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2022-11-03 07:47苏虹云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 摘要 ]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传递情感,其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近年来,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且被广泛应用在音乐作品中。为此,本文先是分析了序列音乐,之后分析了序列音乐作曲理论意义,最后重点探讨了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作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55

时代不断变化发展,序列音乐应运而生,且逐步被人们认知与认可。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其他理论不同,该理论总结了其他的音乐理论,将其应用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還需要对此加大研究力度,以进一步推动音乐行业的良性发展。

1 序列音乐相关概述

全面了解序列音乐是深入研究分析现代音乐作品受到序列音乐理论影响的迁移。序列音乐在20世纪出现,因而其发展的时间不长,本身只是特殊的创作手法之一,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变得体系化、理论化以及专业化,最终成为一个音乐流派。数字化美感是序列音乐诸多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种。因为数学学科与音乐艺术之间联系相当密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数学赋予了音乐之美,且还可通过素质呈现音乐作品。现如今,音乐在发展中逐步朝着体系化与成熟化发展,音乐特征的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化与信息化的方式表达,换言之就是编排某个特定音乐桥段时通过数学特性进行,凸显其数字化,从而让其在作品中逐步被重复。序列主义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其刚开始出现时有学者已经序列性尝试了音乐的高音,人们将其称为是单一的序列主义。上文提到可以通过序列主义呈现音乐桥段的所有音乐参数,由此可知可以通过序列主义呈现参数化。现如今绝大多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创作时广泛应用了序列音乐作曲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的意义

在出现序列音乐理论之前音乐创作都是以传统的作曲理论为主,也就是人们创作音乐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灵机一动一刻吟唱出来的乐段,人们将其称为主题式作曲。这种音乐创作逻辑性特点比较突出,创作出来的音乐逻辑性较强,它具有半开放的特点,因而这样的音乐还会让受众感受力被限制,且也会让作曲者本身的创造力被束缚。但是序列音乐作曲理论有很大的差异,其将传统作曲理论的主题性、逻辑性与连贯性摒弃,音乐编写与公式推演的结合通过纯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这种作曲方式具有较高的活力与朝气,使传统作曲中无法存在的偶然也被涵盖,通过在开放视域留白的基础上让作者的创造力被激发。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序列音乐作曲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电子音乐创作中,编写好序列后借助参数化的音乐特性将其录入电脑,在合成处理之后构成音乐。

3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策略

序列音乐发展潜能较大,然而创造音乐想要达到何种效果还需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因此,本文以罗忠镕先生的《涉江采芙蓉》这一作品为例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3.1 凸显创作价值

因应用的参数排列组合不同,呈现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序列音乐作曲时包含较多的可能。《涉江采芙蓉》这部作品应用了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这部作品虽结合了序列音乐不同排列组合的方式,但是并不突兀,给人浑然一体之感。该作品应用的音乐表现形式一共有四种,且这几种表现形式中又包含了六个参数排列组合形式,每个都不同。也正是因为杂糅了多种参数排列组合形式,才满足了该作品的音乐饱满性。本来这部音乐作品一个排列组合序列中并没有全面地呈现十二个半音,但通过分散艺术性转变成五加五加二的形式,人们将这样的模式称为五声调式音阶。目前该创作模型的应用相当广泛,且可创作出较强可塑性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耐听性。另外,若要全面分析该作品的价值,还必须提高对等音转换工作的重视。通过分析每一处横排音类型可知,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的类型,且可以通过作品中的五声音阶构建三全音的关系,这一关系相当独特。但是还必须意识到无论哪一部音乐作品,一头一尾两个音域和其相邻五个音阶上下两个音也可以构成另一个类型,这些结构将序列音乐最本质的特征精准地反映出来。

3.2 旋律创作

旋律是音乐创作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法,和绘画、演讲以及舞蹈等方式并列,感染力较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感染力的高低与作品旋律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旋律写作时应用了列音乐作曲理论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也就是旋律必须可以反映叙事或者是创作思想,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序列音乐作曲理论框架与结构比较突出,比如《涉江采芙蓉》这一作品中就应用了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在该作品中和人声有关的内容差不多有13个,且可以通过这几个小节人声旋律将序列谱曲意识特征全面地反映出来。比如将降调插入同样是#G调小结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旋律更为优美,且增强其变换性。该作品中第20小节借助序列编排的方式将原本的旋律降成E调,之后又通过升高旋律的方法提升音乐作品的张力。创作音乐作品时人声旋律部分重复性较多,在旋律中应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与二分音符,从整体旋律来看给人一种均匀且又澎湃之感,舞台表现力较强。

3.3 序列音乐用法

在短暂的探索后序列音乐作曲方式逐步形成体系,且使用方式相当独特。《涉江采芙蓉》这一作品就全面凸显了纵横法。具体来说,这部作品中纵横法主要体现在1~5小节,这几节中全面体现了逆行音阶与原型音阶,而且完整地呈现了24种不同的序列表现形式。从某个层面分析,这一作品具有较强的可听性。此外,分割法也是序列音乐常用的一种作曲方法,该方法的应用指的是创作旋律时应用逆行音阶的方法进行,以此为基础抒发情感。该作品中分割法主要应用在文章的第6~8小节、第12~13小节,以此塑造旋律。其与作品的第1~5小节相比,旋律特征差异相当明显,逐步扩大了作品中的音乐内涵,且呈现了清晰的作品张力。除上述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重叠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交织运用逆行音阶与原型音阶提升音乐的律动性。上述三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借助交织呈现的方法融合音乐作品,表明可以将多种创作方法应用到音乐作品中。由此可见,音乐创作应用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音乐作品的质量。

