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艺术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艺术化的启示
——以绘本《换一换》的教学为例

2022-11-24 10:11殷媛媛
江苏教育 2022年79期
关键词:黄鸡阶段绘本

殷媛媛

英国著名思想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认为,对个体而言,“艺术的存在,能使我们了解我们感觉判断为美好的东西。它提升了感觉世界”[1]。对社会来说,“艺术的繁荣昌盛是各民族迈向文明之路的首要活动”[2]72。艺术是贯穿怀特海过程哲学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2]8,它以培养“具有活跃智慧”的人为根本目的。怀特海在其对艺术教育的思考中,注重丰富儿童生活,探寻认知教育过程中的浪漫、精细、综合运用的节奏性,最终使个体艺术地运用知识,拥有智慧。借鉴怀特海有关艺术教育的思想,本文以绘本教学为例,试图探讨幼儿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进而为儿童教育的艺术化探索指明方向。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内在教育目的,通过富有节奏的教育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怀特海的教育节奏与目的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节奏与目的是其过程哲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过程中浪漫、精确、综合有节奏的结合渗透,还是生活主题下智慧教育目的的追求,无不贯穿着艺术思想。“教育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2]69生活的艺术“是指人的各种活动的最完美的实现,它表现了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在面对环境时所具有的潜力。这种完美的实现涉及一种艺术的鉴赏力,使不可分的个性从较低的水平进入较高的水平”[2]69,并“在对生命结构中各种价值的鉴赏中得到升华”。生活艺术引导个体在这种生存探险中不断地发展。

(一)教育节奏中的艺术过程

怀特海认为,“生命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它包括日的周期,如工作和娱乐的交替,活动和睡眠的交替;季节的交替,它规定了学校的学期和假期;此外还包括四季分明的年的周期”[2]31。除了有这些十分鲜明的周期,“生命中还有一些更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2]31,这些周期循环重复出现,每个循环期即便出现从属阶段,但因微妙的智力发展周期的原因,每个循环期又各不相同。怀特海把这些周期性的规律称为“有节奏的”。他把这个节奏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的周期性循环往复,同时,每个周期中因三个阶段相互渗透的情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

浪漫阶段是在兴奋、好奇的浪漫情感作用下,接触丰富的生活素材,直接感知事实,萌生兴趣,初步发展思维。儿童期的个体对一些零散、新奇、复杂、模糊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又有若隐若现的关系,产生了初步感知与领悟。“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你都不能没有纪律,或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必须永远侧重于自由,让儿童独自去领会,独自去行动”[2]59。浪漫与自由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时,浪漫需要引导,“当我们对这个浪漫阶段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后,就会出现另一种渴望”[2]60,即精确。

精确阶段在怀特海看来,是一种有别于浪漫阶段,广泛感知的知识积累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在直接经验中进行独立的漫游,包括思想和行动中的探险”[2]60,对浪漫阶段接触的各种事物进行逻辑分析与归纳。此阶段也有浪漫的渗透,如果完全忽视浪漫,将会培养一批不会运用知识的书呆子。浪漫是有生命的,“它是这样一种艺术:教人们如何专注于指定的工作中培养浪漫”[2]62。生命有机体的领悟能力通过浪漫保持新鲜的活力,进而达到吸收工作果实的目的。这种指定工作中的浪漫培养,以及吸收工作果实,是精确阶段的体现。

综合运用阶段,是指在浪漫阶段丰富体验、自由探索与精确阶段精准训练后,能够尝试着用浪漫的方式,将从生活中抽离出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进而开始新一轮的浪漫探索活动。不同于第一阶段浪漫的是,“此时他的大脑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队伍,而非乌合之众”[2]65。

怀特海认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每天、每星期、每个学期都有若干较小的漩涡,它们本身又包含着三重循环。”[2]68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不仅在年龄和智力上体现节奏性,而且在具体知识认知程度的发展上,三者也呈现出往复循环、不断深入的规律。

(二)教育目的中的艺术结晶

怀特海提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2]1即是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66。具有活跃智慧的人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文化,而专业知识与文化的掌握过程是分不开的,其发展遵循着各阶段既按顺序交替,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节奏规律。这具有节奏性的艺术过程必然会结出艺术性的果实。

教育“应当传授思维的艺术”,“形成适用于直接经验的清晰思维的艺术,凭直觉领悟一般真理的艺术,检验先见能力的艺术,以及将普遍真理推广运用于具有某种特殊重要性的特定情况的艺术”[2]92。正是这些艺术,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智慧,这是艺术的过程,同时又是艺术的结晶。这艺术的结晶,又激发新的认知过程,形成新的循环节奏,衍生新的智慧,促进个体进一步发展。艺术在促进个体发展过程中,“赋予生命的活力并不只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它们还直接给予我们充满想象力的视野”[2]103。而这种“想象力的视野是具备控制力和指导能力的先决条件”[2]103。“各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工厂而不是战场,胜利将属于那些受过训练的精力充沛的强者,他们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种种条件下工作,而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艺术”。[2]103可见,教育的艺术结晶,不仅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基于个体的发展推动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在艺术思想指导下,节奏性的过程与结晶。

