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22-11-23 10:47任守双
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教师

任守双

(哈尔滨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本课程是为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学术思想性,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明确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人才。

对应章节:第六章 当代科学技术

本题目对应国家统编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1版)》的第六章“当代科学技术”,也对应《“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专题教学指南(2018年版·试行)》的专题七“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因为后者还没有出更新版,所以本题目内容按前者更新,但是体例遵循了后者。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本刊对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教案进行了遴选。本期编发的是部分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参赛教案,希望藉此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投入,促进思政课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更新

统编教材突出了当代科技发展篇章,把它提升到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生态环境、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并列的高度。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当代科技发展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和人类前途命运。我国正处于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正在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科技发展理应受到重视。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统编教材的内容有三节:当代科技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原专题教学指南内容有四个部分: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对比2018版与2021版的教材,可以发现本章内容有了更新,比如,原来的第二节“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被更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原来的第二节第三目“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被更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原来的第三节第一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更新为“努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节中增加了第四目“为世界科技作出中国贡献”,总体看,表述更加准确,针对性更强。

教材内容需要因时因地灵活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为此要做出以下努力:

1.最新成果时效性追踪: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时效性明显弱于课堂教学。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本章教学需要及时追踪最新科技进展实例(如2021—2022年中国天宫空间站的两次太空课堂)。

2.科技史知识补充:当代科技发展的话题离不开科技历史,科技史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课程。为此,本专题教学需要补充热门领域的科技史知识。比如2016年引力波证实、人工智能战胜人类顶尖围棋棋手;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黑洞照片公布;2003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等成就。

3.前沿专业壁垒突破:本专题不能绕开的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热门前沿问题,学生不熟悉这些专业前沿的细节或实质,更不善利用哲学思维把握其目的、本质等问题,是要突破的难点。

4.理论通俗化及拓展:思政理论课内容表达较为抽象,宏观概要。因为少事例、少细节,造成个别理论不易理解,这就需要以科技实例作为细节支撑。但切忌单纯讲故事,需及时回归理论,并拓展理论,比如引入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科技计量学、带头学科发展理论、科学中心转移理论等。

5.书面文字的口语化表达:统编教材是使用单一书面文字表达的,相对单调,需转化为课堂口语,增加图片或音像资料,丰富表达的多样性。

6.引入科技英文热词:为把握和吸收科技发展新成就,需要学生关注科技英文热词,如人工智能(AI),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黑洞(Black Hole),太空竞赛(Space Race)以及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NET)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差异很大,因此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就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体现教学能力和艺术。学生情况分析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既是备内容,也是备学生。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等方法,教师自然能了解学情,但必要时可以利用库伯学习风格量表等测试法,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1)Kolb, D. A,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Vol. 1),Prentice-Hall,1984,pp.97-153.一般说来,当今的学生特点如下:

1.学习兴趣态度上,作为最高学历教育阶段的博士生,一方面具有认知水平高、求知欲强、态度认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博士生普遍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理论课,熟悉马克思主义但理解不深刻,且认同感偏弱,如何激发和调动学习兴趣成为了关键。要善于揭示当代科技内容与博士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天然联系,使学生感到亲近,易于接受。

2.学习知识背景上,本硕阶段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硕士阶段“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科技观、方法论及创新观是本章内容的直接理论根基,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本硕阶段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大多被新博士生们遗忘,重新唤起乃至进一步提升这些理论知识,是学习本专题的难点。

3.知识思维结构上,博士生术业有专攻,分工分科教育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使人偏狭,即熟悉自己擅长的具体科技领域,但不易整体把握当代科技特征、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理论思维和方法论偏弱,甚至存在轻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倾向。教学既要兼顾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还要突破其具体专业的限制,开放包容,选择合适角度和案例以契合学生主体的需要,这也成了教学难点。

4.团队交流合作上,各专业博士生同上一课堂,专业之间有壁垒,但也会因不同专业的吸引而产生求知欲。大多数博士生喜欢小组互动研讨、分工合作式的学习,但有个别学生因性格特点,有抵触情绪,要善于引导和激励。

