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方法在监督执纪执法中的运用

2022-11-06 06:17
政工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执纪违纪谈话

安 心

采用多学科融合发展,交叉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运用到监督执纪执法中,是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其作用已经得到刑事司法领域实践和理论界的认可。将心理学方法运用于监督执纪执法工作中,能有效提升纪检监察工作效益。

一、在日常监督中,找到违纪违法动机点,开展心理预防

做好日常监督工作,加强廉政教育,对国家、军队、家庭、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动机分析方法认为,人们所产生的想法、作出的行为、从事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以心理需要作为切入口,能够有效找到违纪违法的动机点,在日常监督中有的放矢。

1.保障基本生理需求,杜绝不良消费观的侵蚀。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物质价值层面最基本的需求。分析近年来一些违纪违法案例,有的人在畸形消费观的诱导下产生享乐心理,过分追求物质生理需要的满足,当有限的工资收入无法满足个人享乐的开支时,以权谋私便成为行为选择。有的人染上不良嗜好,沉溺网络赌博、不当交友等,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失去了对生活和环境的控制感,在巨大的心理安全感缺失之下铤而走险。因此,在日常监督中,既要对官兵进行消费观等价值观教育,也要关注到个人的财务、嗜好和交友情况,定期进行谈心关心,尤其是重点敏感岗位工作人员,发现苗头要及时制止。

2.维护心理健康水平,远离不良诱惑的引“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二大层是精神价值需求,包括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感、亲情、爱情、友情)、尊重需求(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人,会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健康向上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实现这些精神需求。而心理健康水平不足的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严重甚至扭曲的心理情结,形象地说,心理有“钩”。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很容易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因此,在日常监督中要督促官兵,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学习,时刻修正人生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多学习心理学,纠正不良的情结和错误的心理防御机制,远离不良诱惑的引“钩”。

3.强大心理能量储备,对抗不良风气的压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包括价值观、创造力、道德、真善美和正义。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正义本是实现自我的最高层心理需求,坚持正义能够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然而,许多人却放弃了这一追求,明知是违纪违法而为之。社会心理学表明了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当人进入到一个违纪违法行为多发的环境中,道德推脱、责任分担以及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等,都会导致个人放弃原则,加入到集体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因此,在日常监督中既要加强对官兵价值观的引领教育,树立榜样的力量,增加大家的心理能量;更重要的是各方共同发力,齐心协力,建立清正廉洁的军队环境,让“坚持原则”和“追求正义”不再有“压力”。

二、在审查调查谈话中,找到心理突破点,实现思想转化

谈话,是监督执纪执法审查调查的重要措施,谈话的效果往往能左右整个案件的走势。使用心理学的相关技术方法,能够全方位了解谈话对象的心理特点,实时掌握其思想变化方向,做到知己知彼,实现思想转化。

1.使用心理画像技术,全面了解谈话对象有关信息。将心理画像技术引入监督执纪执法工作中,主要用来对被调查人员进行画像,实现对他们全面综合的了解,便于审查调查工作的开展。具体画像过程为,收集违纪违法人员现有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违纪线索等,以此为基础,借助心理学理论,分析其性格、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及心理特点,最终目的是形成其人物形象的传记式描述,为找到谈话心理突破口提供支持。

2.掌握心理说服模型,增强谈话有利要素。将心理说服模型借鉴到审查调查谈话中,通过对谈话人员、谈话信息、谈话情境、谈话对象等进行分析和利用。例如,增加谈话人员的权威性、可信赖性、受欢迎性;减小谈话双方立场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谈话时间、地点,并以恰当的论证方式,引起谈话对象适度的心理恐惧从而创造有利于供述的谈话氛围等,可以增加谈话工作的成功率。

3.采用心理咨询面谈技巧,推进谈话突破。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重要应用方面,在心理咨询面谈中,形成了诸如共情、情感证实、情感影响等多种有效的面谈技术。将这些技术引入审查调查谈话工作中,能够增强谈话对象对谈话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谈话中的关键心理突破。例如,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谈话对象的心理可能会经历观望、试探、对抗、动摇、供述等阶段。在观望、试探、对抗阶段可使用面质技术,对其施加心理压力,打破侥幸心理;在动摇、供述等阶段使用共情、情感影响技术,使其受到刺激和感动,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

