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乐理习得的有效策略
—— 以『力度』教学为例

2022-11-21 13:55潘蕾蕾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乐理力度教材

潘蕾蕾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乐理内容广泛铺陈于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如音符、时值、节拍、体裁等基本要素。由于现行大部分教材是根据人文主题编制单元内容,各条脉络均蕴含其中,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若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容易产生教学“碎片化”问题。笔者基于以上情况,“析因探源”窥探问题成因,借用围棋对局经验来“妙手解困”。

一、析因探源究根本

(一)教师高频输出,学生低效吸收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隐性乐理知识十分丰富。从中翻开一首作品,其音乐的主题、旋律、文字、配图等内容都非常直观,可以尽收眼底。但是要把作品表达准确或理解到位,则需要大量的乐理知识辅助。

以二年级教学内容《快乐的啰嗦》为例,该作品篇幅仅占两面,除了标题、演奏形式、作者等信息以外,只有卡通图片。根据教材要求,学生只需要跟着音乐做几个舞蹈动作即可。但细究作品,其乐理内容极为丰富。首先,题目下方标明“弹拨乐合奏”。那么,何为弹拨乐呢?图片中的乐器又是什么呢?怎样的表演形式可以称为合奏呢?其次,“彝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这个民族的音乐有何特点呢?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给予都会远远大于学生的习得,而如何使这个不等式平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见图1)

图1

(二)认知程度浅表,运用能力缺失

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演唱歌曲、欣赏作品、练习器乐和认知乐理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把教材教完,继而再教好、教透。但大部分教师基于种种原因仅停留在“教完”这个层面,就如芬兰的教学理念——“现象教学”(teaching by topic)中的A 程度。(见图2) 在现象教学教育理念中,学习分为三个程度:A 程度为学科的零散知识点,B 程度为通过学习产生的知识关联,C 程度体现了教育的理想层次——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先接触知识内容,比如声音的强弱特性,达到学习的初级程度;其次经过深度学习,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关联,比如由单纯的强弱迁移到中强、中弱,再到渐强、渐弱,达到学习的主动关联;最后进入C 程度后,学生对声音的强弱不再是书面化的掌握,而是可以在某一乐句的演绎中,产生个性化的强弱表达。

图2

(三)识得却不会运用,习得却过目就忘

在乐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本乐理的掌握起步于书面认知,实践于演唱表现,形成于不断重复。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仅止步于书面认知。长久以往,就形成了学生“识得却不会运用,习得却过目就忘”的恶性循环。

举一个笔者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实例:在一节展示课中,教师为教授f、p 等基本音乐力度记号设计了很多环节,如聆听对比、认知符号、虚拟书写等。在提问环节,学生也回答得十分精彩,对于强弱记号认知准确、听辨正确。但是在最后演唱时,学生们还是出现了对力度记号“视而不见”的情况,导致歌声中丝毫没有体现之前“费时费力”教学的成果。

(四)成因

通过分析以上现状,笔者将成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碎片化教学,学生浅尝辄止。大多数音乐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自己的乐理侧重点,并配以相应的一至两首歌进行训练。教师如果仅基于教材表面进行教学,那么涉及基本乐理时便会出现“碎片化”现象,使学生很难通过一两首歌曲的练习,达到技能的养成。

第二,教师无持续教学,学生无联系学习。知识点的碎片化是可以通过人为安排成体系化教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极少有教师会进行册内甚至12 册教材的体系化教学。技能的形成要依靠不断的重复,倘若教师无持续输出行为,那么学生必然学而忘之、久而废之。

第三,教师忽视乐理,学生弱化习得。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是实践先于理论,即先由实践感知学科的特性,再由理论辅助实践的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音乐技能的准确学习应该建立在完整的乐理知识基础上。

二、妙手破局达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视野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引领。就像棋局中对弈的双方一样,虽学者有优劣之分,但师者如布局者,要对教材的掌握了然于心,既有眼前的碎片知识,又有长远的体系规划,能谋全局、巧布局、解困局。

