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2-11-04 12:43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刘志新
华夏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赏析语境意象

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 刘志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传统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寻求在能力提升和学科素养层面有所突破,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就目前初中古诗词鉴赏学习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将翻译、记忆以及默写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谓是本末倒置。

一、建立古诗词鉴赏字库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往往只需要学生认识几个关键的字眼就可以了解认识整个语句。大部分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针对通假字或者关键字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师在之前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字,在后续阅读鉴赏过程中被学生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古诗词鉴赏字库。每个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面对不同的“字”的态度截然不同。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古诗词鉴赏字库,将阻碍自己阅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发现古诗词中的生字生词无法阻碍自己顺畅阅读,即便是存在较为生僻的字词也很难影响学生理解文章语句的大意。

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经常遇到炼字或者炼词的问题,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章语境,具体说一说这一特定的字或者词有什么妙处,这是古诗词鉴赏典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整体语境的把握以及特定词汇的理解。学生在分析用字或者用词的妙处之前首先要明确字或者词在该语境下的正确释义,只有掌握了语境以及具体含义之后,后续的分析鉴赏才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学生自己创建的古诗词鉴赏字库中恰恰有这个字,而且结合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发现该字词的释义在此语境中是合适的,那么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解答。倘若这个词没有在学生的积累范围内,那么学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字词本身获取信息。古诗词鉴赏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积累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学生能够将自己平日中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转变为自己的学识,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题目中的暗示正确理解含义,这些都是顺利完成鉴赏类题目的关键。因此,学生建立古诗词鉴赏字库十分有必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鉴赏难度,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二、捕捉意象,创设情境

古诗词中作者往往借助一个个经典的想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隐晦,学生在赏析古诗词时都需要抓住作者描绘的意象,创设具体情境,掌握文章核心情感。大部分学生赏析古诗词时往往从字词开始,通过分析作者的用字或者用词来感受诗词的美好。实际上,学生在赏析字词过程中选择的字词与诗词的意象存在交叉部分,有些字词本身就是意象,有些字词则是意象的延展。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季节时令以及心情,但是学生通过分析意象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浓浓的凄苦哀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三句,九个意象,作者不仅表现了时令和环境,还为后续的情感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昏暗的天空下,乌鸦站在爬满枯藤的老树上,小桥边人家炊烟袅袅,而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前行。多种意象的堆叠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炊烟袅袅升起说明是傍晚用餐时候,但是作者骑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向前行进让人颇为感慨。读者对于意象了解认识越深刻,越能体会作者的境遇,与作者的共情就越强。下一句,夕阳逐渐失去光泽落下,凄冷的夜色中只有旅人还在漂泊。作者在诗词的前半部分通过意象的堆叠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后半部分通过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了漂泊在外旅人的孤寂和苦闷。大部分学生在赏析该诗词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但是他们对于氛围的把握和情感的认识并不准确。有些学生通过意象感受到环境的凄凉,但是感觉到这种环境下有一种秋天的诗意。通过前后文的联系,很明显能够看出学生的这一认识是存在偏差的,作者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反衬展现了旅人的漂泊之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意识到作者的核心情感,并且针对该词进行了深层次的赏析。

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全面认识诗词的创作氛围。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核心情感,只有把握诗词情感之后,诗词的赏析才有价值和意义。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核心学科素养为终极目标,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切勿喧宾夺主。

三、个性解读,追求鉴赏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没有标准规范,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千个观众眼里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古诗词鉴赏也是同样的道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追求标准化,要求每个学生在经过固定的思维模式之后得到标准答案。如果有学生得出的结果与“标准答案”存在一定的出入,那么教师就纠正学生,让学生向集体看齐。部分学生因为“奇思妙想”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教师却针对该学生提出批评,认为该同学标新立异,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古诗词鉴赏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古诗词规律的过程,但是古诗词规律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在引导学生鉴赏过程中应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品味,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古诗词。古诗词鉴赏没有标准程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角度去赏析,这是完全自主的行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戴着镣铐的舞蹈。

教师根据学生鉴赏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内容的作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意味着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解读文本。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角度、用词、修辞手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存在一定差异,近似学科素养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势必能够达成1+1 大于2 的效果。

例如:某个学习小组开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赏析活动。这是李清照的记游赏之作,看着词作随意,但实际上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清照怀念小时候天真快乐的词作,作者回想起儿时的天真烂漫,对比如今“凄凄惨惨戚戚”更觉惋惜;有的学生则认为该词体现了李清照逃避现实的念头,作者经历了人间百态之后,回忆起儿时岁月,有些逃避现实,回归自然的意思;还有的学生单纯地认为,作者通过创作该词表达了自己对于儿时天真时光的惋惜,流露出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受。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该词作,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结合文本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支撑,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言之有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成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一次次交锋中获得提升。每个学生对于古诗词都充满兴趣,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爱好。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力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学生的赏析都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见解都需要教师的认可。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实时建议优化课程设计,确保课堂效率的前提下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秉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赏析语境意象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跟踪导练(三)2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