4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发展趋势

虽然序列音乐作曲理论的出现较晚,发展历史较短,但是自从这一理论出现后音乐界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随着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不断发展,在未来必然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未来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4.1 结合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音乐创作方式同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从传统实体乐器转变为电子乐器。本身旋律也是从呈现乐器演奏开始,之后向旋律特征抓取转变,在公式推演后逐步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音乐创作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人们必然将信息技术与序列音乐作曲理论结合,借助素质编码或特征解析的方法让音乐演奏器材的物质成为音源,最后在电子合成器的作用下创作出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分析,音乐创作空间在未来必然是无法估量的,且无法预计其可以达到的灵活程度。但是从受众角度分析可知,好音乐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不是所有音乐作品都可以贴上好音乐的标签。若一部作品得不到相关受众的欢迎,那么可以说这部作品就是不成功的。但还需要特别说明,信息技术与序列音乐作曲结合还可能使音乐创作者基本知识训练的涵盖范围发生较大的改变。对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学者需要深入学习各类传统乐器,右要想创作音乐作品,就必须具有很高的音乐敏感度以及深厚的艺术鉴赏力。然而目前音乐创作受到创作模式变化的影响,打破了传统乐器演奏与音乐创作的边际,学者无须深入学习传统乐器,就可能音乐创作时应用序列音乐作曲理论。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音乐创作不同,前者就像是音乐试验或者是音乐研究。《涉江采芙蓉》这一作品中旋律的特点主要是借助有力支撑点在方向上倾斜为序列作曲变化或寻找音源。因此,音乐在发展中必然受到时代变化影响不断改变,且对音乐发展道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2 改变其可接受性

在以往的音乐创作模式下,评价音乐时通常是以受众是否可以接受为主,然而自从产生了序列作曲理论后音乐创作发生较大的改变,从以往的外部观赏向音乐内指向转变。创作者创作音乐时应用序列音乐作曲可以让音乐创作者产生引以为傲的理念实践,但因为比较专业,因此除专业的音乐者可以深入理解之外,受众无法接收与理解应用序列音乐作曲理论的音乐创作作品,这对音乐行业的发展而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情感独白并非是音乐之本质,其在于传递情感。若音乐受到专业限制影响,必须竖起较高的壁垒,那么就会让很多没有音乐基础的人望而却步,最终可以想象音乐就会成为孤芳自赏的花园,必然无法让受众产生共鸣,最终只能是自娱自乐。而应用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创作音乐作品时通常创作者会进行时值缩减变化与序列变化,这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但是呈现这种专业的技能并非是广大受众都可以感知的。因为受众不够了解音乐的专业性,也无法准确地辨认和声的色彩性,自然无法感知,也无法深刻体会序列音乐作品的精湛之处,还有可能让受众和音乐创作者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这对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此外,序列音乐已经成为比较常用的作曲理论之一,服务于作品的音乐性,换言之,就是序列音乐作曲理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其和电子音乐结合后,不少创作者创作音乐时将其作为主要目的,最初这种创作方式呈现出新鲜的效果,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以作曲理论为目的可以取得一定的炫技效果,但是对受众而言无法增加任何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因此创作者还必须谨慎使用音乐作曲理论。包罗万象是音乐的主要特点,需要创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从创作手法与音乐风格方面互相交流,这样才能推动音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增加其包容性

创作序列音乐作品时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节奏、音高与音色,这些都可以借助参数融入信息技术,之后通过电子合成进行序列排序,由此也可以了解到序列音乐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表明音乐具有较多的可能性。这样的音乐包容性较为突出,可以在未来释放较多的能量,从而促进音乐更具丰富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创作中应用了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其他的创作方式对比包含的信息更多,且具有很强的美感,除此之外频谱感观赏性较强。可见,衍生了音乐听感之后,序列音乐在其发展成熟后必然成为未来音乐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5 结语

综上,自从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出现后,人们要想了解音乐创作还必须全面了解这一理论,且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还需要应用序列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序列音樂作曲理论的出现意味着未来音乐创作行业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若音乐人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没有深入学习序列音乐作品理论,必然很难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还必须在全面了解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之后再创作,这样才能在创作领域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当然,虽然说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还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改革,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莉. 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J]. 黄河之声,2018(1):6.

[2]李燕. 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黄河之声,2019(2):13.

[3]杨天成. 序列音乐作曲在作品中的应用分析[J]. 黄河之声,2018(24):43.

[4]巩斯茂.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J]. 艺术品鉴,2019(8X):126-127.

[5]张鹭. 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J]. 参花(下),2019(9):111.

[ 作者简介 ]

苏虹云,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George Gershwin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