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世界一流”央企加速奔跑

2022-11-14 00:25
现代国企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一流科技改革

文=本刊记者

201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航天科技等11家央企,组织开展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2020年6月,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引导国有企业从先进的管理中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推动一批企业效率效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22年3月,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的措施。近年来,国资央企以对标世界一流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加速奔跑。

中核集团: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成立改革三年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改革三年行动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指导把关、督查问效。各党组成员亲自抓,带头干,按照既定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督办催办,狠抓改革三年行动落实落地,2021年重要任务及举措完成率均超过90%,超额完成国资委目标要求。编制中核集团“十四五”深化改革规划,对未来五年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着力提升公司治理、产业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本引领、市场化竞争、改革创新、企业管理等八方面能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大力破除制约集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束后中核集团深化改革工作谋好篇、布好局,巩固好改革三年行动各项成果,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

系统推进,以考促改。上下协同发力,各部门、各单位主动担当、执行落实,层层立下“军令状”,把推进改革三年行动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能源保供等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改革三年行动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体现改革综合成效。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三维立体改革考核体系,将深化改革工作列入党组巡视督查重点,以有力的政治监督作为改革考核的重要保障,坚决避免“纸面改革”;开发应用线上督办系统,实现改革举措清单化、改革任务时限化、改革标准定量化;聚焦重点难点任务,运用定量定性的评估手段,开展改革实效评估,确保在“已完成”的同时还要“有实效”,实现“进度达标”和“效果达标”。

主动探索,典型引路。坚持以改革破困境、抓机遇、开新局,持续加强改革探索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工作、探索以标准工时为基础的管理部门量化考核工作法、实施差异化的工资总额调控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管控新路径等各项改革创新工作。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高度重视优秀改革案例的总结提炼和推广,为各部门、各单位提供展示平台,在新媒体平台开设“深改进行时”栏目,积极宣传中核集团改革三年行动阶段性成果,关注度超百万。总结提炼改革优秀经验做法,对标管理提升标杆创建成果获国资委充分肯定,作为示范企业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现场推进会上做代表发言;中核集团改革考核体系被遴选为典型案例,在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月例会上做书面交流;5户企业入选国资委改革样本案例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简报刊发了中核集团改革考核、管理部门人员量化考核、中国铀业改革经验等典型做法、案例。

中国石化:加快向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迈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将科技创新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立下“军令状”,积极承担国家部委科技攻关任务,逐步对进口技术、产品、装备形成规模化替代。联合行业上中下游、产学研力量,牵头建设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在解决关键“卡点”、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践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十条龙”攻关模式,依托“大兵团”作战促进内外部大协作,完成192项成套技术工业转化。紧急攻克熔喷料(布)生产技术,持续推进医用高端材料研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乙烯成套技术、芳烃成套技术等18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驱动创新生态。坚持“抓大放小”,简化科研项目管理,对集团重大科技项目及重点工业(现场)试验项目实施定期协调与报告管理,其他项目主要授权科研单位自主管理。全面启动研究院“科改示范行动”,直属研究院实施“分公司转子公司”,建立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研究院领导班子契约化和任期制管理,加大研究院自主权。

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创新动力活力。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建立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强化分类施策、正向激励。将直属研究院基础研究经费在集团纵向经费占比提高到20%以上,技术奖酬金比例提高到净收入的50%。设置“科技创新功勋奖”,奖励提高到税后100万元。增设科技进步特等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改示范行动”科研骨干等实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分类量化评价机制,表彰173支优秀创新团队,发挥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中国专利金银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19124件,在中央企业专利综合优势评价中持续位列第一。

