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设计推动大学生美育建设研究
——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视角

2022-11-16 08:52黄婉迪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拓片美育文物

黄婉迪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拓片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历史文化技艺,这种历史悠久的“复制粘贴”技术既为士子文人所喜,也为诸如兰登·华尔纳鼠窃狗盗之辈所重。这种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文字、图案拓下来的技术所针对对象最为常见的主要是石碑,还包括甲骨文、秦汉瓦当、画像砖、古币、砚铭、铜器等。拓片对中国传统书法、美术艺术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许多传世的书法都依靠拓片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拓片包含的历史元素、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均可为当代平面设计提供独特的思路,并发挥相应的社会效益,其中包括大学生美育工作。

大学生美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与拓片所呈现的独特价值不谋而合,寻求两者的契合路径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而当代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良好思路,比如“从文物数字传播的社交指标(社交契合度、社交分享度、社交感染度)、智能指标(内容易加工、内容易转发、内容易激活)、共享指标(IP增值内容、IP创新模式、IP持续变现)研究文物的数字化全球传播体系。借助各类数字技术,文物可成为网络文学、影视作品、动漫游戏、音乐、直播等创作素材,使文物活化起来”[1],包括人工智能、元宇宙的研究都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于校园美育建设的思考,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优势,分析其对拓片平面设计转化路径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研究拟以拓片多元历史文化价值的回顾和反思为基础,分析其在数字校园建设背景中拓片平面设计开发的可能性,进而对其开发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拓片文化价值及美育功能

拓片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再现,其价值丰富,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拓片的学术价值是指利用拓片展开的相关学术研究,这得益于拓片所具有的区域性、行业性、多样性、原真性等特点,且涉及了多个学科,文献价值最直观地提供了文献出处和原状,对相关文献有修正对比作用,比如基于拓片内容进行拓展研究,包括古文字收集整理[2],碑刻文献收集[3],以及书法艺术价值和绘画艺术考证。

当然,伴随着长期的历史实践,拓片制作技艺本身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在现代非遗学科等关注下,尽管目前其并没有被列入相关非遗名录,但确实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非物质文化特点,比如无形性、传承性、可塑性、濒危性等,而且事实上也在为非遗传承做贡献,比如传播石碑篆刻技艺,弘扬书法文化,其技艺源远流长,优势十分明显。这种学术价值也是进一步地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通过对文物拓片的利用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用,比如利用拓片开展文物修复,利用文物拓片巡演普及社会教育,实现艺术作品收藏,诸如此类。

拓片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延伸性共同造就了其现代设计的可行性,历史文化价值都具有了提升设计品位的可能,开拓了多元设计的可能性。而现代生活中的衍生性也显示了其与社会生活的多重可能性,为设计应用创造了更多元的选择。而这也延伸出拓片的美育功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拓片设计制作产生的器物美;其次,设计过程衍生的文案信息;最后,设计理念所传播的价值符号,此三者一体共生,相互影响,构成拓片设计的美育体系。

应该说,拓片的学术价值是创造、发挥其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的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价值的升华。因此拓片及其设计工作所具有的社会美育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当拓片设计产品开始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其相应的功能,对于这两种价值理念,需要明确一种共同的文物伦理利用理念,明确背后的价值利用原则或者目的何在。文物利用不能以文化损坏为代价,这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加强拓片制作的同时,要正确评估拓片利用价值,正视文物价值,也要树立明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相对主义认识论,正如“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依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在美感生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而这正是当代校园美育建设的重要着眼点。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起于元,盛于清末。图1和图2中的图案来源广泛或是出自古碑,或是出自钱币,通过装裱技术制作成艺术品,既推动了传统拓片保护,也弘扬了拓片艺术价值。

