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研究丛书”发布会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2-11-17 18:38黄艳红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丛书共同富裕集体经济

2022 年4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新时代集体经济研究分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研究丛书”发布会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主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农业农村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中国社科院当代所、马研院、农发所、经济所等单位30 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记者参加了线上线下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研究丛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相关“三农”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对“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研究丛书”的评价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四十年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龚云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受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是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物。丛书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外十位专家撰写,由9 本专著组成,包括《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研究》《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演变研究》。每本专著对应一个专题,包含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与会专家学者对本套丛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

辛向阳指出,本套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系统,二是细致深入,三是理论结合实践,学术映照现实,体现了学术性、学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他认为,每本书既有对改革历程的梳理与回顾,又有对改革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还有对改革前景的科学前瞻;作者们不回避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又把握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丛书既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思想道德滑坡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和弱化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等,又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促进改革的路径;既体现了对改革理论、改革背景和改革进程的总体把握,又对基层和地方探索的鲜活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兼具严谨与活泼行文风格。总的来说,这9 本书体现了主题鲜明、尊重历史、反思现实、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整体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研究员用“全”“深”“融”概括丛书的特点。“全”是指丛书对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深”是指有理论,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农村改革与发展做了深入研究;“融”是指从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认为,这套丛书对农村改革40 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进行了多视角研究和呈现,论述了农村改革的特点,总结了农村改革的经验,体现了大历史观,突出了新时代,反映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他还指出,这套丛书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仅有综合性研究,还有专题研究,尤其是有两本专著研究农村的集体经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和《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演变研究》,这在书写中国特色集体经济方面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苑鹏研究员认为,从这套丛书的作者来看,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一个团队;丛书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回避矛盾和有争议的问题,如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等问题,体现了历史厚重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认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改革开放成就总结和评价等方面的话语权。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不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多次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新型集体经济能够有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对此,杜志雄研究员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要理直气壮,二要坚定信心,三要创新形式,四要用好成果,五要杜绝顽疾。他认为,要实现集体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必须走规模化的集体开发之路,集体经济收益可以成为提升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其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涉及城乡居民的整体共同富裕问题。

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教授认为,巩固脱贫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缓解相对贫困是走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他认为,总体富裕不等于共同富裕,缓解相对贫困也不等于实现共同富裕。就收入标准的共同富裕问题而言,缓解相对贫困、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更快速增长是核心问题。因此,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还很长,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构建“三支柱”政策体系,即包容性的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收入分配和瞄准性的社会帮扶。郑有贵研究员指出,需要深化认识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它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农村土地公有制;它的优势体现在集体统筹和激励机制。集体经济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指标来加以衡量。

改革是有方向的,农村改革也不例外,对于农村改革的方向性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强调,土地私有化在实践上不符合国情,在理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动摇一分,农村的状况、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村的治安治理就会恶化一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过去依附在农村集体经济之上的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农村基层党建、农村水利体系遭到了严重的伤害破坏损害。因此,在所有制方面绝对不能动摇农村集体所有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左鹏教授认为,当下仍应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农业改革的“两个飞跃”思想。其中,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他指出,邓小平坚持认为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约化、集体化,一是基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二是基于在农村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邓小平坚持农村经济集体化和强调共同富裕的论述是一致的。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肜新春研究员从精神富裕层面探讨了共同富裕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塑的问题。他认为,实现农民的精神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一是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利用顶层设计建立起一套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一套城乡合理流动薪酬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尤其是要建立能够激励大学生快乐下乡,从事改善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制度;三是发挥政府合理引导,市场积极参与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和搞活农村文化市场。

三、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将其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大战略和顶层设计。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仍是关系党和国家大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极端重要。

辛向阳指出,“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宝。他认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是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第二,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第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四,在改革的方法上,要坚持系统思维、改革联动,同时用好试点试验手段,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从指导思想、战略地位、发展方针、动力机制、发展道路、城乡关系、经营制度、产权制度、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十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他指出,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果,一是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始终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始终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是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苑鹏研究员围绕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实践进行了探讨。她认为,“三治融合”的地方试点取得了村民自治、法治乡村、德治教育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二是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三是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四是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五是完善基层治理方式;六是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七是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八是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然而,“三治融合”实践还面临村民被动参与、融合机制仍未破解、村民观念转变较难等挑战,未来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曹泳鑫研究员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评价和讨论方面,需要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指出,此前在对改革开放的成就总结特别是农村改革的成就总结方面,存在马克思主义声音弱化的情况。新时代农村改革向何处去,要确立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标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的规律,而不能套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赵学军研究员从集中居住与农户福利的关系谈到农村改革的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某地农民在集中居住之后总体福利在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腾出稀缺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从而增加了更多财力来提高农户的社会保障;三是集中居住后就业机会增加带来了农户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提升;四是集中居住后小区自然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仝志辉教授提出,以改善农民与农民关系为基础,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他提出,要从三个层面调整农民与农民的关系: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和乡域集体经营,二是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农业的知识保护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这三个层面的调整要立足于理顺农民与农民的关系,使农民从竞争转向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从农村基层党建角度出发来谈乡村振兴。他认为,全面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顶层战略需要基层来落实。特别是2019 年以来,农村基层党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和“衣领子”,党对农村全面领导的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变化。

龚云研究员做会议总结时提出,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他作为农民的后代长期以来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愿望,既是对多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也是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他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他建议各研究机构、各研究领域专家打破学科界限,继续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围绕“三农”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和合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贡献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丛书共同富裕集体经济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