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徐霞贵
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大家庭,学生之间在习惯、性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当一些缺乏自我约束的学生不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是在班级中制造麻烦时,就需要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矫正。此时,和风细雨式的谈话训导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班级公约”则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班级公约是对班级成员具有普遍指导价值和约束作用的行为规范,其制订、价值以及实施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转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现实情况却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班级管理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班级管理就是老师和班干部的事。即使有些学校推行了班级公约,可我们所见到的班级公约往往都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的“墙上公约”。而且,这种“班级公约”更多的是老师的“私人订制”,学生都是“被公约”和被执行。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对于时下崇尚个性的学生来说,无疑缺乏亲和力,因此很难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时,采用敷衍应付的消极态度,无法切实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进而逐渐降低实践应用水平,不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班集体。
班级公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物种”,它在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教育部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守则、规范以及学校制定的有关学校的各项纪律规定,如《小学生守则》(下文简称《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际上都属于“公约”范畴,但层级更高,范围更广,内容更多。
其实无论是教育部的《守则》《规范》还是校纪班规,其目的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约束能力,促进班级成员遵规守约共同提高。当下更多的是把 “班规班纪”改称为“班级公约”。
概念:公约是指某个集体组织中各个成员之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班级公约则是班级成员就班级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公开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愿意共同遵守的一个规定。它是班级全体同学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班级成员都应自觉遵守。它的核心概念就是“公”和“约”,强调了对约定和规则的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内容:班级公约涵盖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班级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诸多方面。具体可结合班级情况,如可以涉及品格操守、纪律规定、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学习要求等多方面内容。
“班级公约”体现的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进步,是一个由专制型向民主型、以师为本向以童为本转变的进步,它源于教育发展、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其价值在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班级公约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则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细化的行动指南,不仅是官方管理规则的补充,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教育生命力。特别是学生,作为班级公约的直接参与者,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公约对其发展和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从班级公约的筹划,到意见的收集和讨论,到规章制度的统一,再到班级公约的实施,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参与班级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以作者班的学生为例,他是一个学习和行为都不算太好的学生。但在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中,他非常活跃,发现了班级中许多不好的现象,并提出了许多实际的建议。经过全班的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他的许多建议都被写入了公约。从那时起,他特别信任这个班级公约,时刻用“班级公约”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可以看出,班级公约是所有参与者形成的协议,也是所有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体现。
班级公约的制定是学生民主意识萌发和培养的重要机遇。在班级公约前期意见征集中,会收集到来自每个学生的一个两个或多个建议,但最终被写进“公约”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被选中的学生充满了兴奋,但未被选中的学生一定会有所失落,甚至怀疑和抵触“公约”,这不利于发挥“公约”的教育效果。因此,老师应该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民主,但在集体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是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民主。
过去,班规班纪几乎都是“拿来原则”,上面说什么,下面做什么,一些学生虽口头同意,但行动缓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班级公约的制定和实施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从制定的角度讲,学生要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所有建议进行整理和总结,选择和讨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最后确定有效的建议,并整理汇集成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经验和参与,不正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吗?从实施的角度讲,所有的学生都是班级公约的执行人和监督者。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去,既做班级的主人翁,又做班级的服务者。因此,从制定到实施,与所有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都少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都指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公约是指向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依靠学生制定,依靠学生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的主体价值不断凸显,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以萌发,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向成长。
一个好的“班级公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矫正、引导和激励作用。有些班级没有班级公约,仍然管理有序,学生的发展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而在有些班级虽然制定了特别严格的班级公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在学生的抵触、对抗中失去该有的效力。对于这种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和思考。