图1 锦灰堆装裱

图2 锦灰堆(团扇)装裱

所以这也提醒人们反观在拓片利用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相关拓片制作利用渠道的打造和完善,这体现在对拓片利用价值缺乏认识,开发利用渠道缺乏,对于开发保护手段的应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泛市场化的取向,除了相关学校、相关专业外,对于其研究利用程度也并不充分。另一个悖论则是潜在地对文物出现的伤害。现存拓片主要存在霉烂、虫蛀、磨损、黄化、粘结、裂痕、脱落、断裂、水晕、破洞、皱褶、脏污等现象,这些状况随着保存条件完善,比如无氧保存,制作条件成熟,比如新胶水的质量改善,纸张制作技术的成熟。这种“复制粘贴”的过程对文物本身是一种伤害。从笔者经验来看,一块碑被拓的次数越多,其后续拓片效果会逐步变差。但在围绕拓片展开设计活动并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容易被忽视,有可能造成对文物本身的损坏,如果认识到这点却没有及时纠正而持续放任,则是得不偿失了。

2 数字校园推动拓片的保护

在面临数字化发展的大局时,针对上述拓片保护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数字化时代的诸多优点具有被发扬的可能性,文化发展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也依赖于同时代的技术条件。拓片的当代保护和设计转换与数字化发展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高等院校作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孕育基地,其数字化建设如何提供拓片保护的可能性并使之作用于高校学生美育。

需要明确的是,就数字校园的技术而言,已然具备了推动拓片保护和设计的可能性,与数字化相关的移动终端、多媒体逐渐与拓片设计融合,移动终端与多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就已经决定了其在新时代拓片创新应用中的作用。数字校园有助形成推动拓片发展的数字力量,数字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的融入必然会冲击传统拓片制作,但同时又会更新拓片内容、方法、手段的诸多维度,是拓片设计发展延伸不可或缺的助力。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使得拓片可视化得以实现,使得手势识别与艺术模型设计创建成为现实,使得拓片制作成果得到保护[5]。也正是因为这些可能性成为现实,有效地连接了传统拓片内容和现代生活,推动拓片文化内容在当代社会的丰富发展,相应的传承手段、方法才能得到创新,数字化的保护有效地保护了拓片图片效果的本真性,杜绝了原物的频繁使用,新时代拓片设计发展与数字化理念、技术实现了合理科学的融合,为拓片在新时代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其次,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了拓片设计应用的新场域,伴随着诸多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拓片的开发利用有了新的平台。数字校园形成的多重技术支持比如说音影效果、快速便捷的数字识别以及平台保障,包括新数据馆、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拓片的制作传播都是崭新的尝试。新技术和新平台建设可以保证其能够在弥补上述拓片开发利用中的诸多不足中发挥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多重价值,从数字校园推动拓片设计要素保存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建设的优势有助于一劳永逸地解决拓片保存问题。那么就可以实现对拓片的反复利用,也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制作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对文物的损害,进而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文化基本要素。从数字校园推动多个相关单位协调的角度而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学校、研究机构等,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创造新的文化空间和展演传播平台,或者文化数据库等共同实现对拓片文化要素的储存、传播和创新。创造符合校园文化历史、争取学生互动的拓片符号,推动实现以拓片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在大学生美育中的运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普及能最大程度激发高校学生创造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动去培养数字化工具利用能力等。比如拓片发展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对接新资源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等,为拓片设计转型创造新的空间。从拓片现代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数字化发展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可能。

数字化模式推动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广拓片文化,除了要加强拓片原有文化内涵的学习,也需要明确拓片本身不是原始文物,只是在特定社会空间内实现了对原始文物的功能替代,无论试图实现怎样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发,大的前提一定是实现对原始文物的优先保护。因此,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也需要实现对文物分级分类评估,做好文物识别工作,这种基础工作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文化教育。

3 拓片的平面设计转换路径

从上述分析来看,拓片内容审美特性、文化内涵和实践价值等使得其具备了平面设计的可能,其部分问题(如拓片制品的完善保存、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等)也可由数字化策略加以有效弥补,但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需要在实践发展中进一步磨合。