5.现代信息技术上,博士生乐于接受线上教育形式。线上资源能反复强化学习,因此基础性教学内容可以在线上自学、互学,但线上学习对象感弱,直接互动性差,这需要用线下讲解重难点来进行理论提升。

基于学情的针对性教学,才能使教学达到优化的效果。每位博士生的学习研究是分专业的,但整个人生却是不分专业的。世界观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不取决于博士生的专业学科的能力,而取决于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定

结合学情分析和课程目标、学校办学目标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题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

1.专题总目标。

本专题教学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思考、理解当代科技发展特征和趋势,科技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创新引领发展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及认清当代青年的科技历史使命责任和担当。

2.专题分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解释说明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重点把握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识别本专业之外的当代关键科技(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发展,辨别其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制约。

技能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当代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批判地对待当代非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发展观。引导学生在认识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时,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对立统一、联系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能整合分析当代科技现实问题和预判科技发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之外的陌生学科领域时,感受从困惑冲击到收获新知识新思想的兴奋和满足;自觉学习科技英文热词。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观、科技社会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科技探索求真精神,使学生自觉领悟和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主创新战略,投身科技教育和研究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科技门类领域众多,既分化又融合,所以要善于从总体上把握科技发展特征和趋势,这有助于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抽象理论思维的能力。

当代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对科技发展的负效应,要感知敏锐,尽早预见,及时防范、规避和干预调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领域带来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如技术风险、管理、伦理等问题。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于科技复兴,科技发展是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标志。这部分重在激发博士生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投身所在科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

(二)教学难点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学生抽象理论思维较弱,对于分科细微的博士生来说,要在总体上把握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相对比较难,因此教学中要先把理论生动故事化,再引领学生达到理论思维。

理解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要用全面、发展的思维加以把握,理解当代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时,可以借助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166页。剖析当前科技应用产生的社会异象,进而达到社会现实与经典理论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理念与方法选择

当代科技发展专题,涉及诸多前沿科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更需采用新教学理念和多样的教与学方法。

启发式和OBE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3)[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7-52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4)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pp.79-105.等)所解释的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本专题教学更需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置问题或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注重学生汇报,展现学习成果,实现翻转课堂。

研讨参与、同伴学习法。依据戴尔的经验锥(5)E. Dale,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Dryden Press,1946, pp.46-64.,本专题学习要多采用研讨、参与和同伴的互相学习,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运用多种感知觉使其沉浸体验,在课程中减少学生注意力分散,提升学习效果。

案例法。博士生虽然是高层次的学生,但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同样需遵循一般的认知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所以,基于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在当代科技专题上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经典案例(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及其社会影响等问题),课前将文献资料在网上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自学,并提出相关问题。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把本专题设计为线上引导学生自学,线下学生汇报和教师理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或工具平台。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呈现思维过程。板书展示:提炼内容框架,重点难点。PPT:列举知识点,图片、动画及视频演示。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多媒体智慧教室、网络平台或软件:便于学生打破时空限制自学、研讨,以及师生沟通。

六、教学构思设计

(一)总体方案设计

启发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积极性,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选取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线上自学与线下精讲相结合的模式,符合本专题的多样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各种展示手段,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心理,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

八环节教学闭环程序:参照源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设计,采用教师精选研讨案例、设计问题情境——学生自学、研讨——教师案例导入新课——学生总结汇报——教师点评——教师案例分析、理论精讲——教师总结提升拓展——教学效果检测、巩固,逐步深入,首尾呼应,形成闭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形成辩证思维,巩固学习效果。

针对四个问题做两类教学环节设计,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三个问题,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线上)+ 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拓展提升(线下)的教学环节。针对“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问题,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线上)+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理论精讲、拓展提升(线下)的教学环节。

