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13 08:41刘艳丽王红梅张国栋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菏泽市菏泽技能型

李 燕,刘艳丽,王红梅,张国栋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0 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逐渐壮大,而地方职业院校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壮大,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战略互补关系,地方经济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政策财力支持、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出人才、提供不竭动力,只有二者相互促进、支持,才能实现地方经济和职业院校的和谐健康发展。

菏泽市职业院校绝大多数为菏泽市政府主办,主要依托的是菏泽市财政支持,其发展要依靠菏泽市政府的支持,其生存环境受到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菏泽职业教育要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菏泽市职业院校应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

1 菏泽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牡丹之乡、武术之乡,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产业核心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菏泽市常住人口为879.59 万人。2020 年,菏泽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 年提高5 个位次,跃居全省第8 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目前,菏泽市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在积极打造“231”产业体系,即打造“两大核心产业”——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提升“三个优势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大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鲁西崛起的新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4 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是,菏泽市新兴产业层次低、体量小,科技创新能力弱,土地、能耗、环境容量接近“天花板”。

2020 年菏泽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底,菏泽市现有职业院校40 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38 所,在校生6.68 万人;高等职业院校2 所,在校生2.16 万人。菏泽职业院校设有农林牧渔类、电子信息类、医药卫生类、石油化工类等16 个门类86 个专业,专业比较齐全,基本可以支撑菏泽市经济社会的产业人才需求。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 年3 358 名毕业生中,1 379 人在菏泽市就业;2020 年3 512 名毕业生中,1 981 人在菏泽市就业,占总人数的51.85%。菏泽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0 年1 390 名毕业生中留在当地就业的有1 024 人,2021 年2 033 名毕业生中留在当地就业的有1 632 人。2021 年菏泽卫生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生生源绝大部分为菏泽籍,其年均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输送700 人以上的中级技能人才。菏泽市牡丹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7 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升学。总的来看,菏泽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半数为当地生源,超过半数在菏泽就业,为菏泽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 菏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

职业院校能够关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深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意识。职业教育教学还不能满足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缺乏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合作接洽的动力和意识,也缺乏与企业和社会人士共同培养人才的观念。

2.2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

调查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办学模式没有特色,难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在办学定位上没有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校企合作度不高,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专业实践课程薄弱,没有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学环节,也没有将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2.3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一个职业学校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其专业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各院校因其区域位置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发展现状不同及专业设置各有特色,从而发挥其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但菏泽市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地方经济需求发展和自身办学条件及学校育人水平,没有对设置的专业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而是盲目为迎合市场需求而设置新专业,这就造成学校之间相互模仿、专业同质化,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危机,最终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情绪持续低落。

菏泽两所高职院校主要专业群是电商物流、医药卫生、人工智能、早期教育等专业,中等职业院校主要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机电维修、汽车维修、化工、学前教育等社会通用热门专业,专业相似率较高,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医药、新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所需人才存在明显空缺。此外,菏泽是牡丹之都,而其职业院校几乎没有与牡丹文化相关的专业,这说明菏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联系不紧密。

2.4 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度低

菏泽职业院校的主办单位大多是菏泽地方政府,其在发展中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支持、统筹、督导、宣传。菏泽职业院校只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近几年,菏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支持菏泽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市财政投入不低于500 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但是这远低于同省市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也难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提升要求。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菏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如在技术技能人才工资待遇、落户政策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其他政府部门不能给予充分支持,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的现象。

2.5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山东省人民政府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但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并不是太认可,甚至存在歧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社会上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下层人。这几种偏颇的、不正确的认识使得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主动去职业院校学习,而最终去职业院校是他们迫于无奈的选择。在就业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可选择机会少,并且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时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一些企事业单位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层次低、职业技能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职业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晋升机会,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理解。这种情况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

3 菏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结合菏泽市职业教育现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菏泽市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菏泽经济发展为己任,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必须从政策上落实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职业院校必须从自身内涵建设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在社会层面,企业应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

3.1 政府落实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1.1 职业教育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明确各部门具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落实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引导、鼓励支持、资金扶持等,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另外,要建立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方案实施,抓好工作落实。把职业教育作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评价内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3.1.2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职业院校要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没有资金经费的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菏泽市政府在《菏泽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文件中提出:要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也应当适当增加。菏泽市主要负责部门要严格将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3.1.3 大力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

每年推选在市经济发展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表彰,增加符合条件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菏泽市各级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委员中的人选数量,剔除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区别对待的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中落实职教生与普通高校生享有同等待遇,让职业高技能人才可以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3.1.4 做好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宣传职业教育中的典型事例,在菏泽市主要媒体上宣传职业教育的相关利好政策和职教毕业生典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家长和学生认可职业教育。

3.2 职业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推动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院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转变思维,突出办学特色,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3.2.1 优化专业设置

菏泽市职业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菏泽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聚焦菏泽市人才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围绕服务“231”产业体系,服务生物医药、高端化工、农业、机电制造等产业集群,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计划,推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重点建设面向菏泽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如与睿鹰先锋制药、东明石化、达驰电气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曹州牡丹园、单县百寿坊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地方特色专业。职业院校要立足于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订单班,共同培育、共同考核学生,使其毕业即可工作。

对于专业设置不符合产业结构需求的要进行调整,努力挖掘新兴专业。例如,菏泽牡丹是菏泽的名片,应当深度挖掘牡丹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促进牡丹新产品研发、牡丹应用技术革新。菏泽职业院校应积极申报与牡丹产业相关的专业,推进牡丹产业建设和牡丹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开拓牡丹产品的消费市场。

3.2.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深化办学理念

职业院校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必须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有效融合在一起。紧盯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如此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模式方面,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能力与资格并重,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对接专业建设需求,建设数字化网络课程,积极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习者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推进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有机融合,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3.2.3 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是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不仅要为在校生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更应为社会劳动者、下岗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既能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当地社会劳动者提供再学习提升的机会;又可以提升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知程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菏泽市正处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阶段,急需大批优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对企业下岗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良好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是在在校生中开展,对社会大众和需求相关技术的从业人员培训较少。对此,职业院校要灵活制订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的课堂,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教学,还可以到车间、到社区、到田间地头,总之要方便培训学员,确保培训质量,面向社会人员、下岗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3.3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多层次的产教融合机制

在菏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菏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是市场主体,对市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极强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关注社会需求,因此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能实现双方共赢。企业能为职业院校提供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数据,职业院校能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减少基础设施开支,加强校企合作能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地方特色产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对于这张名片,地方职业教育院校有更深的了解。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注重挖掘城市名片,着力培育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菏泽职业院校需要树立产业思维,紧跟产业动态,与地方特色产业合作共建,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改革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引企入校,引企入教”,进一步助推菏泽产业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校企融合地方特色,共建共享共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地方产业,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4 结语

菏泽市职业教育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菏泽市经济建设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菏泽市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更多经费和政策支持。菏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菏泽市职业教育院校既要凸显自身办学特色,也要服务好当地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菏泽市菏泽技能型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捉迷藏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