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2022-11-09 03:34邓涵阮志忠宋翔张彩荣
中医药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痛风性腧穴频数

邓涵,阮志忠,宋翔,张彩荣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is,AGA)是由于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钠盐在关节部位以晶体盐形式析出,从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反应,典型表现为关节红肿,局部会引起肤温升高,伴有剧烈疼痛。AGA长期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并发生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1-2]。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可通络止痛及调节脏腑功能,且操作容易、安全性强、无明显副作用。不少研究[3-4]表明,无论是单用针刺或针刺结合其他中医传统疗法,亦或针刺结合西药,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上均表现出较佳临床效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湿热蕴结型最为常见,故检索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来解析其选穴的规律,在理论层面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 检索万方、维普、SinoMed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关键词采用(“痛风”or“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nd(“针刺”or“电针”or“温针灸”or“针药并用”)。检索年限跨度从1990年1月至2021年8月,筛选出文献总计237篇。

1.2 纳入标准(1)所选病例皆明确诊断为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治疗组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刺,可单独使用针刺或结合电针,也包括中西医结合、灸法等综合性治疗,对照组治疗方式不限;(3)均有明确的选穴处方;(4)根据中西医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有确切的临床疗效。(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满足主症中1项,次症中至少2项,符合舌脉。主症:突然单个跖趾关节或其他小关节红肿热痛、拒按,活动受限,局部灼热,凉则舒。次症: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身体倦怠、小便黄。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排除标准(1)明确由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化脓性关节炎、急性风湿和假性痛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痛;(2)对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过敏者;(3)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有出血倾向者;(4)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以及有相关病史者;(5)妊娠或晡乳期妇女;(6)肝肾功能不全者;(7)重复发表的文献,综述及未明确给出处方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 将统一规范化的针刺处方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由双人两组进行数据录入,一组将针刺处方录入系统后,另一组负责对数据进行复核,以避免在录入过程中出现纰漏,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

1.5 数据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5]的数据分析栏,运用其中的频数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算法等相关功能,对所录入的文献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关联分析中使用软件SPSS Modeler 20.0,关联规则参数中,支持度为前后项穴位同时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中的比例,体现关联规则的重要性;而置信度则体现关联规则的准确度,表示同时出现的前后项穴位的占比。本研究中最低的条件支持度定为38.0%,最低的规则置信度定为80.0%。

2 结果

2.1 腧穴使用的频数分析 对所得237篇文献应用软件分析数据,合计使用腧穴121个,总频数为1 664。应用频数前六的腧穴为:三阴交(198次)、足三里(114次)、阴陵泉(99次)、阿是穴(97次)、太冲(87次)、曲池(85次)。(见表1)

表1 针刺治疗使用频数>50 次的腧穴

2.2 腧穴的归经分布情况 将记录的121个腧穴按照归经进行分类,总频数为1 664。发现所统计腧穴主要位于十二经脉,亦涉及任脉、督脉及经外奇穴。其中经络归属分布频数前三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398次)、足阳明胃经(248次)、手阳明大肠经(194次)。(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归经分布

2.3 基于关联规则穴位组合规律分析 运用系统软件内功能面板模块中的“组方分析”,将“支持度个数”设为40,置信度设为0.6,点击搜索“用药模式”得到穴位的处方配伍规律组合。(见表3)对运算出的穴位组合由高到低进行频次排序,其中前七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血海”“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内膝眼”,且频数均大于60次;随后运用“规则分析”,得出具体的穴位组合关联规则。(见表4)通过系统内的“网络展示”功能可以将分析出来穴位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网络化展示,如图1所示。

表3 穴位模式分析结果(频数≥53)

表4 穴位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图1 穴位组合网络展示图

2.4 新组方分析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新方分析”功能,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为2,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提取数据内的核心处方,演化出的核心组合由3到4个穴位组成。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在新方分析的基础上,对“核心组合”进行提取,可归纳出新的针刺处方5个。(见表6)

表5 核心穴位组合分析结果

表6 新处方分析结果

2.5 关联分析 运用软件建模分析高频数穴位的关联规则,最低条件支持度定为38.0%,最低规则置信度定为80.0%。结果显示10条高频次穴位关联规则,包括6条两穴位组合,9条三穴位组合。其中三阴交-足三里的支持度值最高,占70.270%;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的置信度最高,占89.831%;三阴交-足三里的规则支持度最高,占57.432%;曲池-合谷的提升度最高,为1.585;三阴交-足三里的部署能力最高,为12.838。(见图2、表7)