(二)教学内容所需时间安排

本专题授课需用4学时(共180分钟),分为两阶段。其中前2学时(90分钟)为线上教学(与后2学时有一周时间间隔,学生自学、小组研讨,完成汇报PPT,可自由弹性地安排时间);后2学时为线下教学,请每个研讨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精讲和拓展,其中:完成“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哲学社会问题”的计划用时各24分钟;完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计划用时各12分钟;完成“小测试、专题总结,布置课后思考题”的计划用时6分钟。

(三)线下教学板书设计

即使现代信息技术已为课堂教学赋能,传统板书也不可省略,因为板书是课程内容精华的持久的可视载体,其动态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理解记忆;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三级标题内容(可以利用关键词突出显示),多用图形符号(重难点符号等)表示,直观形象,写在黑板左侧,注重规范标准,课程全程保存;副板书写在右侧,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自由随机,用后即可擦除。

七、教学实施流程

(一)本专题课程导入

【导课实例】(以新闻图片显示)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延续至今,其焦点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要以此案例让学生认清:科技是引领当代世界发展的“星光”,是各国竞争中都绕不开的“情结”,也是目前中国发展的关键“痛点”,进而引出本次课主题: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四个问题分别对应当代科技的本质、作用、实践、目标。

(二)线上教学2学时

本部分是指导学生线上自学: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习资源(教师为本题目选择组织的知识点、案例的文档、课件、视频等资料),并查找补充自己所需资料。学生小组研讨、准备汇报PPT。教师要对学生汇报PPT进行指导与把关。

1.分组与选题。

请同学们分组自学:以6个问题任务为引导,由班级中的36名同学(班长组织,自愿原则)组成6个团队(每队6人),每队选定一个问题后,学习已上传的相关资料、补充查找和整理资料、讨论,准备汇报PPT,选定一位代表在后2学时的线下翻转课堂进行汇报。非汇报的讨论小组的讨论过程与结果保留在Padlet中,这些内容可以在形成性成绩评价中有所体现。

选题分组原则:每组尽量由不同专业同学构成,使得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尽量不选本专业或接近本专业的题目,让学生进入陌生问题的情境和学习状态。

2.讨论问题。

为体现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应本题目的四个问题,设置小组讨论问题如下:

(1)科学和技术是什么?二者关系?关系的历史演变?

(2)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是什么?怎么认识?

(3)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如“阿尔法狗”(Alpha Go)战胜围棋手李世石;土耳其“卡古-2”无人机自主杀人;阿西莫夫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是否过于理想,安全隐私问题,这些事件挑战哪些传统伦理?

(4)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及相关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技术安全性?有哪些技术安全和伦理风险?如果这些技术成熟,挑战哪些传统伦理?

(5)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6)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实施人才引领战略?

3.上传自主学习资料至网络平台。

资源1:教材第六章和“专题教学指南”专题七(PDF)。

资源2:引导博士生学习的任务布置和分配、研讨分组要求(Word版);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案例资料(Word版)。

资源3:基础知识PPT配音版,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技历史发展的时间曲线;科技关系的历史演变;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实质;科技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机制;创新理论的渊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

(三)线下教学2学时

本部分是实体课堂授课,以学生汇报、教师精讲为主,按照本专题的四个问题展开。

1.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导课实例】(以新闻图片展示)教师以毛泽东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以及2020—2022年间中国航天新成就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发展这些与民生关联不大的科技领域?引出第一个问题——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学生汇报(略)】教师承担主持人角色,调控学生汇报的时间,对汇报者和听众的表现作出记录、判断或评价。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汇报的优点与不足,注意多鼓励多建议,保护研讨积极性,强调以下要点:科学是知,技术是做,科技本来独立平行发展,互相之间几乎没什么联系;但19世纪80年代后,二者的一体化趋势开始明朗,科学是技术的先导,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

【教师总结】第一个问题是重点,教师以思维导图(略)展示第一个问题的知识脉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当代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教师引导学生不要把特征和趋势截然分开,二者是融在一起的,只是显现或潜在的区别。把握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才能因势利导,为我所用。

