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技工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2022-11-16 08:52郑林杰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景观设计课程

郑林杰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创办于1978年,以建筑专业特色立校,培养建筑行业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各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全国建设类技工院校成绩最为突出的单位之一。随着社会对于景观设计行业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多,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形成以“乡村振兴”+“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的模式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以全面提升学生设计综合能力为优化目标,所育“工程师”型技能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和行业好评,扩大了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在浙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影响力。

1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模型

1.1 精准定位课程模式

“景观设计”课程目标旨于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掌握乡村建设的规律及发展趋势,能够跳出“景观设计”书本、课堂,深入到景观设计实践活动中,通过考察、测试、评估等设计出富有创意且实用价值高的景观设计作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当前国计民生农业农村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非常突出[1],通过课程系统模式运营,助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使民生得到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少[2]。

1.2 系统定位课程内容

学习“景观设计”课程首先要清楚景观设计原理、基础理论等,这些基础学习的理解才能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其次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结合当前乡村问题、乡村建设战略实施情况,将乡村设计与时代主题有机融合。透过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设计技能、优化设计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提供帮助。

“乡村兴则国家兴”,新常态下中国资源型农村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深入推进,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启发,如何将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教学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风景园林学专业课程内容分类如表1所示。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作为地方专业特色型院校曾多次介入浙江美丽乡村活动建设中,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智慧提供人才支撑。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书本,用行动去解读景观设计的内涵,深入到乡村建设的活动中,奔赴一线景观设计的现场,本着实践性、实用性、美观性以及地域人文的教学原则进行景观设计教学活动,立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美丽新农村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

表1 风景园林学专业课程内容分类

1.3 精准定位课程特色

课程定位特色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几千年来由于各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历史渊源、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特质地区文明,应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原则。二是课程中注重生态策略引导,将“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应用到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中,依托“两山”理论,秉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建设相协调,把乡村老旧、破败、无人居住的废弃民居改造成宜居环境,扩大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是课程实践中融入有效的“毕业设计”环节。“课程实践”是毕业设计必经环节,然而“有效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有效”,一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依据学科专业知识;二是在检验实践结果中必须遵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通过实践的过程,能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并为以后实践积累经验。

景观设计专业结构中的普通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偏重课程建构,以学生职业能力顺序成长规律为目标,按照规范化教学模式在单一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毕业设计课程体系是注重普通课程之外的内容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和途径,强调学生个性色彩等元素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艺术才华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图1为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观园林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最接近职业实践的内容,掌握项目操作流程,甚至有机会和项目合作方接洽并熟悉职业分工。通过毕业设计坚持真题真做,在实际项目中让学生选题,积累实际岗位经验,因而不同于普通课程作业,在有限的实践机会中得到更高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现场调查也是“有效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项目基地或考察地点的直观感受,并反映到后续的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中[4]。

图1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

2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塑造

2.1 基于纵向、横向融贯设计,优化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首先,基于纵向融贯设计,优化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围绕乡建内容,结合新政策、新战略实施情况,将这些贯穿到景观设计教学活动中,其中,关于中技阶段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有关民居建筑测绘技术的内容学习,并针对空间模型进行分析。从特定环境中对单体建筑、外部环境进行设计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反思与认知,能够深入到乡土空间内做统一协调的景观设计工作。高技阶段课程设计中可以增加一部分乡土景观元素设计的内容,例如围绕浙江山地丘陵地区特有的竹海风貌,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民宿等客户群体定位,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石材、原木、毛竹,打造出清新、清闲、清静的栖息之所。通过教学实践训练,让学生了解人文生态景观设计,并学会从基地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基地中的现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体验丰富他们对抽象设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们设计学习成果。技师阶段学习中也可以选择一些毕业设计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到设计领域,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体验设计学、设计行业,并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有一个清晰认识。

其次,基于横向融贯拓展景观设计实践课程与专题理论课程。在初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可以就重点概念、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如:景观学中的乡土民居知识点,让学生对空间形式、乡土设计等有更深了解。针对各年级学生应该适当增加地域材料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材料认知,掌握测绘技术、调研考察、写生技术等。也可以围绕乡土建筑、环境理论开展专题调研,更加丰富学生景观设计的技能,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顺应市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初心,营造乡村振兴共赢的新局面。

2.2 基于课程特色凝练聚焦式设计实践体系

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历来比较注重“乡土精神”“中国经验”等理念,围绕特色主旋律进行景观设计实践活动,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抓好教学特色,设计聚焦式教学体系。基于乡土美学的理念,基于新时代新常态化的背景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围绕乡土情怀设计实践性课程,能够结合乡土空间设计合理的作品;第二,深入地域特色区域开展实践性活动,从而形成体系化课程模式、聚焦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关注乡土空间环境、建设要求、民居更新等,针对专题内容进行专题训练。探索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锁定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精准把控案例地区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利用主题性宏观特色以及微观特色才可设计出契合地区风土人情的景观项目,最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激发传统村落乡村文化产业中的经济价值,用经济价值来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文化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5]。