图2 针刺治疗痛风的高频选穴关联网络图

表7 针刺治疗痛风的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归为中医学“痹证”或“痛风病”范畴,本质上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指的是肾虚及脾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瘀、痰。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温煦及肾气蒸腾功能与水液代谢、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密切相关[5-6];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可使水液在人体内正常输布。若脾肾亏虚,外邪侵扰,水液代谢失常,则水湿内停,进而化生热、痰、瘀,留注于四肢关节,筋脉出现痹阻,便可发作为痛风性关节炎。若其人过食肥腻之品,脾不能升清,胃不可降浊,使痰湿凝滞关节,亦可发病[7-8]。临床治疗上常在补益脾肾的同时兼以清热、利湿、化痰或祛瘀,在治疗上亦注重调畅气机,以助气血运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应用最多的为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阿是穴、阴陵泉等亦较为常用。从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可知三阴交-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的置信度最高。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第一》中记载:“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此外,三阴交亦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脾经、肝经、肾经),其可同时调节足三阴经气血及肝、肾、脾三脏功能。痛风性关节炎属本虚兼标实疾病,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在治疗时亦要兼顾疏肝以调畅气机,临床上重用三阴交体现了紧扣病机的临床治病思维。足三里归经于足阳明胃经,是其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合治内腑”,《素问·咳论篇》也有“治腑者,治其合”一说,皆表明下合穴可调节六腑功能。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这两经一表一里,脾升清、胃降浊,脾胃功能失司易湿浊内生,蕴结于机体,留注于四肢关节,则可引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三阴交-足三里相配,补益脾胃的同时,兼以理气祛湿,以绝痰湿之源。在临床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阿是穴应用最广,这与“以痛为腧”的治病理念相符,阿是穴指的是以痛点或压痛点为腧穴,其形成与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点及内脏疾病的体表牵涉痛有关,且与扳机点亦有相关性[9],该穴在纳入的文献中常重复多次使用,为了方便统计,本研究在记录过程中同一篇文章中重复提及的腧穴仅记录一次,因而最后统计的阿是穴的使用次数远比实际上的使用次数少。针刺阿是穴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镇痛效果[10]。阿是穴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于治疗疼痛病症[11-14]。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常见关节剧烈疼痛,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相配使用,在调节脾胃功能的同时,亦可迅速减轻患者关节的疼痛不适,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太冲属于足厥阴肝经,是其原穴,可疏肝以理畅气机。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可加强健脾利湿之效。三阴交、阿是穴、阴陵泉、太冲、足三里此五穴的运用与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原则一致,可作为治疗的主穴[15]。

本次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分析功能,对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总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选穴配穴规律,以便为针刺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分析237篇现代临床文献中所涉及的穴位,通过系统的关联算法分析,提炼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穴位有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等;提取的常用穴位组合有“三阴交、内膝眼”“三阴交、阳陵泉”“三阴交、血海”“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内膝眼”等。运用关联分析算法,归纳出新的针刺处方共计5个:(1)梁丘、委阳、血海、承山;(2)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阴市;(3)内膝眼、鹤顶、阴市、气海、三阴交、内关;(4)曲池、丰隆、肾俞、太溪、地机、肝俞;(5)委中、膝关、委阳、承山、阴谷。

本研究结果显示,腧穴归经分布频数最多的是足太阴脾经,而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亦常用。痛风性关节炎常发于四肢关节处,第一跖趾的关节处常为首发的部位,《灵枢·经脉》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本病的好发部位恰为足太阴脾经所过之处,实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病方法,有研究[16-17]通过分析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发现针刺治疗该病选穴多以病变部位及脾经、胃经、大肠经等经穴为主,与本研究所得统计结果相近。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剖析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发现最常使用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太冲等腧穴。从关联分析结果可知三阴交-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的置信度最高。临床上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可考虑采用“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太冲”作主穴。本研究对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穴位选取规律进行剖析,供今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及科研作参考。

猜你喜欢
痛风性腧穴频数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膝关节镜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旅途止泻按脾腧
X线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