(一)谋全局——梳理教材脉络,建立体系教学

研究教材有如围棋之道,贵在谋全局。面对小学阶段 12 册教材,教师需要立足自身教学需求,梳理教材脉络,建立体系教学。

1. 梳理教材脉络

现行大部分教材的特点是根据人文主题编制单元内容。因此,教师若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则容易在教学中产生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以音乐要素“力度”为例 :“力度”作为一个明确的知识点,出现在一年级“祖国您好”一课中。对此,教材设计了“试着用温柔的或愤怒的语气说句话”“随着老师鼓声的强弱变化走一走”两种力度体验,前者是要求学生自己发出声音感知声音中的力度,后者则要求学生通过聆听辨别声音。同时,音乐记号f、p 还出现在二年级“跳动的音符”一课中,教材设计了“用f 和p 的力度唱一唱歌曲《音乐小屋》的前两句”。

面对教材编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们要做的不只是作品备课、单元备课,或是整本教材通读,而是要对12 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明确小学各阶段不同乐理知识出现的单元、作品、频次等。这样,从“点”到“面”进行相关整合,才可以使学生习得最大化。

2.建立体系教学

“体系”一词,在本文中是指教师的个性化备课,“体系”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学习。从同一个“点”出发,每个教师可以编织成的“面”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使“面”更大、更合理呢?以“力度”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1)强化初次记忆

当力度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强化这一知识点,比如让学生唱一唱强弱、听一听对比、做一做形体、找一找生活中的声音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进行强化记忆,能有效减缓遗忘。

(2)延展学习载体

第一次接触力度概念后,若后续没有相关学习要求,那么音乐教师应该产生体系意识。由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呈现即是教师教学形态的折射,如何延展教学载体就体现了教师的“体系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次接触力度这一概念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选择一首歌曲进行实践。

谱例1 《动物说话》

针对《动物说话》的教学,教师可以如此设计:第一,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乐句,感受音乐强弱变化带来的趣味感;第二,让学生用弱于演唱的声音来拍手或者跺脚,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肢体声音带来的嘈杂,又可以进一步感知力度的微妙;第三,让男生、女生分开演唱,或者分角色演唱,这样既可以对比男生、女生的音色特点,又可以感受“叽”和“嘎”的自然声力度差异。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载体的选择,是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的。在《动物说话》这一课中,教材并没有对力度做出教学要求,但是作为一名有“体系意识”的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善于运用作品,有效巩固已学知识。

(3)迁移相关乐理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可以说只要有学习,就会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可见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在力度教学中,音乐符号的书写表达是f、p 等,而强弱作为符号出现则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如果期间教师没有任何的教学强化,相信待到二年级学习该符号时,学生对于力度概念的认知将几乎为零。但仔细翻阅教材后就会发现,关于强弱的音乐符号标记,在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布谷》中就已出现。

谱例2 《布谷》

尽管该单元没有任何关于力度的教学要求,但作为一名具备整合能力的教师,应该把这首作品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原因有三:其一,p 为弱的含义首次出现,因此强化首次记忆十分重要,可以为之后的f、p 学习进行合理铺垫。其二,在本首歌曲中出现了四年级教学内容中的“渐弱”,教师可以通过该部分力度变化,深化学生的力度认知,让他们知道力度不是只有强和弱两种色彩,且力度之间的转换是有梯度的。其三,在本首歌曲当中,还出现了音乐速度“渐慢”要求,如果不进行第一步和第二步教学,学生就易出现认知混乱。若以图示来表示“体系教学”理念,可参见图3。

图3

(二)巧布局——面向全体学生,走向共同进步

围棋中的每一枚棋子都是平等的,暂时抑或是局部的胜利都不等于最终的胜利。教学亦如此,面向全体学生是课程标准始终强调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之一。学生最终体现出来的学习差异,除了一部分是由个人能力因素引发外,教师繁重的工作致使其无暇赋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也是其因。在每次调研中,我们总能发现极小部分的“困难户”、绝大部分的“中坚力量”和一部分“高质骨干”。教师经常会说:花在几个“困难户”身上的时间可以提优出一群“高质骨干”。面对费时、费力、低收效的困局,教师需要巧布局,下好“三手棋”,这样共同进步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1.先手——下好“提低”大棋