1.班级公约制定谁做主
遵循以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班级公约旨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其实施过程应该适应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生应该是制定公约的主人,但又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定。学生的意见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局限于认知发展水平,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所以,必须通过班主任的指导和引领,分门别类搭建“班级公约”的基本框架,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提出需要写进“班级公约”的内容项目,由班队委员会针对提交情况进行汇总和梳理,形成“公约”讨论稿,提交班队会让所有学生讨论和投票,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把班级公约真正还“公”于童。
2.班级公约如何呈现
(1)创新呈现形式
班级公约新颖的呈现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遵规守约的主动性。比如我班级在呈现班级公约时就曾效仿法律条文正章和附则的形式,采用“公约纲领”和“公约附则”相结合的方式。“公约纲领”是插在教室前面班级栏里的,提纲挈领便于记忆和督查。另外把每个纲领的具体要求编写一个“公约附则”,便于班级公约奖惩时对章办事。
(2)坚持正向激励
我们之前的班级公约让学生缺乏兴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公约的内容只有约束和惩罚,缺乏一些表扬和激励,没有考虑正向激励的导向作用。我的班级就曾在“班级公约”和“公约附则”中设立“吉尼斯班级纪录”,纪录个人或班级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长时间。例如“个人按时到校纪录”“个人作业无错纪录”“每节课回答问题纪录”“文明问好纪录”“每日光盘纪录”“连续文明班级纪录”等,并为纪录创造者举行隆重颁奖仪式,颁发证书,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都努力创造自己和集体的“正向纪录”。
(3)奖惩遵循意愿
在指导学生编写“公约附则”前,可以先发给学生两张调查问卷:“当你表现良好时,你想要什么奖励?”“如果你表现的不好,你想选择怎样的惩罚方式?”在编写“附则”时尽量考虑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类、整理和修改,并尝试根据实际可操作性等因素形成具有班级特点的“公约附则”,这样执行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便于提高公约的执行力。
班级公约形成后,它将对大多数学生产生明显的约束力。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规行为。许多班级公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阻力和排斥,最终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1.赋予惩罚“选择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不情愿、不接受甚至是排斥和抵抗都是源于被强迫和被接受。如果在“班级公约”执行过程中,当学生违规需要进行惩罚时,适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选择”上来,变被动接受惩罚为主动选择惩罚,让他在几个惩罚选项中选择一个,甚至是可以自创一个惩罚项目,那么在执行时,他必然会乐于认真执行下去。因为他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学生在面对“我应该选择哪个选项”时,实际上就在衡量自我惩罚的方式和程度。这些惩罚措施原本来自学生自己,他们能得到更好的自我安慰,因而也更易于接受。当被动惩罚变为主动选择惩罚时,效果当然显而易见。
2.成立执行委员会
在班级公约执行过程中,可采用“同龄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支优秀的“班级公约”执行团队——执行委员会,负责记录“吉尼斯纪录”、个人违规、对照附则颁发证书和惩罚书的送达、监督惩罚项目的实施执行等。它不仅能锻炼学生,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还能提高受罚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提高班级公约的执行力度。
3.增强公约仪式感
班级公约制订出来,要想维持它原有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可以从增强“班级公约”的仪式感上寻找突破。仪式感可以反映在“班级公约”的整个过程中。如制定公约前,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征求意见书》和《自我奖惩意向书》调查问卷,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班级公约”时召开主题班队会,邀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见证我们“公约”的诞生;举手表决通过后让全体学生在“公约”上郑重签名按手印,请见证家长代表也签字确认;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班级群里现场直播或录制视频发班级群以显示严肃性;再比如设计精美的“吉尼斯班级纪录”证书,把纪录创造者的证书在班级群里展示;设计班级别具特色的“惩罚单”,在犯错同学选择惩罚项目后,由执行委员会成员亲自送达其手中,并告知将由谁来监督执行等。
“班级公约”有了仪式感,除了让学生觉得更郑重,更严肃之外,还会觉得参与其中,就像一场游戏一样,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除了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之外,连接受惩罚也会变成一种快乐的体验。
4. 实施“班级银行”管理体系
虽然班级公约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的,但实施过程不一定一帆风顺,长期单调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磨灭学生的耐心,从而滋生懈怠情绪。因此,将班级公约整合到“班级银行”管理系统中,学生实际做到的地方以积分加以兑现,做不到的地方扣除相应积分,所有积分通兑通换,形成“班级银联平台”,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学生对班级创造管理形式的热情,对实施班级公约的兴趣将大大提高,实施的持久性将持续增强,实施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才是班级公约与班级创造性管理相结合的价值,也让班级公约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
要想使班级公约发挥更高的管理效能,就要求班级公约不仅仅只是学生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向约定。因此,在班队讨论会上师生要共同商议公约的内容,提出一些教师也必须遵守的“公约”,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规定。这样形成的班级公约,基于群体,强化认同,在这种接地气的双向公约引领下,教师的行为将发挥无形的榜样作用,学生也从中体会到平等尊重,认同感油然而生,班级管理自然会生发出蓬勃的活力。
班级公约绝不是简单地张贴在班级墙上的一纸公告,也不是“一刀切地适合所有人”。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影响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难以建设稳定的班级管理秩序,阻碍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而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摆正自己的思想心态,真正钻研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利用创新的组织形式,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班级公约制定的过程、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同时,为了实现班级公约教育价值最大化,我们还需要在未来的班级管理和教育转型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寻找出路。要让“班级公约”成为真正的“公约”,回归学生,强化师生双向约定,让班级公约更加全面;要奖惩有度,遵循意愿,让班级公约内容更有新意;要增强仪式感,增强趣味性,让班级公约育人更有实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对学生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逐步达到完善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