二、艺术性:幼儿教育的一种可能

绘本中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具体想象性,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为广大幼儿所喜爱。因此,绘本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具体以经典绘本《换一换》[3]的学习过程为例,探讨艺术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内在引发外在的教育目的

“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依据,没有目的便没有教育。”[4]“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5]111外部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教育不能穷尽所有的外部目的,单纯的外部目的不能应对变化着的生活,儿童“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6],唯有指向儿童自身的发展这个内在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外部的目的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而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是目的,又是手段。”[4]117因为把手段与目的相结合,在获得儿童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外在目的的发展。“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2]11教育的目的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体验现在的生活,创造现在的生活。“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2]12,借由现在的每时每刻的生活,迎接未来变化多端又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绘本《换一换》的图画精美、内容有趣,又充满了生活的张力。幼儿在欣赏画面之余,会情不自禁将自己带入情景:这只小黄鸡就是生活中的自己,离家外出玩耍时见到的风景、打交道的人、遇到的事,归家时看似还是原来的自己,其实已经成为现在新的自己了。文字富有节奏感的重复,使幼儿宛如进入了情景剧般的真实生活,体验着声与色结合的实现。正如怀特海所言:“知识的增长成为一种越来越无意识的过程,就好像来自于活跃的思想探险中的一次事件。”[2]67小黄鸡的探险成了幼儿自己的探险,小黄鸡的体验成了幼儿自己的体验。幼儿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丰富性与各种可能性,通过积极交往体验这棵“树木”,看见未来生活各种交往可能的“森林”,既无畏无惧,又在体验中激发智慧。

2.富有节奏性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的组织取决于“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2]9。教育活动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有节奏地进行的活动。实施有节奏的教育活动,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大脑是一个不断发育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思想的匣子;另一方面,用有序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对于正在发育的大脑来说则是天然食品”[2]55。这种“用有序的方式”掌握知识体现在教育节奏的浪漫、精确、综合运用的规律中,以及这三阶段中自由与纪律有效调节运用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达到适应儿童个性自然发展的效果。

“文学知识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这种知识是如何学习的。”[2]100绘本作为教学素材之一,其知识的学习过程尤为重要。首先要意识到“文学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表达和扩展构成我们生活的那个想象的世界,表达和扩展我们内心的王国”[2]100。浪漫阶段的充分感知与想象,以及浪漫情感的激发,是绘本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在物质世界里,艺术就好像阳光一样。”[2]102所以,要引导幼儿对绘本《换一换》进行充分的赏析,以艺术探究的形式引领幼儿观看图画,让幼儿猜测小动物们同不同意和小鸡换声音,并通过模拟小动物们不同的叫声,调动幼儿听觉感官,让幼儿在换声音的过程中,体验反复而有节奏的拟声词的模仿行为。这种图画与文字声音结合的学习过程,使得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小鸡,进行了与小猪、小狗、小青蛙、大花猫、小乌龟等小动物换声音的探险,期间看见了蓝色、紫色、黄色、红色的花,听到了树梢叽叽喳喳叫的鸟儿,似乎伸手就能碰触到从树林间漏下的一缕缕阳光,也被雨后悄悄行走的小刺猬吸引的迈不开脚……这是一个奇幻而又浪漫的旅程,幼儿在故事之中被艺术的光照耀着、温暖着。在整体感知与细节关注的结合下,幼儿不仅在整体感受图文结合所讲的故事,而且还被细节所吸引。除了主角小黄鸡以及它依次遇到的小动物外,还有戴着眼镜的小鼹鼠、路边的大树、树上爬着的尺虫、从树枝上吊下来的蜘蛛、向树上爬的蜗牛、缠绕大树的藤蔓、草丛里探头的甲虫……它们既是路边的风景,也是小黄鸡旅程的见证者。更有细心的幼儿会发现,绘本正文页面的右下角,开始是一个鸡蛋状小图画,随着主画面小黄鸡外出散步经历的变化,每一页右下角的图形也发生了变化,从鸡蛋裂缝到小鸡破壳、出壳、站立、行走、跌倒、呆坐、重新站立、再次出发、寻找食物、觅得美食、享用、振翅飞翔、高声歌唱、看向画面外的幼儿等一系列变化。这就是小黄鸡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它像是联结故事与现实的密门,即幼儿经历了角色带入,体验了小黄鸡的变化,后又通过向外探望的小鸡回到现实,经历了现实世界——故事世界——现实世界的循环。