【知识理论拓展与提升】如何把握科技特征与趋势?科学计量学和带头学科更替的理论,很有启发性,利用它们能有效概括和预判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科学计量学是对科学本身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由普莱斯创立,他提出了普莱斯曲线(6)[美]D.普赖斯:《小科学 大科学》,宋剑耕、戴振飞译,世界科学社,1982年,第1-27页。,来描述科技信息的增长趋势。凯德洛夫提出带头学科更替理论(7)[苏联]凯德洛夫:《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带头学科问题》,载《社会发展和科技预测译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4-32页。,认为在一定历史阶段,自然科学某些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并对其他学科以及整个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能教会我们抓住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导课实例】2020年9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哲学研究所(以新闻图片展示),请学生思考原因何在?以此引出第二个问题:当代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学生汇报(略)】(同前)

【教师点评】(点评程序、要点同前)强调以下要点:第3组人工智能讨论: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能带给人类巨大福祉,应该不能统治人类,因为它们没有自我意识,缺少目的性;谨慎派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隐私安全是难题,人工智能存在威胁人类生存的风险。人类思考能力可能会随着依赖人工智能而衰退。人工智能挑战传统道德伦理和哲学规范。人工智能能否有自我意识,是吸引人的有趣话题。第4组基因编辑讨论:乐观派认为,基因编辑能改变甚至生成新的物种,治疗人类的遗传疾病,为人类服务;谨慎派认为,在植物或动物实验中还缺少对基因编辑技术有效性、安全性的验证,远达不到应用在人类身上,即便安全有效,如果用在人类身上,在伦理上还是难以通过,因为基因编辑可能会污染人类天然基因池。

研讨后,学生感受到了科技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自然能理解中国科学院设立哲学研究所的用意。教师进一步从总体上讲解科技与社会的深层复杂的互动关系。

【教师难点精讲】教师以思维导图(略)展示第二个问题的知识脉络,“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问题是本题目的难点,需要展开精讲,侧重启发、培养博士生的辩证思维。

(1)当代科技应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当代科技对社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比如,(列表展示以下内容)信息科技促使人类劳动从依赖物质资源转向依赖信息资源。信息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一种资源,不遵循交换守恒定律;信息科技促使企业管理从“金字塔”式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从绝对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为主(可以以图片具体展示),进而在社会层面上,信息科技也能广泛地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信息科技促使价值观念从封闭转向开放。非实用的天文学成就一经网络公布(引力波的证实,黑洞照片),就引发广泛的关注,激发了公众求知欲、好奇心;2020年新冠病毒被发现及报道,明确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有助于增强疫情防控的个体责任感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当代科技应用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科技应用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被看作是科技异化,科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劳动结晶,这样,科技异化的解析源头就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即(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生产行为、人的类本质、同他人关系相异化。(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169页。比如:当代科学技术的过度应用,导致很严重的资源掠夺和生态破坏(用图表展示“世界八大公害”);核技术应用引起非军事安全风险(图表展示苏联、日本核泄漏);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技术(美国棱镜门黑客事件)、生殖技术和克隆技术等引发伦理危机等(基因编辑婴儿争议事件)。为此,恩格斯早就提醒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页。

(3)当代科技应用受到社会发展的正反影响。

从正面看,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可以通过社会需要、社会选择和社会调控引导、促进科技发展。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8页。经济物质支持激励科技发展是通过人、财、物的投入。政治制度和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奖励机制)能保护激励科技原创和科技合作。文化精神价值能鼓励青年投身科技研究,引导科技工作者向善求美,弘扬科学家的社会形象(如“两弹一星”元勋、袁隆平、屠呦呦等)。