弈者为夺取胜利,必须在战斗中取得主动权。为了争取主动,取得胜利,每下一子都要使对方必应,其为先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参照,每个班几乎都有5——10 个“困难户”,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平时上课“身在神游”,自动屏蔽所有上课内容;复习巩固时则“刀枪不入”。之所以称其为“大棋”,是因为这区区几个人会极大地“破坏”班级的平衡,因此下好“提低”大棋意义非凡。

由于这类学生长期处于班级低水平层次,导致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喜悦。事实上,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先手”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地去适应他们,并且迫使他们应对。比如,针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以此提高他们的课堂习得;对他们的提问方式可以设计得更直白、更浅显些;可以基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去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能动性。以“力度”的提问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你们在书上找一找力度记号;在这首乐曲里,哪几个乐句需要适当加强力度呢?务必做到教师每走一步,都能引发他们的回应。

此外,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也尤为有效。“XX 成长手册”是我校的一项特色评价系统,就音乐学科而言,每一项考核内容都有针对性,力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清晰的形成性评价。一个个小印章,代表了学生的每一次“高光时刻”。这种“高光时刻”可能是一次课堂回答,可能是一次简单的吹奏表演,也可能是某次上课特别认真、笔记做得及时准确。待学期结束后,没有一个学生的成长册上是“雪白”一片,所收获的学习成果更令他们倍感珍贵。

2.本手——建设“扩中”队伍

本手意为掌握一般分寸的合乎本分之著手。“本手”的字面意思为本分的一手,常常形容在棋局当下选择中庸的一手,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

在一个班级中,数量最多的永远是“中坚力量”。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努力、成绩中庸,各方面能力均衡,可以算是合格的优秀学生。一般来说,这部分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相对较少,但鉴于他们对学习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营造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班级的课堂习得,因此“扩中”建设至关重要。

由于这部分学生同样需要表现机会,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体现学习迁移。比如,在教授歌曲《西风的话》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乐句以mp 的力度开始,结尾渐弱,表示一个乐句的结束。除了这样的书面表达外,你还有其他适合的设计吗?

谱例3

很多学生会在第一小节的第三或第四拍设计一个渐强符号,使乐句起伏得更为丰富。由占比较大的“中坚力量”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激情,最为快速有效。因此,不要让他们的优秀成为教师忽视的理由。

3.手筋——用好“顶端”人才

手筋是“灵感之下的妙手”的意思,指棋手处理关键部分时所使用的手段和技巧。手筋是在局部把一颗棋子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本手和妙手之间的一种纽带和桥梁。

每个班级的文艺骨干即为“手筋”,他们的音乐素养较高,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平时,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上音乐课外,鲜少有人会翻阅音乐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座位布局,或者能力搭配,引导学生组成音乐学习小组,利用饭后、课间时间来组织项目化学习,加强音乐课堂习得。同样,以力度教学为载体,教师可以制订以下课后任务学习单。(见表1)

表1

以上关于力度教学的课外任务单,前两点体现了课堂的基本要求,第三点体现了音乐技能的形成,第四点是音乐素养的落地。此外,教师还可以指派小组长为其组员打分,能达到6 分及以上可以得到相应印章。若是达不到,可以根据成员的组成情况适当延长时间,或适当降低要求。这样,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见图4)

图4

三、小 结

在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音乐学科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4 项具体学习内容。无论是完成哪一项学习内容,都少不了乐理知识的辅助。重视和强化乐理教学可以夯实学生的学科“地基”,帮助他们形成并提高演唱、演奏、听辨和赏析的能力,最终实现“落地核心素养”的音乐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乐理力度教材
教材精读
加大电商帮扶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