷》、赞美中国技艺人工匠精神的《戏·韵》,以及传承少林功夫奥秘的《少林·功夫》,一个个优秀的节目,无不紧扣时代精神,独具匠心地表达着深刻的中原文化內涵。

2 扎根群众,寻求共鸣

毛泽东在1942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的论述: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这说明文艺作品必须扎根群众、源于群众、源于生活,进行再创造,否则就是“假、大、空”。春晚这些年热度的递减和观众对它的诟病,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文化的展示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当那几个憨态可掬、俏皮可爱的唐朝宫女在荧屏上东张西望之时,你会联想到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子,要去赶赴一场重要宴会前喜悦或忐忑的心情。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大赞。《人民日报》也在海外YouTube账号上传了“唐宫小姐姐”的视频,向世界推介河南,推介中华传统文化。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进行了转载评论和点赞。《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赋》再次“惊动”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通过个人推特账户,发推称赞道:“难以置信的美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给大家的感觉是高投入、高消耗,有些电视台为了拼收视率拼流量,不惜花重金邀请一线明星和流量当红明星,增加其话题量。但也有一些电视台,因财力不足,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捉襟见肘。河南广电几十年的文化坚守,就是在实践中去创新突破,没有当红明星、大腕主持,更没有宏大排场,只是紧抓国潮国风的理念,选取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以较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美到一定程度就会让人不自觉地流泪,之所以会带动受众的情绪,大多是作品本身和观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体悟和追求。期待河南广电可以一直秉承工匠精神,注重创新,在作品的制作上更加精益求精,制作出更多有艺术感染力和让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3 技术赋能与全媒体时代的成就

河南广电的“出圈”“破圈”,高质量作品的最终呈现,离不开技术赋能和全媒体时代的成就。

以《唐宫夜宴》为例,短短5分多钟,用了传统的抠像、3D以及“5G+AR”、VR技术,制作精良,画面精致,让现实舞台与博物院场景实现了无缝对接,让观众在银屏上一睹镇馆之宝,激发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去深入了解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端午奇妙游》中融入了年轻人喜欢的手绘漫画、rap,传统的傀儡戏与现代的机器人赛博朋克文化。《龙门金刚》短短的3分钟,拍摄人员和演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实景闭园拍摄,再加上景区不能吊威亚,飞天腾空的部分是在影棚里拍摄,通过后期人物抠图,采用AR技术将演员与现场结合在一起的,还有寺庙大佛的复原,都采用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高科技手段,这才最终成就了令人惊呼的节目。那个让网友盛赞的节目《洛神水赋》里,在观众眼中一气呵成的水下舞蹈动作实则是由许多镜头剪辑而来的,通过将不同时间的发生统一在完整的时空之内,呈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这才是高级的技术手段处理方式。它的美在于其纯粹,它的纯粹又是靠技术的“纯化”手段实现的。

除技术赋能外,还要归功于全媒体时代,2021年河南春晚和《元宵奇妙夜》正式播出前,新媒体平台先于河南卫视半个小时播出,利用抖音、快手、头条,大象客户端、猛犸新闻客户端、B站等小屏幕多平台发布,形成了传播的立体化和全面化。利用小屏幕向大屏幕引流、大屏幕再反哺小屏幕这样多屏幕互动的方式,持续让话题发酵,扩大其影响力。很多观众说看得不过瘾,尤其是《元宵奇妙夜》,总时长不过30分钟,剪辑留下了最核心、最精彩的内容,把华夏浪漫和自信发挥到了极致。它并不算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晚会,却比传统形式更增加了元宵佳节的节日气氛,它打破常规,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精神值得鼓励。

这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河南广电敢于创新,扎根文化,创造出的这一份独特的河南特色,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喜欢刷视频的爱好,又应了“华夏风,中国风,当朝不让,你好牛”的主题。一场场短小精悍的晚会足以呈现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的青春气息、城市繁华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精彩,向往与自信。

国潮风起,文化大省河南的接连“破圈”,表明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发生了变化,或许当代青年比想象中更具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期待河南广电在未来给观众带来新的震撼、新的感动,将传统文化“燥”起来,让更多人认识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懂得河南文化。

参考文献

[1]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火”起来[N]. 福建日报,2021-11-25(04)

[3]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6.

[4]《洛神水赋》:纯粹的东西最动人[N]. 解放日报,2021-06-24(13).

[5]在传承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河南广电系列节目频频“出圈”的观察与思考[N]. 光明日报,2021-08-16(09).

[ 作者简介 ]

张丽丹,女,河南郑州人,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研究与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广电河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