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分析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2022-11-21 13:25魏武英杨丽明
福建轻纺 2022年3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会计学双师

魏武英,杨丽明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2019 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试点工作,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上述两个方案的出台,有力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1 “1+X”证书制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1”是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级别的证书代表获取的能力不同,“X”证书反映岗位胜任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X”证书制度提供了校企共育、资源共享的标准化人才培养路径,有效地对接了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为专业发展提供方向。

1.2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

《实施方案》和《“1+X”制度试点方案》的印发有利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院校的发展,各地高校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X”证书,加大专业人才理论学习与相关行业需求的连接。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将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等进行区分,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实际,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更加清晰。

1.3 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造政策环境

“1+X”证书制度把学校、企业经验、行业标准有效结合,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会计准则有机结合,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标准与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的有效连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向培养,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2 应用型本科院校“1+X” 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2.1 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院校转型过程要体现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应加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但是,在实际办学中很大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未能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较突出。例如,在课程体系设定上理论性的课程比重高,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少、课时数少,有些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的课时只有2周,远远不够;很多选修课实际也成为必修课,失去了选修课开课的意义;在课程考核上,考核方式单一,平时成绩设定过于随意,过程考核项目比重小,大多以期末考核为主。

2.2 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某些教材甚至数十年都没有进行任何的更新。例如,税收法律相关教材,增值税法律制度从2016年开始,几乎每一年都有变化,因此教材不及时更新则无法让学生顺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随着“1”与“X”的融合工作推进,需要建设出更多适应“X”证书的新形态教材。

2.3 教师队伍建设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至少达到硕士学历,又强调具有职业技能水平。然而,很多高校教师队伍以青年为主,多数教师还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式的理论型教师,专任教师也无法通过短期挂职锻炼获得企业实战经验。如何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带来了巨大挑战。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1+X”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在深入分析会计学专业发展的优势的基础上,学院以会计学专业作为的特色专业,在推进“1+X”证书制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着力研究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互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主要体现在明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3.1 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任教师深入行业调研,明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建筑特色,对建筑、设计、服务、制造业等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制造和建筑等领域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以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需要的实时动态。经过对辽宁壹米滴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中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沈阳远大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进行调研发现,企业对智能会计、财务大数据、会计学机器人操作、财务数字化、税务会计等方向的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缺口。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学院办学实际,确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为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开设金融会计和税务会计两个方向,毕业五年后具备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3.2 批准会计学专业“X”证书,促进“1”和“X”融合

随着“1+X”证书的普及,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过程中,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申请了财务数字化应用、智能财税、金税财务三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考核内容和方式,梳理出对应证书的准确切入点,有效促进“1”和“X”的融合[2]。

3.3 修订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通

立足专业发展,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三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通。

首先,体现在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对职业发展平台课程的职业发展选修课模块进行补充,明确取得每项证书获2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至少一项证书的考核。其次,对新版OBE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原有的学科专业课进行了优化整合,坚持育人为本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职业证书大纲内容分别融入“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税收概论”“税法”六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对于职业证书与原有教学内容相同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强化,课程内容与要求不能涵盖“X”证书的内容的单独补充学时进行补修。

3.4 与企业和评价组织机构合作,编写与“X”证书相关的教材

以学院“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结合“X”证书考核内容与方式,联合用友新道、中联教育、航天信息等,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参照,编写会计学专业与“X”证书融通的活页式教材,适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的新工艺、新技术要求和会计准则的变化更新教材内容,在每个新增和难理解的教材知识点上添加二维码讲解和答疑,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进行自主学习[3]。

此外,还联系各个“1+X”证书试点院校的公众号和媒体群,进行会计学专业的互联互通、取长补短,编制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际的“X”教材,以满足院校对该项证书的培养要求。

3.5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极力打造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此方能在授课中融入企业实例和准则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提供教师学习成长平台。高校应结合办学实际,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主要通过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汇聚资源等手段助力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培养。努力为广大教师搭建有效的共享机制,如校企互动的“双基地”“双平台”,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训练;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和访问进修制度,汇聚资源,为刚毕业的硕博士毕业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

二是调整教师招聘需求。《实施方案》中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4]。为贯彻落实该方案,高校应适当提高对应聘者的企业从业经验和相关专业证书的要求,保证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逐年扩大,有利于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一方面,制定本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也要履行相应的任务,负责指导学生实践和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对于未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四是扩大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比例。对于企业任职5年以上的中级以上职称会计人员可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同时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骨干和标兵作为外聘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力打造“学术性+实践型”的师资团队。

4 结论

在“1+X”制度试点背景下,学院会计学专业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结合办学实际,立足专业发展,将“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相结合,在会计学专业课程授课中引入相关软件的操作以及银企直连、税企直连的知识,进而构建“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融合,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会计学双师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