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新境界

2022-11-21 18:16张新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技

张新宁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这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升华,是对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必将指导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指引科技经济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2)《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中,科技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其具体内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具体化,指引了科技经济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技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们的最大贡献是将科技纳入生产力的范畴。19世纪中叶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仅仅把土地、资本、劳动作为商品生产的主要要素,而将科技排除在外。1844年,恩格斯率先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劳动包括资本,并且除资本之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这里讲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实际上指的是科学和技术。此后,马克思也相继做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等论断。把科技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生产发展动力,在经济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确立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表明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揭示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原始作用,劳动生产力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三是揭露了科技进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9页。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因此,将科技作为商品生产的主要要素之一,并划入生产力的范畴,奠定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源头。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推进了科技经济理论创新,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在革命和建设中遵循规律,做到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因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6)《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页。1955年,毛泽东又指出:“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3页。二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1963年,毛泽东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论断,并且要求“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他还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350、351页。的口号,要求“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1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350、351页。同时要求“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1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350、351页。三是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是不分阶级的,主张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依靠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资本主义的技术、他们的人才,都是可以被发展的力量。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他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12)《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6页。这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自己的科技。这些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创新,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最为显著的是邓小平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科技通过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探寻新的发展方式,将逐步主导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科技能够创造新的产业,因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88、86页。三是科技能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如农业,“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四是科技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因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88、86页。五是科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因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88、86页。因此,将科技从生产力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加强了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主导作用更加明确。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推向新的高度,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2015年3月,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1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70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并将“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道。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就实现了党关于科技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创新直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将创新由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变成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克服了单纯依靠存量资源的“发展极限论”和“资源禀赋论”的缺陷,通过创新一方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开拓新的发展资源、转换发展动力、培育发展优势;三是实现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并重,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之间的矛盾,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8)《习近平总书记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7年8月4日。四是建立了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乃至循环链的连接模式,倡导新的资源组合方向,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70页。这就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推动了要素集合和协同创新,形成创新整体;五是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制度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著名论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指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推动了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历程

1883年,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写道,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2页。作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巨大威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自力更生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局面,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21)《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0、126、341页。“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22)《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0、126、341页。“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3)《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0、126、341页。囿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局限,新生的政权必须依靠自力更生来发展科学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以原子弹研制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突破氢弹研制中的关键技术、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不但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且奠定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后来邓小平回忆道:“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

二是自主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之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我国开始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理论界围绕是以自主创新为主还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展开了一场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依靠西方国家取得的,自主创新是陷阱而不是动力;有的学者认为,开放能够使我们通过引入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很快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有的学者认为,通过引进技术推动本国产业升级,是一种现实可行、成本低、效益好的战略选择。这些学者的观点受到科技界人士的批评,认为一些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否则中国的经济命脉始终掌握在别国手中。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我国今后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也使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同时并不否认技术引入,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发展。

三是创新驱动阶段。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科技创新从数量到质量都取得显著进步,加快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使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喷薄而出,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了战略支撑。习近平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2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这是对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的准确评价,也指明了今后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四是自立自强阶段。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且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进入自立自强阶段。首次提出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是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接续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全面提升。这是习近平和党中央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之后作出的准确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有利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科技强国,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防范和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在重大科技成果上有所作为,才能进一步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历程,可将科技创新划分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等四个阶段。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指向和明确的指导方针,共同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乃至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三、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中系统揭示科技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的进程中,十分注重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中国共产党自觉把握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系统揭示其具体内容,并用于指导科技发展战略。总的来说,科技经济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人类一方面能够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另一方面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初步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毛泽东提出的“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习近平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依据世界科技革命的不同进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自然观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是推动科学技术更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格局。在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得到传承和创新,并且趋于完善和丰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将科技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统一;二是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但是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三是科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开展,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但延伸到经济发展领域,而且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技的突破带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四是科技是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杠杆,要重视科技异化给人文精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重在科技进步中凸显人的价值,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二) 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基本内容

科技创新主导现代经济发展,是指科技创新通过嵌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其计划化、社会化、高端化功能,在社会总产品生产中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值逐渐缩小,实现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引起发展理念、产业政策、体制改革、国家安全、现代化建设等各方面发生变革,从而主导经济发展质量、主导产业变革、主导市场优胜劣汰、主导人才培育与成长、主导正负效应制衡,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成为现代经济质量提升、内涵拓展的决定要素。简单地说,在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的基因和细胞,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因,代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向。(26)张新宁:《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探索与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7页。16世纪以来,世界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影响世界力量格局的调整。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如美国由1929~1947年的31%提高到1970~1980年的40%,日本由1956~1964年的48.5%提高到80年代的60%。只有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抢占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才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抢占全球价值链的最高地,进而才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占领制高点。

(三) 以科技发展不平衡和自立自强为实践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分析了科技发展不平衡现象,要求走打破常规的路子。他说:“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28)《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0、120页。“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更加显著,例如,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29)《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0、120页。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使那些科技发展落后的国家能够通过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进而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历史和现实表明,科技创新始终是国与国竞争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每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国家的兴衰更替、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从18世纪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的快速发展,再到20世纪后期美国超级强国地位的确立,都是在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大国的兴衰史就是一部科技史,科技进步和大国兴衰相互交替,共同演奏着世界发展的交响曲。在这个过程中,落后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某些重大科技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进而带动国家的振兴,就是把握和运用了科技发展不平衡规律。进入新世纪,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目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因素。但是,我国仍然有许多“卡脖子”技术还没有攻克,导致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受制于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科技领域采取一系列打压、遏制等举动,甚至以“卡脖子”技术为要挟逼迫我国在各个领域让步。对此,我们要继续把握并运用科技发展不平衡规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应对各方挑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30)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规律是一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的规律,是一条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规律,是一条以科技发展不平衡和自立自强为实践路径的规律。这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

四、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因此,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要将科技创新贯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各项战略部署之中。对此,党中央已做了明确部署。比如,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要求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求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方面,要求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同时要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创新贯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第二,要坚持自立自强,大力推动原始创新。科技创新主要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类。当前,我国的科技进步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但是在一些领域,我们还属于“跟跑者”,甚至是“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在“跟跑”领域和“空白”领域实现突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还有一些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攻克。对此,我们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我们的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从科学原理、问题、方法上集中攻关,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比如,我国在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有效解决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对我们的“卡脖子”问题。同时还要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关锁国,我们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粮食和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上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创新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要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科技创新提出“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我国不断向科技进步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科学指南,也是我国坚持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四个面向”,就要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厚积基础研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孕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新型举国体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是系统发挥国家制度优势的制度平台,也是进行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有效载体。为此,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创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第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制度保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在科技治理方面,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也不够紧密。对此,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要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建立重大科技任务应急反应机制;二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三要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高级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四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技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