2.3 基于创新成果探索拓展式实践交流平台体系

景观设计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从实践交流方面做好功夫,构建实践性交流平台,优化景观、环境设计,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实践平台,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其可以自觉投入到乡村建设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有影响力的项目活动,创建更多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成果,为国家输出复合型设计人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 联合国内外建筑类院校,基于乡村振兴联合设计工作室,围绕案例地区的乡村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做出相关策划部署,并形成作品集合,定期进行展览活动。② 基于乡土建设的主题,开展设计竞赛活动,可以通过学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设计主题、兴趣爱好选择性参赛,并设计评优标准,收集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设计作品。③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如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到浙江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的项目,为其提供了景观设计方案,还联合当地农场共同推行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意、实践的交流活动,丰富线上交流、线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景观设计综合能力。

按照上述思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围绕农业空间环境设计明确了学生培养方向,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比如:设计了特色化的实践考核,学校针对高年级学生专门开发设计了工作室,针对农业空间环境发展、设计等特色课题开展项目活动,并为成员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范围,如:农业生产空间建筑设计、农业环境设计、乡村旅游设计、农田景观设计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实地去考察,形成特色的研究专题。如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近期开展的乡村萤火虫景观设计活动,在深入到案例农村调研后,设计了萤火虫主题的景观项目,时还在景观场域中配套增加了滨水退台、梯形组合、木质观察栈,这样可以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体验,让他们享受新奇体验的同时掌握关于萤火虫的科普知识。这样的景观设计,将乡村生物资源利用到位,不仅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21年还参与共建“重庆银河村美丽庭院乡村振兴”相关竞赛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农户对于庭院日常需求,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整个景观设计的实践活动突出了创新性、实践性以及推广性。该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非常受当地百姓的欢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品牌形象,锻炼了一支年轻的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成为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践行“两山”理论的样板工程之一。

3 围绕乡村振兴项目的“景观设计”实现路径

3.1 通过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场地分析法是景观设计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之一就是美化人居环境。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环境元素美的转化,解读好自然美内涵,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中。

3.2 通过设计元素构建培养学生的家园意识

设计元素源自于自然环境,了解元素并认知元素,将其从固化自然场景中提炼出来,形成设计元素,这样才可保障景观设计与自然协调统一,也可以更加“自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扬乡村代表元素文化观念,将其通过有形设计展现出来,提高乡村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保障。

3.3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育提升学生设计与理念意识

深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中,为学生们展示乡村建设的真实路径,以真实乡村实景为其提供了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其充分理解景观设计的内涵与意义,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热情。面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协同各方智力资源,深入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精神。

3.4 通过项目协同开展强化专业学习与团队协作意识

在“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三农问题”始终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点问题,而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要求设计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项目管控能力、实践交流技能以及乡土文化审美观,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让乡村风景设计与当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通过景观设计教学反馈,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景观设计”教学,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团队协作。

3.5 通过具体景观项目案例设计实现教学新路径

综合前文所提及的理论内容,引入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展示了案例地区景观设计的方案。首先,深入到案例现场,调研环境,其次,深入地方,与村民互动,了解地方居民生活习惯、建筑特色等;再次,结合前两个步骤进行规划设计,确定项目设计方案。湖北省广水市荷香水寨生态园项目设计是受某公司的委托进行项目勘察与设计,项目重点打造“两山”民宿(图2),立足为都市精英寻找一方民居,在乡野中寻求乡愁乡居。目前旅游业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传统村落扶贫方式最灵活、返贫率最低、受益面最广的行业,为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架起连通的桥梁,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6]。该项目打造的主题是在喧嚣的城市之外得一隅休憩之所,旨在营造山林间的秘境,融入自然,小桥流水、放空心灵。实现城里有房、乡下有地的“双城生活”。

图2 新中式民宿方案设计(蒋艾琳设计)

4 结语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与时代是一同发展的,抓住时代主旋律“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既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教学素材,又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培育大国工匠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特色教学内容,一是让学生理解到景观中地形地貌、建筑方位、老底子材料等问题如何更好解决,比如地势地貌中的竖向高差融合设计问题。二是各个院校之间协同联合毕业设计促进了技能人才之间竞争并保持了人才的活力,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的设计理念、团队协作、各专业学科交叉内容中综合设计能力迅速得到提升。三是围绕主题开展的各类教学实践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促进了课程体系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接下去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将开展“城乡景观风貌”“数字化乡村”建设等课题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景观设计课程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