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2-11-13 08:41胡月娥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淄川区全区中医药

胡月娥

(淄博市淄川区卫生健康保障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5100)

0 引言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摸清山东淄川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现状,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笔者对全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淄川区面积1 000 平方千米,总人口6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 万人。辖区内现有市属(市管)医院4家,区属公立医院3 家,其中区中医院属二级甲等中医院、省级示范中医院,现医院开放床位120 张,设有内、外、骨、中风等业务科室18 个。区管医院8 家,乡镇卫生院20 个,区属医院和所有卫生院均开设中医科,设置中药房。全区573 所村卫生室,能够运用中西两法提供医疗服务,230 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简、便、廉、验”中医药服务已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2 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 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以区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龙头、乡镇卫生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区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中医专科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其拥有中风、骨伤市级重点中医专科2 个,胃病等其他专科专病7 个,其中针灸理疗科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全区20 所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有专门的中草药存放柜,并配置了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的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平均达210 种,中成药达100 种以上。村卫生室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了100%。

2.2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工程,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建设项目,新建区中医院病房大楼有效缓解了区中医院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区中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提供重要保障。以积极开展“全国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和“山东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特色专科”建设工作为抓手,带动肾病、肿瘤等其他专科发展。在巩固发展专科专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创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契机,带动了农村中医工作向纵深发展。

2.3 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目前,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共有中医药人员367 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0 人,中级125 人,初级99 人;硕士11 人,本科77 人,专科115 人,中专164人。中级以上职称占中医药人员总数的47.7%;大专以上学历占中医药人员总数的55.3%。与以往数据对比,中医药人员素质有明显提高。为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人们注重强化中医人才继续教育,先后开展了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考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西学中”医师培训、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并选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达500 余人次。通过强化学习,全区中医药人员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为充分发挥老一代名中医“传、帮、带”作用,淄川区成立了老中医专家工作室,采取“师带徒”的方法,带动年轻一代中医师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梯队。为了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全区成立了“淄川区人才研究会卫生分会”“淄川区中医学会”,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加强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4 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以“中医中药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为背景,通过宣传栏、横幅、网站、院报及各类媒体等形式对群众进行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区中医院开办中医文化长廊,主要涉及中医治未病、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名言、古代医训等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对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理念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增强了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底蕴,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开展义诊活动和群众咨询工作,制作并发放通俗易懂、适用性强的宣传资料,以贴近百姓的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

3 全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扶持,淄川区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服务环境在不断改善,发展前景乐观,同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结构不平衡

淄川区卫生系统现有职工2 744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 634 人、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67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9%)、中医药专业中级以上职称188人(占卫生系统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的13.5%)。年龄在25 岁以下中医药人员仅35 人,年龄56 至60 岁仅20 人。全区在岗的乡村医生1 298 人,其中中医药专业的乡村医生只有181 人。在2016 年至2020 年全区新进人员330 人,其中中医药专业29 人(包括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尽管中医药服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在逐年加大,但是,由于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往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才能逐步成才,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仍然靠自身创收的情况下,其难以承担“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成本,导致其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不乐观,加上退休、离职、跳槽等非正常人员流失,导致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数量呈下滑趋势。高层次人才短缺,年轻医生工作经验和中医技术技能稍显不足,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业务水平提高缓慢。因此,人才问题,特别是优秀中医人才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3.2 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突出

近年来,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一直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关于中医医院“西化”的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从目前各地中医医院的情况看,院内科室的建设、管理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基本都是借鉴沿用西医医院的模式。其主要原因是资深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应用不够,传统的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的比例偏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病人人数不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个体化辨证施治的水平总体不高。现代西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传统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就显得缓慢滞后,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另外,由于投入不足,针灸、推拿等有特色的临床治疗项目价格不合理,为求生存,中医药特色逐步淡化,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部分传统的特色疗法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一个骨折病人,用中医传统的手法保守复位加小夹板固定,价廉质优。而在实际工作中,中医医院往往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弃中用西,采用开刀手术固定,导致医疗费用过高,从而加重了病人负担。中医药的专科优势不明显,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缺少高层次人才,缺少实实在在能叫得响的名医和名科。

3.3 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高

科研是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从调查的情况分析,由于受基层经济、环境、学识、业务水平等条件制约,现有中医药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业务,科研创新能力有限,不善于引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造成中医药技术水平不高,中医新业务拓展步伐较小。中医药人员科研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学术交流不多,整体学术氛围淡化,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滞后,与西医药科研相比,科研能力上相对欠缺。

4 推进全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4.1 落实扶持中医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中药的“简、便、验、廉”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在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缓解就医矛盾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但是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底子还相当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人员断档,自身生存尚未完全解决,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扶持中医发展政策不落实,财政投入不足。笔者建议各级政府抓好中央政策的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专项投入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增加必要的诊疗设备,强化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根基。遵循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对中医药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考试考核中予以倾斜,与西医区别对待,让“中医人安心做中医的事”。准许医院加工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标准等。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从中医药发展中得到实惠,享受到优质、廉价、安全的服务,中医药发展才会进入良性循环,中医药才能在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探索建立中医药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想解决好优秀中医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靠补充。探索对中医院校毕业生培养方式方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解决民间确有专长的“三无”中医药人员合法执业的问题,充实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二是靠培养。要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对现有的年轻医师进行再教育、再培训,探索农村名老中医或资深中医名家带徒授艺,将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师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自己的优秀中医人才。三是靠引进。大胆运用经济手段,引进优秀中医学科带头人,积极探索和建立中医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用人机制,拓宽在省内外医学院校和社会招聘中医人才的渠道,逐步完善中医人才梯队建设。四是靠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做到人尽其才,留住现有人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坚定中医药人员“爱岗敬业,奉献中医”的信念。

4.3 大力扶持建设和发展省市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

充分发挥区中医院领头雁的作用,充分发挥有名望、有影响、有技术专长的名老中医和中医技术骨干的作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便”的宗旨,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以此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持续开展中医药特色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的覆盖率能达到100%。

4.4 加强科研工作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笔者建议每年安排中医学术专款,用于中医药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区中医学会的作用,定期举办中医学术交流、学术课题研究及学术考察等活动,推动全区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加强引导,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议采取重奖的办法鼓励、支持中医药专业人员结合临床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开展临床经验的整理工作,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和传承,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加强慢性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鼓励专业人员多出中医药论文、中医专著及中医药科研专利。

4.5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能够更好推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使中医医疗机构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通过义诊送医、发放宣传单、制作标语、开办宣传专栏、利用网站、院报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对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扩大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让群众了解中医、认可中医、相信中医、支持中医。

猜你喜欢
淄川区全区中医药
新高考下的一轮复习备考所想、所思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淄川区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浅谈国有林场现状及对策建议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