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

2022-11-20 12:14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杨飞
家长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政资源德育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杨飞

在小学教育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成为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德育课程资源,有效进行小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本文就如何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做一探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小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接班人与建设者。通过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实践能力,促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挖掘课程资源,融合思政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成为德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通过充分挖掘、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促使思政教育落实。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德育课程、语文、数学、美术、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构成了德育课程资源的体系。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

《道德与法治》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品德、社会、科学与生活教育为一体,注重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习如何做人,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力求达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自主思维意识相对较弱,同时缺乏生活经验,所以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使学生能更加精准地领悟德育教学的内涵,可以通过一些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名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体会其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认知一些历史名人、爱国主义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活动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磨难,甚至需要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这种导入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以名人轶事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引导方式,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成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而这一教材之中,多是以真实生活场景与社会实例为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根据教材,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实践中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切实将社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学生生活的新问题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充实德育资源,并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做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了一个合理的生活案例:小明为了一件小事在家人面前撒了谎,然后又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谎”与弥补,一个接一个的谎言,直至最后对自己与家人造成了伤害。教师讲完这一事情后,又带着学生由浅入深地探讨,一起分析小明为何要撒谎、一个人撒了谎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事情发生时小明不撒谎,他后来的心态是怎样的。教师抛出探讨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白撒谎的危害,知晓诚实做人的重要性。小学思政课要体现“活”性,教师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灵活教学,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让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精心设计,它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为统领,渗透学生的生活来建构成课程,并且包含有适合新时代德育理念,这一新教材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编写的。新教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构成内容,不仅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其认知水平,同时,在这其中含有贯穿其中的主题活动以及游戏,教材形式进一步凸显了图文并茂,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也使这一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可爱的一些卡通画,还是简洁提示语,抑或者是生活照等,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充满了童真与童趣,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吸引,而那些简洁的提示语以及简单的画作,都使学生乐于认识内容,学习知识,这也有助于教师设计和组织开展教学。作为教师,灵活地来运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将一幅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以此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在对这一图片的讲述中进一步以加深自己对内容知识的了解。由此也让学生在这一主动参与中不断深入体验、感悟,就内容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二)结合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形成合力育人,充分发挥有效的思政教育功能

小学生正是开展德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启蒙时期,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想道德意识不强,而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因此,通过从各个学科中有效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真正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无所不在的教育中,受教育、获启发,培育心智以及品质。如语文学科及所承载的是中国5000 年厚重的历史轨迹及熠熠生辉的优秀文化,彰显着人类智慧。挖掘图文插图、课文内容、阅读以及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德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使思政教育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各学科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包含的德育资源,建立思政课与各学科的交流机制。学校充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挖掘各学科课程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打造具有特色的示范课程。加大德育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构建和实施课程思政的新模式,通过对各学科及第二课堂中德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思政教育在每一学科、每一实践活动中都要得到渗透与融合,切实帮助和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不断使思政这一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模式。

(三)重视第二课堂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途径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渗透德育工作。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德育教学的内涵,也可以使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后,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政课程与实践活动相互协同,实现有效德育实践与思政课程的一体化。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开发小学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如与常规教育活动课程的升旗仪式、班级管理、班队会等融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积极的价值体现,成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探究体验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日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及形成良好品德。学校也通过书香校园、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成为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进行主体探究以及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而每年学校所组织的大型活动,如运动会、开学典礼、艺术节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与社会携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参观科技馆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慰问老人等,让学生参与各个活动的计划、设计及体验中,自主探究拼搏奋进,融合渗透德育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活动,在家务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具有责任心、自信向上的良好品质。

二、挖掘本土资源,丰富思政内容

(一)与课本资源相结合,开发本土资源

当前,小学德育存在内容空洞、教育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不够紧密等倾向,由此也出现了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为此,紧密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立足地方资源,不断深挖当地德育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从中汲取养分以及素材。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与生活相连的本土德育资源更具有亲切感。因此,为了不断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开发与完善校本教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交叉互补、可利用的德育资源渠道,构建优势突出的教材内容体系,彰显小学德育特色。本土资源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技进步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些因素,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所利用的资源。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与生活实际,充分与本土德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充实以及完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切实让德育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更具有真实性、可行性。通过充分开发和整合,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使德育融入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本土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从而逐步形成小学德育创新以及特色发展。

(二)落实双主体,实现德育有效性

本土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落实双主体、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在本土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作为教师既要强化主体责任,大力发挥主导作用,更要对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紧密关注,与有关部门的人员携手,全面掌握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的种类,比如,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风、民情,以及历史自然生态等资源,并在德育教学中灵活应用。与此同时,要立足生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围绕学生开发课程德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挖掘蕴藏于乡土素材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价值的信息,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及探索性活动提供服务。而学生对地方特色充满了亲切感,自觉调动主观能动性,参与实践和德育的吸收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挖掘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寻找根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同时也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因此,切实挖掘、开发本地域的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源,将其引入思政课,使学生通过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情感。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帮我们找回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儿女都有一个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每一颗心灵的精神皈依。正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理念一致。因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心中,从而切实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树立远大抱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立志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将这一内核植入学生心中,受到熏陶,获得感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教师可以就近挖掘素材,通过对学生所生活的地域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情、乡愁,更有利于让学生从家乡的这些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养分,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与当地的革命纪念馆、教育基地、非遗物质文化、传统家训文化等结合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同时也会就其所了解的这一传统文化进行内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家乡传统文化小讲堂”,有的学生讲述当地流传已久的家训文化,讲述在这一文化熏陶下,良好家风、乡风不断形成,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崇德向善,非常和谐团结。还有学生讲述参观革命纪念馆的经历和感触,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还要传承这一革命精神,为了祖国拼搏进取,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生的讲述中,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层认识,也让学生体会这一热土所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子女的道德品质,了解蕴藏其中的精神内涵,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将传统文化渗透思政课中,使课堂更为丰富多彩,也让思政课有了更浓重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总之,通过织密思政教育的实践网络,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时时有德育课程,事事有思政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汲取文明、健康的价值观念,学会思考与观察,提高判断、辨别能力,提升良好道德意识,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充分利用开发德育课程资源,进一步实现有效思政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铺路搭桥。

猜你喜欢
思政资源德育
《中国德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