从反面看,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可以通过社会需要、社会选择和社会调控制约、误导科技发展。经济物质上对科技投入不足,或人财物支持不当,如:苏联军事、重工业的畸型发展;或低级重复的科技研究,造成浪费。政治制度和政策(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奖励机制)保护创新不够,对科技造假打击不够;出现学阀、派系间不正当竞争等,都属于这种负面的制约因素。此外,在价值层面上,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盛行,价值理性失落,使得科技人员逐名逐利,忘记求真初心,学术浮躁(如某演员学术造假事件,美国心脏干细胞造假事件)。

3.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导课实例】(图片展示)以美国科技为什么强的问题,引出硅谷,引出科技创新,引出第三个问题——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生汇报(略)】同前。

【教师点评】(点评程序、要点同前)教师强调以下要点:创新是指将想法付诸实践,从而引入新的商品或服务,或改进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科技创新极为重要,创新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博士生要自觉培养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习惯、人格,以及明确自己科技创新的责任担当。

【教师总结】第三个问题是基础问题。教师以思维导图(略)展示第三个问题的知识脉络,提醒学生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1年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理解创新是科技的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意义。

【知识理论拓展与提升】在此部分,教师设问,引出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批判思维,进而讲解计算机科学家格雷厄姆的批判等级结构思想(图片显示),因为从逻辑上看,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批判为创新开辟道路,博士生的批判思维至少要在“提出反例”以上的批评层次,最好能达到顶层“核心的批判”。(12)Paul Graham,“How to Disagree”,March,2008,http://www.pualgraham.com/disagree.html.

4.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导课实例】教师以新中国“两弹一星”成就和邓小平对其意义的重要评价(展示“两弹一星”图片)引出第四个问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古代中国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强了信心。

【学生汇报(略)】(同前)

【教师点评】(点评程序、要点同前)教师强调以下要点:人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关键要素,需要科技制度安排、科技激励机制、社会价值观引导共同营造和维护科技创新的社会土壤。

【教师总结】第四个问题是重点。教师以思维导图(略)展示第四个问题的知识脉络,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发展的方向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问题是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中华民族历史上曾是科技强国,现在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相信未来必定能为世界科技作出贡献。

【知识理论拓展与提升】在此部分,教师利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讲解贝尔纳、汤浅光朝等人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思想(以图片展示,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世界科学中心生成和转移的五大要素,即科学技术、人才教育、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进而提升博士生的理论修养。

5.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测当堂学习效果。(略)

6.本专题总结。

完成教学任务后,做如下凝炼总结:

(1)以变化发展眼光看,当代科技发展具有加速、分化融合、竞争激烈和革命的特征和趋势。

(2)以对称辩证眼光看,社会与科技是母子系统关系,是共同体,二者之间既互为助力,又互为双刃剑。科技作为工具,如何运用,在于社会人文的引导。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

(4)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用好创新人才。

7.课后思考题。

为巩固学习成果,体现OBE教学理念,请同学完成课后作业(1 500字以内),二选一。一是写自己本专业发展的报告,二是可以选下列问题中的一个,写学习感想,选题如下:

怎样认识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

怎样认识科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科技人员应该为研究成果承担社会责任吗?

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思考应该如何创新?

在世界建设科技强国中,国家和个人该怎样做?

8.结语。

当代科技的主题,特别能让人想起狄更斯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图片展示),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技是中性的,为人类带来福祉还是灾难,取决于主体——人的心中一念。

八、教学反思改进

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反思、改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水平。

1.学生的反馈:对熟悉的思政理论课内容,学出了新意;对陌生科技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开阔了视野,加深了认识;能跳出本专业,整体看待科技特征趋势,明确自己的科技责任使命;利用信息技术,自学加互学,研讨学习,参与感强,收获大;老师精讲拓展提升,收获多。

2.自评与改进:学生喜欢认可,但教师需要反思,追求教学相长。如学生参与等环节,需加强细节指导;对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学生还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需关注科技进展,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解。

总之,本专题教学是一种挑战,要熟悉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特别考验师生抽象、辩证思考的能力。

九、学生延伸阅读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5月29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创新部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美育教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