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钢琴作品《随想曲》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

2022-11-24 08:53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织体乐句和弦

张 帆

引 言

储望华是当代中国钢琴艺术的代表性作曲家、演奏家,在长达数十年的音乐实践中,创作并演奏了诸多具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随想曲》是储望华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在由当时的青年演奏家张慧首演之后,数十年来从未发表和演奏,直到2016年发表后才面向公众,随之引起了人们对此曲的关注。乐曲运用了“随想曲”这一西方音乐体裁,以无标题的形式表现了作曲家对祖国母亲真挚的感恩之情和赞美情怀。从音乐材料的运用看,作曲家并没有直接引用具有地域风格意义的民间音乐元素,而是根据自身多年的艺术积累“自创主题”,体现出了作曲家“创作自觉”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一原创性的思维,从而造就了此曲清新别致、典雅鲜亮的品格。本文以此曲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音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谈谈在诠释此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随想曲》音乐分析

此曲在创作上按照西方“三部性”的结构思维进行布局,为带有尾声的变化再现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一部分为(1-17)小节、第二部分(18-34)小节、第三部分(35-45)小节。每一部分分别以不同的织体形式呈现出音乐情绪的层递性发展,现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一)第一部分

此部分建立在D大调上,4/4拍,Moderato espressivo,由两个具有变化重复特点的乐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1-8)小节,主题建立在右手声部上,为单音式的抒情性乐句。从主题乐句的结构看,共有四个分句构成,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弱起的节奏与附点四分音型的连接表现出了一种清雅高妙的气息,而三连音型的加入更加彰显出了一种惬意舒畅之感。主题乐句的整体旋律线条呈现出起伏性的特征,时而在级进中表现出情深意切、思绪缠绵的情绪,时而在五度、四度的跳进中凸显出平淡爽直的语气。左手伴奏部分建立在重复性三连音型的连接上,为琶音化的分解和弦结构,在上、下起伏中衬托着主旋律的发展。第二乐句(9-17)小节,为第一乐句的高八度再现,并进行了扩充式的发展。其中在右手声部上,将第一乐句中弱音位上的三连音型变成了前八后十六音型,增强了音乐进行的动力感,旨在细腻地表达出情绪上的变化,随之左手声部由原来的三连音织体变化由平十六音型重复构成的琶音旋律,从而在委婉含蓄的情感语气中透露出一股豪逸的气势。在此乐句的最后一个小节中,通过建立在高八度上的音阶式五连音的上行中结束在A音上,以半终止的形式结束。从这一部分的音乐风格看,主要体现出歌唱性的特点,无论是右手的主题旋律还是左手的伴奏织体,作曲家都十分注重线条化的进行。这种创作手法一方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旋律线条表现为主的审美追求,另一面则是以线条化的形态表现出清晰的情感主线。

(二)第二部分

此部分建立在F大调上,引用了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由两个乐句构成。从创作手法上看,主要是采用了织体化的处理手法。第一乐句(18-25)小节,主旋律在高音区上呈示,前三个分句为下行二度模进关系,通过相互之间弱起节奏的进行,使畅想的意味贯穿于连贯、流畅的旋律连接之中,第四乐句则是从调式下属音上开始逐渐的向导方向上发展,由此表现出了调式色彩上不稳定感,渐进式的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在内声部上,则是通过F大调主和弦、主六和弦、下属二级和弦的分解,给予了主题旋律动力上的支持,起到填充声部、烘托情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左手声部则是以十六分音型的琶音进行与主题旋律相对应,旋律的起伏性较大,表现出情感的暗流涌动。第二乐句(26-34)小节,作曲家采用了音层加厚的手法,在突出高音区主旋律声部的基础上,通过旋律音头位置柱式和弦的加入以及在左手伴奏声部切分音型的运用,更加地凸显出情绪的激动,表现出了流畅的气势和充沛的情意。从此部分在音乐形态上体现出的特点看,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相对于第一部分而言,作曲家并没有引入明显的对比性材料,而是在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小三度转调来体现出情感的变化;二是通过声部音层的加厚和伴奏织体的改变深化了音乐形象的塑造,充分地运用各种音乐语言的组合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第三部分

