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机理与策略

2022-11-18 02:44
教育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中学精神

●韩 洋 黄 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表重要讲话,高度重视“四史”学习教育。他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学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直接渠道,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最新的统编版高中政治教材遵循新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教材改编,新版教材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中国梦”的时代责任。

一、“四史”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2],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精神面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思政课与“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3]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红色基因发挥关键性作用。

新时代的红色基因注重弘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的思想内核,蕴含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等精神价值,强调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红色基因为中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提供了最现实、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为中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引导了正确的思想价值。从建党初期革命环境下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孕育的伟大精神、传承的红色基因。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每一个红色故事,每一段红色旅程,每一个红色精神,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加强“四史”教育,要引导中学生牢记光辉历史[4]、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力量,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路径,是实现“四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溯源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

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思想多元、认识分化的严峻挑战。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凝聚社会共识[5],就必须加强对“四史”的研究和学习,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宝贵资源和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四史”的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在“四史”学习过程中,了解客观历史,探索本质规律,溯源初心使命,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中学在“四史”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教育体系。多方面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中学生在“四史”教育方面接受了扭曲的历史知识,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认知,对学校甚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思想政治稳定带来一定的风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是当务之急,因此教学要尤其重视党史、新中国史的讲授,以“四史”为教学素材,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革新过程中总结过去历史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三)汲取历史智慧,树立正确史观

学习“四史”的目的在于以史鉴今,砥砺前行,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发展,而学习与教育是连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历史教育。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期间基于党的历史总结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还撰写一系列著作推动党史教育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多次强调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学“四史”、“四史”学什么、怎样学“四史”等重大问题。

统编版高中政治教材及时响应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程及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刻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总目标,坚持以历史脉络为逻辑,以社会主义为主线,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引,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问题,把握发展规律,汲取历史伟力。

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四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教师没有结合社会实际以点带面编排教学内容,对晦涩难懂的内容回避不讲或者一带而过,没有主动探析如何讲好“四史”部分的内容,归根结底是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思政课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四史”教育在中学思政课中的重要性。中学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四史”不是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属于中学考试大纲的部分,会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教学声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四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专注于对概念的理论阐述,机械地按照课本的定义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简单地寻找与中华文化特点相关的事例进行佐证与阐述。选择的素材大多以单个示例为证,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特征,较少展现文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不利于学生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四史”教育的开展。

第二,“四史”界定范畴影响思政课教师重视程度。有些教师认为,“四史”的核心是历史,是历史课的内容,不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有意避开历史性较强的内容,淡化历史脉络分析,强调政治理论解释。如,“民族精神”板块,简单强调民族精神是什么、怎样弘扬,忽视对民族精神发展过程的梳理。中学思政课教学理论化过强,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

第三,学生不重视“四史”的学习。部分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将精力集中于考试内容,忽视非考纲内容的学习。这类学生认为“四史”知识无益于升学考试,轻视内在精神的培养,这源自于对自身理想信念教育接受程度不够。信仰力量的缺失表现为自控能力差,难以明辨是非,个人理想的迷茫等,学习“四史”,能以史增信,帮助中学生铸牢信仰信念。

(二)“四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四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基本通过阅读书籍、课堂教师讲解实现知识传授,缺乏将丰富的“四史”知识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照本宣科”仍十分常见,多数教师忽视当地“四史”教育资源,导致“四史”教学内容亲和力较弱,无法吸引学生,使学生难以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共情,难以将教育内容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在讲解“民族精神”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厘清历史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再到如今的新时代。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探寻不同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分析对比各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相同与不同。如果只罗列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难以产生共鸣。教师还要挖掘当地与“民族精神”相关的教育素材,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等历史场所,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四史”的故事,感受“四史”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并鼓励学生以校史为起点,寻找身边的“民族精神”,将其与自身融为一体。

在教学手段上,多数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四史”学习素材,未能拓宽学生了解“四史”知识的渠道,讲授的创新力度不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提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但内容较少,因此多数教师一带而过。其实,该板块可以拓宽学生学习“四史”的路径。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寻关于创新科研的访谈类视频,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明确与时代相结合是保证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途径。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以视频推进,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堂中去。

三、“四史”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

(一)重视理论教学,营造校园氛围

“四史”学习的目的在于认识历史规律,借鉴成功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充分认识“四史”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最新政治教材贯彻课改要求,践行“四史”的教育价值,建立健全“四史”教育体系,将“四史”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四史”的资政育人功能。

教师要积极学习“四史”,只有自身对“四史”充分了解,才能带领学生学习“四史”,创新“四史”课堂教学。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身学习状况研读《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搜集相关图文、影像资料,找准“四史”内容与教材的融合点,还要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教学实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曾强调“赓续文化传统坚定‘四个自信’”[7],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要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教师课前应研读“四史”书籍、文献,结合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搜集相关音频影像资料,如选取电影《建国大业》片段、纪录片《党史纪事通鉴》部分内容,以引导中学生从百年党史中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选取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鼓励中学生在历史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探寻我国的制度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视资料是最直观、最撼动人心的形式,在学生直观感受后,教师要结合历史文献带领学生分析“四史”的价值意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政治的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做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史”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中学应加大“四史”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四史”学习文化氛围。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史中的“四史”故事[8],丰富课堂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学习能力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创新讲座、比赛等这类传统宣传形式,可以制作微课,短时性地讲解“文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吸收文化的力量,传递千百年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享其他教师的教学课堂,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党史故事100讲》等优质的的公开课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四史”。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分享校园独特的“四史”故事,打造校园特色“四史”学习平台,弘扬“四史”精神,带领学生多感官领略“四史”的魅力,扩大“四史”学习的覆盖面,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四史”认知,延续红色基因,践行时代使命。

(二)开展实践教学,践行“四史”精神

信息化时代,事物瞬息万变,旧有的经验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9]高校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学生也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师要重视“四史”在课堂上理论的结合,还要拓宽中学生观察与思考事物的视野,在实践中突出强调“四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智慧的汲取,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把握当下、规划未来,站在更科学的角度探寻前进道路。

首先,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丰富,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过程能丰富学生对“四史”理论知识的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课堂教学的活力,领悟“四史”的精神与力量,扁平的理论具象化、死板的内容鲜活化。

其次,要规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实践教学不能“走马观花”,重点是要“下马看花”[10],带领学生体验、沉浸“四史”学习之中。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四史”教育这个主题,以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革命旧址的历史故事、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等为基础,精心策划社会实践,使“四史”教育生动化、立体化,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并加以传承。

最后,要提升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沉浸“四史”故事,还要将“四史”力量融入未来的奋斗过程。这要求教师要重视实践主体,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处理把握好讲解员介绍、学生体验、教师引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要拓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根据所学所想融会贯通,在活动中拓宽思维、活动后总结所感所想,在生活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时代印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如撰写调研报告,组织红色宣讲会,组织学生模拟“四史”课堂教学等,让学生切实在实践活动中、在“四史”教育中汲取民族智慧,将实践的体验感受带入知识拓展、专业学习中,做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四史中学精神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