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馆转型建设初探

2022-11-03 05:33陈慧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鹰潭市文化馆转型

[ 摘要 ]

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组织体系,文化馆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需求的提升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新时代下的文化馆也面临着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必然化需求,只有不断加快文化馆的创新改革与服务转型,才能够真正提高文化馆的服务职能,推动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化建设。本文基于对鹰潭市文化馆转型发展和创新改革的实践研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转型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关键词 ]

文化馆;转型;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53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机制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文化馆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需求,进行创新改革和服务转型,才能切实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和质量。

1 新时代文化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分析

文化馆作为公益服务性质的文化艺术机构,其建设和发展对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现代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强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我国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各省市、县镇和村级的文化馆(站)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建设及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文化馆所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在有效传播和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馆的存在和发展为我国艺术文化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推动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当今时代,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文化强国和精神文明建设,而文化馆的存在和发展则是此项工作得以不断推行和落实的重要载体。各级文化馆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融入传统的优秀艺术形式,并將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合,在普及文化艺术的同时,实现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树立。

2 我市文化馆转型的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群众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事业单位都在不断进行着相关的体制改革,这给我市文化馆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机遇及挑战。对此,我市文化馆在未来的转型改革中要不断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深化及完善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文化馆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2.1 建立法人治理体系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文化馆体制的深化与改革,不断创新及完善工作方法,鹰潭市文化馆根据省市相关管理及组织部门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方针部署,进行了法人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推进,在文化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设立了专门的理事会、规章制度、人事管理章程、资产管理及监督制度等,进一步保障及加强了文化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初步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管理运作的新模式,使社会各界的文化名人、艺术人才、民俗专家、企业法定代表人等都能够参与文化馆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法人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馆内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与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建立充分激发了发展活力;完善监管评价机制,畅通了文化馆服务评价与反馈途径;真正做到了“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推动了鹰潭市文化馆的健康化、持续化发展。

2.2 建立市、县、乡、村文化帮扶机制

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及民众艺术文化不断进行普及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为不断繁荣群众文化,创新群众艺术活动、普及群众文化辅导而不懈努力,并以文化馆为主体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舞蹈、声乐、戏曲等各种类的公益性文化普及与推广活动。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不断培养与提升文化创新主体、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培训,也成为文化馆服务提升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鹰潭市文化馆为此作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努力。在市、县、乡、村中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免费培训活动的开放,是我市文化馆转型及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群众需要,鹰潭市文化馆点单式开展及开放了多门类的文化艺术课程培训,诸如舞蹈、声乐、美术、烘焙以及传统乐器培训活动,市、县、乡、村各培训基地吸引参与学员达数千人,真正成为百姓及民众的艺术大课堂。创建了“同续红色血脉共建强军新功”军民春节联欢晚会、戏曲票友演唱会、我要上春晚、新春茶话会、鹰潭市“全国助残日”大型系列公益文艺汇演、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以及“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盛宴,走上了文化馆工作中解决“我是谁、为了谁、怎么办”的探索之路。

2.3 人才共享,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一专多能”

近年来,鹰潭市文化馆以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为基础,积极开展人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以及专业文化技术成果档案的完善工作,不断发掘群众文化人才,吸纳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年轻力量加入文化馆队伍中;大力培育文化馆内及馆外的专业人才队伍,在过去的一年之中,鹰潭市文化馆共派出30余人参加相关国家级以及省级的专业培训,其中涵盖了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戏剧编创研修、院团团长培训、文艺期刊编辑、合唱指挥、声乐表演、广场舞编导以及书法、美术、摄影等各方面的专业培训;加强志愿者培训,壮大人员队伍,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2.4 加强交流,多渠道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走出文化馆,自我破除限制和边界,走向省、市、县、乡、村,走到老百姓的身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近年来,鹰潭市文化馆帮助市政协、市机关工委、市纪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老干部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32090部队编排文艺节目,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指导参加省内外展演或比赛;组织大型文艺节目创排,参加国家、省各类艺术节展演、比赛;推动精品创作,加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让文化馆发挥平台的基础作用,既要做好依托场馆的文化服务,也要发展好能够走入百姓日常生活、走向国际大舞台的文化服务。

2.5 数字化文化馆的多端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行业发展渠道已经十分普遍,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不断诞生,从而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对于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主体来说,单纯依靠过去传统的媒体渠道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了。对此,文化馆在新时代下的转型与创新,必须要进行的就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来看,国家及各级省市都大力支持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应用,从而给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更加积极有效地进行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鹰潭市文化馆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和渠道进行文化艺术群文资讯及资源特色的展示和传播,并且积极制定了关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推进方案,进行了针对性的扶持资金申报,并且尝试开通了微信服务渠道、文化资源数据库、数据分析及统计系统等,突破了传统文化馆的资源建设束缚。同时,第二届江西声乐艺术节鹰潭专场的比赛,尝试了线下参赛、线上视频选拔的方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式发展。

3 进一步推动文化馆转型的意见建议

3.1 创建文化品牌

品牌创建即选择一个简洁明了的记忆点,聚焦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商业领域,以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的方式打造热点,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的孵化中心、孵化基地,从而使文化馆成为一个枢纽点,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输送的社会服务主体。

3.2 充分挖掘本土地方文化

本土地方文化一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宝贵结晶,是人们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本土地方文化的挖掘可以引发老百姓的强烈共鸣,提升文化自豪感、自信心。

3.3 鼓勵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主义基础文化建设。在鼓励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文化馆可以发挥其专业职能,定期举行创新比赛,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激励群众不断进行创新创作,使创新进程得到推进。

4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馆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此,文化馆要积极响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指导要求,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传承和发扬能力,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东亮. 浅议“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的转型[J]. 戏剧之家,2020(12):230.

[2]姜曦,陈墨. 现代文化馆转型与创新的思考[J]. 中国民族博览,2020(2):66-67.

[3]黄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文化馆的转型与升级[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6):164-165.

[4]王永贵. 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追寻文化发展脚步——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2.

[5]尚晓倩.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赋能我国图书馆智慧化转型迭代升级——基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19—2023数字专项战略规划》的思考[J]. 新世纪图书馆,2021(12):8.

[6]李文梅. 加速融合 创新发展 奏响新时代舆论传播最强音——河北任丘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初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3):3.

[7]胡琦文.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龙头”发挥市文化馆主导作用——浅谈无锡市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J]. 剧影月报,2016(2):2.

[8]李巍. 基于新建设模式下设计院转型策略研究——新动力,新赋能,新发展[J]. 建筑设计管理,2021,38(10):4.

[9]王永贵. 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追寻文化发展脚步——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95-96.

[10]苏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教材出版转型——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1):5.

[11]董晶. “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路径分析——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对外经贸,2021(12):4.

[12]张瑾,黄玲. 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反思——基于“紫江模式”的解析[J]. 职教论坛,2021,37(12):7.

[13]张笑颜. “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宿迁市探索智慧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J]. 城乡建设,2021(24):2.

[14]张瑾,黄玲. 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反思——基于“紫江模式”的解析[J]. 职教论坛,2021,37(12):7.

[15]韦林枚. 融媒体时代行业期刊坚守和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城镇建设》杂志为例[J]. 传播与版权,2020,88(9):53-54,57.

[ 作者简介 ]

陈慧,女,江西贵溪人,鹰潭市文化馆,中级馆员,硕士,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鹰潭市文化馆转型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章堰文化馆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大爱有光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转型
航空工业昌飞与鹰潭市政府签署通航业务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