基于这样一种学习,幼儿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浪漫思想,经过适当的引导后就能够向理解精确知识过度。“儿童缺乏经验的新鲜感已逐渐消失;他们具有以客观事实和理论为基础的一般知识;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在直接经验中进行独立的漫游,包括思想和行动方面的探险。”[2]60在充分体验了自由的浪漫思想后,纪律就不会显得很突兀,幼儿开始自觉寻求事物的规律,并从中体验到乐趣。幼儿跟随着小黄鸡的旅行,表达与扩展了构成他们生活的想象世界与内心王国,接下来他们进一步探求事物的规律。幼儿在分角色扮演小黄鸡和遇到的小动物互换声音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小动物的叫声,并掌握不同小动物的声音。小黄鸡还可能遇到谁?这成为幼儿的关注点,带着这个问题,幼儿将回顾自己生活中认识的小动物的叫声,进行演示、故事仿编。从故事中动物的叫声,延伸到故事外动物的叫声,幼儿对动物的叫声有了一次详细的体验与认知,并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交往过程中简单的礼貌知识。绘本《换一换》的最后,小黄鸡遇到了一朵蒲公英的花朵,花朵上有个笑脸,那花朵会不会说话?遇到了瓢虫,瓢虫也会说话吗?怎么说?它们会互换声音吗?这些又能引发幼儿新的思考与探索。幼儿回归生活中确认,最终以观察到的事实解决疑问。这些精确知识的学习,始终伴随着自由与乐趣,是从成人问到幼儿问的转变,是自由状态下对纪律建构秩序的探寻。

根据怀特海的思想:“当我们转而考察科学和逻辑的教育时,我们应记住,在这里不加利用的思想概念,同样是十分有害的。”[2]5-6“利用一个思想概念,是指将它与一连串复杂的感性知觉、情感、希望、欲望以及调节思维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构成了我们的生活。”[2]6经过了浪漫的想象与精确知识的探求后,综合运用是教育节奏必不可少的步骤。“教育从整体上说不过是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战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经历,用有关的思想和恰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出现的情况。”[2]65-66“这个阶段的本质是,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进入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2]66-67幼儿从跟随小黄鸡“生活探险”,到神思其他可能的探险与规律,最终要回归现实中艺术地运用知识,使知识成为智慧的化身。幼儿对绘本《换一换》的学习,在经过了浪漫的探险、精确知识的习得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内化与顿悟。图画的精美与温馨、细节的惊喜与启发、语言的简洁富有节奏感、小黄鸡与不同小动物换声音的顺利与惊险,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提升幼儿的交往技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现实生活中,幼儿将会通过交往,“对获得普通原理和丰富例证作出反应”[2]67,从而在不断地运用与锻炼中透彻地理解原理,并养成积极正向的习惯,最终形成智慧。

3.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幼儿在经过了内在教育目的引发外在教育目的,以及富有节奏性的教育过程后,自然而然地习得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内在的教育目的和节奏性的教育过程使教育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生知道什么,这无关紧要,而从文学欣赏中得到愉悦却是极其重要的。”[2]100“文学鉴赏确实是创造。文学家写出的词句,它的音乐感,它引起的联想,都不过是刺激因素,它们所唤起的景象是我们自己造出的。”[2]101对于个体来说,“文学还是一种消遣”。艺术对于生活与文学有相同的作用,没有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学习将会变得机械而枯燥,工作将会变得疲惫不堪且无任何效率,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学和艺术应该在一个健康而组织有序的民族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02。因而艺术是健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让生命与社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幼儿在绘本《换一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欣赏与浪漫想象体验乐趣、享受愉悦,并在兴趣的指引下探究知识的规律,最终回归艺术与浪漫,让知识融入生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可能。幼儿在欣赏绘本《换一换》时,不仅获得了显性的快乐与兴趣,同时也在滋生隐性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这不仅为幼儿精确阶段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更是日后综合运用阶段艺术的结晶——智慧的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完绘本《换一换》,最重要的不是幼儿能够认识几种小动物的叫声、声音模仿的有多逼真、与人交往有多礼貌——这些能够量化测量的知识,只是学习成果的附带品;重要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获得与情感的滋养——在浪漫思想指导下,幼儿通过对绘本《换一换》的赏析、体验与练习后,获得社会交往的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乐于与人交往的态度、积极探索和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因此形成的艺术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运用知识的艺术无法被量化评价,却能滋养幼儿的生命,让幼儿成为更好的社会个体。

三、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21 世纪初期拉开了帷幕。这场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教育以外在的目的为导向,教育过程机械化,过度关注即时而非长远的教育效果等方面。本文以幼儿教育为例,探索怀特海艺术教育思想下儿童教育的艺术化,为儿童教育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鉴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教育艺术化的运用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能力、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因此,在引导儿童艺术地学习、运用知识之前,教师自身要先能够艺术地掌握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7]。为了实现儿童教育的艺术化,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条件。

猜你喜欢
黄鸡阶段绘本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两个朋友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绘本
绘本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绘本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抢虫子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