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与统编教材的融合
——以徐州汉墓文化为例

2022-11-21 06:22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2年18期
关键词:汉墓画像石汉武帝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王 强

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地方史,包括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等。对于乡土历史,学生较为熟悉,但多数只是存在于学生的浅层记忆中,没有与课本内容形成深层联系,多呈现出直观性、碎片化的特征,成为一种闲置资源。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简约、宏观、概括。本文以徐州乡土历史中的汉墓文化为例,从导入设疑、人物补充、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几个方面对乡土历史与统编历史教材的融合进行了尝试。

一、用于导入部分的激趣

一节课的导入部分宜新鲜有趣,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思考。所以,在课堂导入部分引入乡土历史能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一次关于丝绸之路的公开课的导入部分,开课教师先展示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一幅骆驼石刻图片,然后提问:“徐州本地有骆驼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问:“那骆驼可能来自何处?”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补充说:“在汉代以前徐州的墓葬中并没有出现骆驼的形象,为什么汉代会出现呢?骆驼在徐州的出现和什么事件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学生对这种实实在在的由乡土素材派生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带着悬而未决的疑问,高效进入了关于丝绸之路的新课学习。

二、用于历史人物的补充

汉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被称为“石上的史诗”,图像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可以作为教学的补充素材,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例如,学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时,可以出示汉画像石图片《孔子见老子》,让学生知道孔子和老子同属于春秋时期,他们还见过面。同时,在汉画像石图片旁补充孔子问礼老子后对他的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样,孔子的谦逊好学,老子的学问高深,都可以通过汉画像石上的人物形象与语言的故事化组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用于史料实证的佐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乡土史料,既能增加学生的亲切感,也是史料实证的有力证据。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为了证实西汉初年币制混乱,可以以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钱币为例。教师出示楚王陵出土的大量古钱币照片,同时补充材料:狮子山楚王刘戊的陵墓中,“铜钱数量巨大,仅完整者就达176000余枚”,“铜钱中榆荚钱约占85%,余为四铢半两等”。然后提问:如此数量巨大而且不同于中央统一货币的“榆荚钱”“四铢半两”钱币,出土在西汉初年一个地方诸侯王的墓穴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答案: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强大,地方私铸钱币之风盛行,这影响了国家统一及中央的财政收入。

这样,西汉初年地方势力过强及币制混乱的情况,就可以通过汉墓出土的钱币给予佐证,进而为理解汉武帝时期统一铸币为五铢钱,打击地方诸侯国及豪强势力打下基础。

四、用作历史解释的素材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利用乡土历史和统编教材的结合点,创造问题情境,设置悬疑,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引发和促进历史解释。

例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涉及一个概念“推恩令”,如何对其背景进行历史解释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的原因进行解释。因为有了狮子山汉墓这个熟悉的情境作为铺垫,学生对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处理诸侯国问题的历史背景就有了更形象、深刻的理解。

五、用于家国情怀的渗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周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风土人情、人物典故,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前提。

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是该地区出土文物的汇集地,是当地历史的浓缩地。如学习汉朝的有关历史时,可以去徐州博物馆观“古彭千秋”,品“大汉气象”;赏“天工汉玉”,看“汉家烟火”;观“金戈铁马”,赏“佣秀凝华”。汉俑的拙朴凝重,南北朝的粗犷豪放,唐代的雄健昂扬,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质将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

用心积累,精心构思,把乡土历史与统编历史教材恰当融合起来,可以激趣,可以品人,可以证史,也可以发展思辨,涵养情怀。

猜你喜欢
汉墓画像石汉武帝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汉武帝好推理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谜团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汉风新韵
树为何名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