3.1 拓片在平面设计转化中的问题

总的来看,拓片设计存在许多普遍性问题,影响了其在校园美育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拓片转换为现代平面设计需要与现代审美和大众情感有效融合。传统拓片样式单一、文案单调等问题对现代拓片设计持续造成干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到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和师生接受程度,乃至相关主体设计能力问题,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市场环境有效融合,提升大众的需求满意度是急需考虑的问题。而现有的拓片大量集中在碑文中,尤其是墓志铭,从丧葬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受众有限,为大部分生活领域所忌惮,如此忽略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在传承创造发展中是需要顾及的一面。

(2) 拓片设计内容很难传递文化意向问题,现代拓片设计转化中对原有图案色彩、价值内涵等转化存在困难,难以准确传递原有文化内涵,加重了拓片现代设计难度。拓片取材对象大部分为古代文物,其文化内涵具有时空差异性,如何在保持其文化本真性的立场下将之传递给校园师生,而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又如何最大程度地争取设计效果的传播,以及对不同群体特征人群的涵盖,这些立场问题均为现代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

(3) 受目前拓片市场环境影响,大部分拓片设计作品呈现出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难以为当前校园拓片设计所参考。在创新手段与创意形式上缺乏突破,在处理传统文化方面,目前的尝试习惯于简单吸收,对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进行运用缺乏思考,包括色彩转换,传递其文化性、艺术性等,这些技巧上的尝试在目前几乎停滞不前。

不过总的来说,上述问题属于技术融入中间环节,并不影响拓片加入任何设计的初衷,更为具体地说,在包括拓片功能性设计、色彩选择和几何曲线的选择、在配色方案和留白设计中的具体调整,这些问题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建设的优势加以解决。

3.2 数字校园中拓片设计提升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校园美育建设中的需要,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尝试。

(1) 通过数字化理念的协调,推动建设以时代精神为引领,实现对拓片文化与现代校园生活的契合。虽然拓片的应用需要保持文化独立性,秉承文化保护要求,但在数字化手段助推下,可以进行大量的合理设计,利用点、线、面重新组合,通过各种创意的想法来提炼、概括、总结传统自然元素,从而创新设计活力,产生更具有生命力、为大学生所乐道的现代感的设计符号。

(2)通过数字化改良,推动拓片设计中的理念表达和精神内涵传达。数字化发展使得设计工作能够传递出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组合形式,利用各种不同种类图形处理软件,丰富拓片设计的表现形式,如三维技术,通过透视原理、阴影等效果,转化拓片的明暗、色彩、深浅以及冷暖等多种的变化,设计出带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三维空间效果。

(3) 通过数字化创新,明确拓片设计的不同领域,拓片平面设计要实现对校园的精准契合,实现对大部分群众的情感状态和认知需求的满足。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实现精准识别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从其现实发展来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是逐步完善的,为进一步切合用户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大学生美育建设的角度出发,校园中拓片设计需要满足师生主体需求,在立足于自身改良之外,也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将拓片的地方性和市场环境的空间性结合起来,激发广泛的认同。此外,从增强设计效果的技术上看,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设计手段和理念,加强对“传统如何融入现代”等问题的研究思考,在研究引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拓片设计的长效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拓片这种传统技艺在如今仍然大有作为,而从笔者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看,拓片艺术既不乏追随学习者,也不乏热爱收藏者,这种传统技艺具备的优势明显,其文化意蕴深厚,制作成本低廉,设计领域广阔,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了适用范围和活动形式,通过平面设计等手段进行创新,则数字校园建设可以实现对拓片保护,并推动拓片保护和设计创新,为其在当前校园美育建设中发挥作用拓宽了思路。

现有的校园美育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历史文化的特殊作用,把它作为连接校园文化建设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把对学生的培养与学生兴趣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三全育人的路径创新。在进行校园美育建设中,在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加入历史文化要素,培育学生敬畏和慎独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三全育人的学科内容,探索数字校园推动拓片设计参与校园美育建设的路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弥补。

猜你喜欢
拓片美育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韦洽墓志》拓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