此部分调性回归到D大调上,采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为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化。在音乐形态上,右手主题声部由原来的单音织体变化为和声旋律织体,使主题旋律隐含在柱式和弦的进行中,在和弦连接上,作曲家运用了五、八度结构的民族化和弦以及三度叠置的双音、柱式和弦,此种和声性旋律既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主题的线条化特点,又能够体现出自然调式下功能性和声的进行,这种调式色彩与调式功能相结合的手法正是和声民族化的集中反映。在左手声部上,此部分保留了第一部分伴奏声部的特点,以单音式、琶音化的三连音连接为主,此部分在主题呈示完后加入了三个小节的补充性结构,在右手调式主和弦的持续下,左手声部从调式属音开始,通过分解和弦的进行使属和弦与主和弦连接成一个上行的线条。

通过对此曲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乐曲在创作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音乐结构上看,此曲运用了传统的三部性曲式结构,通过呈示-对比-再现的手法去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此种创作手法能够使主题表现得更加地集中而不零散;其次从主题发展的特点看,虽然架构在三部性结构中,但是仍然体现出变奏的特点,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小三度转调进行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按照主、下属、属的功能化转调的规律,从而能够体现出作曲家的创新性思维;二是从音乐语言的运用看,乐曲十分注重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即通过旋律线条去展开乐思,表达主题情感。在织体形式上,每一个部分均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如第一部分采用独立于旋律之外的伴奏织体形式,主旋律与伴奏的层次性划分十分明显;第二部分则是采用了多声部的织体形式,由旋律层、和声层与低音层构成,其中主题旋律在和声层和低音层的衬托下缓缓而出,在立体化的音响结构中将音乐情绪层层推进;第三部分则是采用和声化的旋律与单音伴奏织体相结合,再一次增强了音色的浓厚感。

二、《随想曲》演奏诠释

(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现代文艺学理论认为,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思想与客观事项的统一。首先,在音乐艺术中,形象作为音乐表现的对象,具有现实生活的客观性,作曲家通过对社会生活事象的观察和理解,进而用音乐的形式进行塑造,并在客观事项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其次,对于音乐形象而言,其虽然由音响进行塑造,是具有感性特点,但是音响作为一种声音的符号,又具有符号学理论视野中的“所指”意义,这也就说明了音乐形象具有理性的一面。《随想曲》作为一首无标题音乐作品,因为缺少明确的标题说明和文字解释,只能依靠演奏者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去理解音乐形象的特点,进而才能通过音响塑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形象。笔者在分析和弹奏此曲的过程中,根据乐曲所具有的歌唱性特点,将此曲的音乐形象理解为一位饱含深情地歌唱,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所以,在演奏时应当突出一位歌者的形象,在舞台上尽情地抒发出心中的爱慕。从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看,旋律主要建立在中、高音区上,其音域为a-a2,相当于抒情男高音或女中音的音域,从旋律进行以及伴奏的特点看,则具有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特征,因此根据笔者的这一理解,演奏时可以分化出两种“角色”,其中右手声部为“歌者角色”,左手声部为“伴奏者角色”,通过两种“角色”的合一,共同地塑造音乐形象。在第二部分的演奏上,笔者将此部分的音乐形象理解为“诗人”的角色,从织体结构上看,主旋律声部建立在高音区,在速度较为缓慢的前提下,运用附点四分音型、平八音型、附点二分音型构成了主旋律的基本节奏,形成具有宽广气息特点的抒情乐句,右手的内声部以及左手的伴奏声部则是建立在密集型的平十六音型的节奏组合中,因而这三个声部形成了疏与密、宽松与紧凑的并置,在演奏时可以想象成位于高音区的旋律如同诗人的咏诵,其他声部则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根据这一理解进行弹奏,可以有效地塑造出此部分的音乐形象。

