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效果研究

2022-11-07 01:45焦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瘘管括约肌肛瘘

焦强

肛瘘也称肛管直肠瘘,是肛肠科常见、多发的疾病,以反复自瘘外口流出脓性、血性等分泌物为典型症状,同时,在分泌物的刺激下肛门位置还会出现潮湿、瘙痒以及湿疹等表现,另外,伴随疾病进展,患者会伴有明显疼痛、发热以及寒战等全身症状,诱发肛门失禁、狭窄以及癌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对身心健康、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一旦患病,需尽早进行有效、规范治疗[1-3]。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肛瘘的主要方式,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该术式创伤相对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且预后不佳,因此,临床需对手术方式进行优化、改进[4]。本次研究收集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展开研究,比较不同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以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各30例。对比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4.23±10.56)岁;病程0.5~3.0 年,平均病程(1.76±0.42)年。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4.54±10.49)岁;病程0.6~3.0 年,平均病程(1.81±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肛瘘诊断指南标准;②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可靠;③本人及家属知情研究内容、目的等,愿意参与且配合性良好;④研究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报备且在通过审核批准后执行。排除标准:①不耐手术治疗及具有手术治疗禁忌者;②正参与其他研究、试验者;③合并严重心、肺、肝等器官组织疾病者;④中途脱落、离开研究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比组应用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协助患者取最佳手术体位,实施麻醉处理,通过探针探查实际情况,剪开瘘管、内口,切除全部坏死组织,清除腐败管壁,至见健康组织实施结扎,若无法确定脓腔组织,予以低切高挂线处理,若瘘管弯曲,进行橡皮条对口引流,包扎缝合创口。

研究组应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做好肠道准备,进行磁共振检查,定位内口,协助取最佳手术体位,实施麻醉处理,通过探针探查实际情况,在探针引导下于括约肌间沟行弧形切口,锐性分离,充分暴露瘘管,进行分离、切断处理,缝扎,经由外口注入双氧水,瘘管结扎良好并与内口完全阻断,在外口边缘位置行圆形切口,进行剥离操作,至括约肌间沟,分离瘘管,止血,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②治疗前后肛门功能,采取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Wexner)进行评价,评分越低表示肛门功能恢复越好[5]。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肛门溢液以及排便困难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比组,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比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肛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比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比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肛瘘本质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切口引流的后遗病变,主要病因包括肛周脓肿、化脓性感染以及直肠肛门损伤和会阴部手术等,同时,不健康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也会大大增加罹患肛瘘的风险和几率[6]。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肛瘘发生率出现明显上升,由于本病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当出现癌变,甚至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一旦患病需尽早进行有效治疗[7]。基于当前医疗水平,若要实现治愈效果,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切开或切除瘘管,形成开放创面,最终逐渐愈合[8]。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是临床常用术式,可切除病灶及周围坏死组织,实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创面较大,术后愈合时间较长,且受排便、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极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对肛门功能恢复不利,故需探寻和选择疗效、安全性更佳的术式[9,10]。

本次研究对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39.06±5.42)min、住院时间(5.39±0.36)d 短于对比组的(48.18±6.55)min、(7.22±0.45)d,术中出血量(10.11±1.36)ml 少于对比组的(14.07±2.49)ml,疼痛评分(2.46±0.39)分低于对比组的(4.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肛门功能评分(0.74±0.26)分低于对比组的(1.11±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比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整体效果明显。分析原因在于该术式既能够避免传统手术敞开创面不缝合致使愈合漫长的缺点,还可以有效避免肛门失禁的风险,患者术后疼痛、便血以及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此外,清除病灶过程可同时保护肛门生理功能,进而为术后康复提供有利条件,整体疗效及预后较佳[11,12]。2016 年版美国《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治疗指南》也认为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式适合逐步推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由此也可证实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为肛瘘患者实施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方案,能够优化临床指标,更好的改善肛门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瘘管括约肌肛瘘
短轴追踪扫查法在肛瘘经体表超声检查中的诊断价值
肛瘘切除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肛瘘伴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分析
肛瘘诊断与治疗
“耳仓”是福还是祸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
长期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护理
中药坐浴治疗170例肛瘘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