中国海油:以对标促提升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聚焦“短板弱项”,突出一个“精”字。选取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或行业领先企业作为对标对象,解决“跟谁对”的问题。聚焦战略规划管理、总部职能定位、管控流程、产业板块均衡发展、精益化运营管理等维度细分对标领域。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重点突出增储上产、油田运营管理、绿色能源转型、国际化发展对标;专业技术服务业务重点突出科研能力建设、核心能力建设、国际化发展、QHSE管理对标;天然气发电与炼化销售业务重点突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一流贸易对标;金融服务业务重点突出产融结合、绿色金融服务对标,解决“对什么”的问题。把握对标方法,以重点任务为对标基准面,系统挖掘指标差距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针对性制定管理提升措施,确定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解决“怎么对”的问题。

发挥“典型示范”,突出一个“领”字。结合海洋石油业务特点,以突出油气主业、科技创新、风险管控、数字化转型“四个突出”为核心,系统总结近三年来优秀管理创新和实践,全面开展树标、学标、创标活动。“中海油服”和“气电集团”入选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销售侧管理数字化转型系统”入选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项目,同时集团内部选树推广对标管理提升示范企业3家、示范项目15个,切实发挥先进典型得示范引领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突出一个“学”字。紧扣对标目标和能力短板,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领域人员特点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专业开展专题培训,促进各层级干部员工深刻理解对标提升行动重要意义,认清企业发展环境以及与世界一流的差距,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工作动力,形成群体共振效应。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对标联系人工作会,贯彻落实对标提升行动有关要求,交流经验做法。组织“树标杆、学标杆”系列交流,开展管理提升走基层活动。编制10期《对标世界一流优秀实践》,分享内外部对标提升先进理念、优秀实践。

中国远洋海运: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聚力赋能

均坚持战略引领,构建科学对标体系。在实践探索中,中国远洋海运围绕“跟谁比、比什么、怎样比、怎样做”四个环节,将企业愿景与对标管理有机结合,使对标成为企业战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得以普遍应用和推广。制定的对标管理提升方案清单包括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品牌等九大重点管理领域、22条具体措施。截至2021年底,对标工作清单完成率达到95.32%,所属中远海运集运和中远海运能源2家企业和中远海运重工所属南通川崎的船舶智能制造项目成功入选国资委的“三个标杆”。

精准选择指标,对标融入日常经营。在搭建对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中国远洋海运10家重要子企业制定各自的对标方案,认真落实开展对标工作,并融入企业日常经营分析,对标与经营管理有机融合。如中远海运集运公司主动选取马士基、达飞、赫伯罗特等行业领先企业,从货运量、单箱收入、燃油成本、利润率、基础客户、电商平台业务等33项指标展开对标,全力追赶并已进入世界一流企业;中远海运港口公司以招商、和黄、新加坡PSA等为主要对标对象,开展港口精益运营管理提升行动,制定957项具体措施,码头操作效率等关键指标也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巩固对标成效,逐步迈向世界一流。对标管理提升行动以来,中国远洋海运通过对标全球先进企业、对标行业关键性经营指标,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取得优于同行、跑赢市场的优异成绩。在经营规模和竞争能力上,实现了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数量等“6个世界第一”。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制造、集装箱租赁、船舶燃料供应、船舶代理、海工装备制造等“6个世界前列”。

华录集团:全面加快世界一流科技与文化产业集团建设

终端与智能制造产业板块关注核心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应对市场的体系、机制建立,营销能力等方面。通过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达到关键件自主可控,提升科技投入占比,独立自主企划产品,自主开拓市场,建立完善的营销体制等方面,向自主可控、智能制造优化升级。

信息产品与服务产业板块关注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专利布局与专利质量,原始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研发团队等方面。通过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提升发明专利占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进一步夯实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实现产品及服务的网络化营销,实现品牌建设引领与拉动市场营销,培育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等措施,在各个产业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产业经济、民生改善。

文化内容与创意产业板块关注产业规模,文化内容资源以及相关的开发营销体系,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支撑能力等方面。通过提升自有版权与内容创作的产业能力,策划开发精品内容,打造具备市场影响力的IP,深度开发内容价值,完善市场营销、用户体验、文创消费,以及加强应用型技术研发,在4K/8K、AI、AR/VR/XR、5G等领域继续布局,致力于推进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改革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