(二)演奏力度的把握

力度是重要的音乐表现要素,特别是对音乐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表现意义。从力度的表现看,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旋律的进行而灵活的把握力度的变化,如旋律趋于上行发展时,运用渐强的力度,趋于下行时则采用渐弱的力度。如第二部分的结束句,从音乐进行看,右手声部为重复性的三连音型级进上行,左手伴奏声部为三度叠置的柱式三和弦与七和弦,先与右手声部构成同向进行关系,然后为反向进行,根据音乐织体的特点,右手声部需要在渐强的力度上进行,左手伴奏声部则是先渐强后渐弱进行,所以两个声部在力度的变化上先相同后相异,从右手声部渐强的力度看,由于此声部为连续八度的三连音进行,要使1指和5指保持好贴键的力度,以手腕作为支撑点,在渐强的过程中由手力触键向臂力触键进行过渡,可以将通过上臂的抬起,给予手腕更大的放松空间,便于力量的传输。在左手声部力度的表现上,则是要从手力触键转换到臂力触键,然后在转换到手力触键,要呈现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二是在有明确力度符号的标记下,根据各个符号之间的力度关系把握强弱的变化。在不同的乐曲中,可能会存在很多力度符号,然而在强弱的表现上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相对地表现出力度的变化,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乐曲时心中要建构一个力度的“心理标准”,如在第三部分主题乐句的演奏上,乐句开始处力度标记为“f”,在接下来的两个小节中,分别标记为“p”和“mf”,所以在演奏时,每一种力度符号要以何种强弱来表现,演奏者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演奏中要合理地运用触键技术和踏板技术,才能够对力度进行细腻化的表现。

(三)琶音技术的运用

琶音是钢琴演奏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在中、西钢琴音乐作品中大量的存在,同时因音乐表现的需要,琶音又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具体的演奏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在此曲中运用的最多的是分解和弦式琶音,并分别运用在两种节奏型上。一种是重复性的三连音琶音形式。如第一部分第一乐句中左手的伴奏声部,即建立在连续的三连音进行上,演奏时需要按照音乐的要求控制和稳定好速度,体会三连音均分性的时值特点,特别是在连续的三连音进行中容易弹奏成前十六后八音型或者前八后十六音型的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失去由连续三连音型连接呈现出的线条感,为了能够配合右手声部歌唱性线条的表现,弹奏时可采用指肚贴键的方式,保持手指力度的集中感,通过慢触键而达到流畅、圆融的效果。二是连续的平十六音型的连接,如在第二部分主题乐句的表现,左手声部采用了模进上行的十六分音型琶音旋律,演奏时仍然要突出歌唱性的效果,保证每一拍时值的准确性和每一个音的清晰性,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的放松,突出音乐进行的韵律感和气息感。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此曲中,琶音主要是在左手伴奏声部上运用,所以在演奏中琶音的音响表现要以右手主题旋律线条的突出为前提。

结 语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在表演中,都在其中融入了创作和表演主体的情感。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在面对一首乐曲时,不能急于弹奏,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即从创作背景、音乐特征的角度去观照乐曲的特点。20世纪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吉塞金说过“演奏家只有努力设法体现作曲家表现力的意图,才能够在艺术上完善地处理他的作品”。这就说明了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对作品进行真实性地再现。除此之外,演奏者还需要在演奏中努力地体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即在对作品进行真实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随想曲》作为一首无标题的钢琴作品,给予演奏者充分的想象和演奏的空间,因此在对此曲的诠释上,特别是在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要将乐曲的真实性与演奏者的独创性紧密地结合,才能够体现出乐曲的艺术价值和演奏者的诠释能力。■

猜你喜欢
织体乐句和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