4.辅助微表情、微行为分析技术,有效判断谈话对象心理活动。将微表情、微行为的分析方法引入审查调查工作中,能够有效鉴别谈话对象心理活动的真实性。一方面,可借助专业的无接触式的测谎设备,通过对面部影像及声音的捕捉,分析其脉率、声纹等生理指标,来帮助谈话人员识别谈话对象供述的真伪。另一方面,可使用微表情识别等训练软件,加强谈话人员的日常训练,有效提升其判断能力。

三、在案件监督管理中,找到安全隐患点,进行疏导干预

在纪检监察工作中,随着调查工作的展开,被调查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人甚至因此作出损害自己身体甚至生命的情况,这是心理危机的一种。安全是审查调查工作的基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容易被外界错误解读,也背离了纪检监察工作教育人、挽救人的本质。

1.使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谈话对象进行自伤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能有效预防安全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谈话对象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一是情感方面,主要是观察谈话对象有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是否出现严重的退缩和隔离;二是行为方面,主要是观察谈话对象是否能保持基本的行为得体、是否有破坏性、对他人和对自己是否有伤害性、能否维持日常的基本生活;三是认知方面,主要是判断谈话对象有无基本的决策能力、正常的思维能力,能不能够理解和回应谈话人员的问题,有没有出现严重夸大或扭曲现实,甚至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的情况。根据以上三方面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干预。

2.使用心理疏导方法,与谈话对象谈通思想解开“扣子”。一是真诚交心。谈话人员应当将组织的关心与挽救开诚布公地表达给谈话对象,为谈话对象树立真诚的榜样,激励他们端正态度,配合调查。有的违纪违法人员,要经过若干次的会谈才肯把心底的秘密讲出来,这要求谈话人员始终要真诚相待。二是视情交底。共情是建立良好谈话关系的基础,谈话人员要真正从谈话对象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谈话对象的内心担忧,理解其对自身问题的关注点,再视情说明其问题性质。可介绍一些因态度好被从轻处理的案例,表明本人态度的重要性,帮助其卸下思想包袱。三是做好心理预警,打好“预防针”。谈话对象可能承受较大的外部和家庭压力,容易对其选择和行为造成干扰。要提前预警,向其讲明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只有组织才是最大的靠山,防止其不理智的行为。四是积极关注。一方面,谈话人员要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善于从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中及时捕捉谈话对象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消除其思想顾虑;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谈话对象身上的积极因素,给予其肯定,鼓励其向好的方向考虑。五是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跟进做好反馈沟通。对于走读式谈话对象,要及时将其思想情况反馈所在单位党组织或陪同人员,详细介绍其思想反应、情绪变化、对待调查的态度等情况。在不影响调查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将涉及的主要问题一并反馈所在单位,帮助所在单位针对性研究防范措施,并跟踪督促做好思想减压和安全防范工作。同时,视情与家属沟通,家属和所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关爱能够给予谈话对象有效的社会支持。

四、监督执纪执法中运用心理学方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违纪心理预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将违纪心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在通报违纪违法警示案例时适时加入违纪动机分析、违纪行为发生过程中心理变化机制等,以促进人员思考,加强警示教育作用。

2.把共性心理特点与个性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既要研究人们心理的共性特点,也要考虑每一个个体的个性特点。共性规律能提升效率,但个性差异往往才是真正的突破点。无论在日常的监督教育中,还是在案件办理中,既要学会掌握普遍规律性特征,又要注重差异化,因人而异,将共性心理特点与个性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把紧急心理干预与日常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心理干预,处理调查或谈话对象的心理危机有一定的效果。但长远来看,与日常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发现小问题、小苗头、小疙瘩就及时解开,避免“积病成疾”,才能更好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

猜你喜欢
执纪违纪谈话
监督执纪故事三则
警惕战时执纪陷入“五大误区”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资中县:“三招”化解乡镇执纪难
三台县:“三大行动”从严执纪
姚刚违纪被查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