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心理在课堂纪律管控中的运用

2022-11-24 11:52潘心悦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奖惩盲盒课堂纪律

潘心悦

良好的纪律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和保障。我校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小学,生源比较多样化,家庭重视教育的程度不一,导致班级之间的纪律有些差异。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受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潮玩——盲盒的启发,在班里运用盲盒进行奖惩,以激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反馈良好。于是笔者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盲盒心理,整理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运用盲盒心理管控课堂纪律的模式。本文将从外在控制取向和内在养成驱动力两个方面,结合事例展开论述。

一、外在刺激盲盒心理,形成课堂纪律的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1]。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笔者利用盲盒心理从外在评价和奖惩两方面刺激学生,强化一些正确的“反应”,减少一些错误的“反应”,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一)设定“加星”的外在评价机制

“加星”是很多教师熟悉的一种评价学生的方式,学生们也认可星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是老师的一种鼓励,渴望得到很多星星。科学课常常有动手实验的环节,小学生一旦开始实验,就很难再接收到老师的信息,特别是老师的语言信息。而黑板上画的星星是一种书面信息,可以用眼睛接收到,并且这种书面信息还跟学生的奖励相关联,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剖析盲盒心理后,笔者发现一旦增加了加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会相应地提高学生接收课堂信息的注意力。

例如,一次定时10分钟的科学实验中,虽然在实验前说明了要求,也开启了倒计时,方便所有小组计时,但同学们还是普遍地以为老师只会给完成得快的小组加星。看到老师给第一个完成的小组加星后,其他小组成员变得急躁起来,第二个组连实验材料都不拆就交到讲台上了,不过,老师也加了星。第三个组、第四个组……第十个组都完成了实验,上交了材料,老师也都加了星。此时的倒计时上还剩最后1分钟,黑板上每个组都加了一颗星。老师为什么给每个小组都加了星呢?难道不是哪组快哪组加星吗?这种加星行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计时器铃响起后,所有小组都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此时,老师拿起黑板擦,擦掉了第二个完成的小组的一颗星,全班一下子安静起来。老师不紧不慢地对着全班同学说:“每个组都在规定的10分钟内结束了实验,所以每个组都得到了星。体验实验的过程比快速完成实验更重要!第二个组的实验材料没有拆就交给我了,没有整理好材料,所以扣除一颗星。”这种令学生“捉摸不透”的加星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传达课堂中的信息,在以后做实验时每组学生都会注意整理好材料再上交了。

易让学生接收、理解的外在评价才可以成为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手段,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易于学生达成的外在评价标准。比如,设定有没有记笔记、作业的字迹端正不端正、有没有听别的小组的发言等评价标准来强化课堂纪律,用加星的方式强化正确的课堂纪律行为,用扣星的方式减少错误的课堂行为。通过笔者的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记住老师之前加星的标准,并在之后主动遵守课堂纪律,以获得老师奖励的星星。

(二)设定盲盒形式的外在奖惩机制

奖励与惩罚是班级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完成班级教学任务的必要保障,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学规律。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动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惩罚是指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在学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将好的行为和奖励形成联结,将不好的行为和惩罚形成联结,老师就能利用这种条件反射管控课堂纪律了。可是学生对传统的奖励已经慢慢失去兴趣,对普通的惩罚也不感到惧怕,甚至还会钻惩罚的漏洞,逃避惩罚。随着盲盒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开始选择以盲盒的形式进行奖惩了,让学生在抽到具体奖惩项目之前,都不知道会有何种奖惩项目在等待着他,这种奖惩方法比传统的奖惩方法更加吸引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师生事先约定好了这种盲盒奖惩方式,学生便会遵守约定,既不会嫌弃较小的奖励,也不能拒绝讨厌的惩罚。

为了强化盲盒形式的外在奖惩机制,需要精心设置奖惩盲盒。在设置奖励盲盒的时候,不能只有文具奖品和零食奖品,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具和零食的吸引力不够大,不能辅助纪律管控。笔者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设置了科学杂志奖品。这样的设置一是可以将过期的科学杂志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激起学生想要看完全部杂志的欲望,增强盲盒奖品的诱惑力;二是杂志具有流通性,可重复阅读,能吸引其他学生阅读科学杂志,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在设置惩罚盲盒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筛选学生能完成但不喜欢的项目,比如罚坐端正3分钟。小学生是活泼的,连续3分钟坐着不能动是不舒服的,但又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因此找不出理由逃避惩罚。老师监督也很容易,不论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全班罚坐,只要开着计时器,就能知道他们有没有坚持坐端正3分钟了。

盲盒的内容有新意,外在的奖惩机制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盲盒抽到想要的奖品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会正强化学生要抽奖的行为;而想要抽奖就要通过课堂表现来获得,也就正强化了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从盲盒抽到令人难受的惩罚是一种厌恶刺激,学生不想被再次惩罚,也就减少了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

二、内在满足盲盒心理,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内在驱动力

外在评价和奖惩属于环境因素,是教师为了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创设的环境,但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还是取决于每位学生。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在养成取向认为,课堂纪律是学生个体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习得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干预和自我控制,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所体验到的周围环境[3]。当学生通过盲盒抽中了想要的奖品,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就会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课堂纪律要求。想让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内在驱动力,既要倚靠小组的舆论,让个体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也要倚靠规则,在集体约束中意识到纪律的重要。

(一)倚靠小组,唤醒个体遵守纪律的欲望

盲盒奖惩机制不仅带给学生体验感,还会激发学生后续的互动行为。例如:学生在抽到盲盒奖品后,会在班里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比较或者交换彼此的奖品。少数学生在抽中“隐藏款”大奖后,还会得意扬扬地炫耀。因此,盲盒奖惩也就多了一种社交属性,而小学生在学校是会被社交环境影响的,当周围同学都获得过盲盒奖品后,其余学生也会被勾起抽盲盒奖品的欲望了。如果教师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加以鼓励和引导,就能唤醒学生个体遵守课堂纪律的欲望。

学习小组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开展互动,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课常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加星”机制,在黑板上展示每组的星星数,实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小组活动时,整个组一起表现优秀可以加星,组员单独表现优秀也可以加星,但组员故意捣乱的话,整个组就要一起扣星。组员的表现与小组捆绑,小组最后的星星总数将决定他们一组人能否获得盲盒抽奖的机会。有共同的目标才会引导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得越好,组员越容易获得盲盒抽奖的机会,抽到人气高的盲盒奖品,就越能获得社交话语权。因此,教师应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体验一下盲盒抽奖的感受,甚至可以让几个组打平手,一起体验,弱化组间竞争,强化组内合作,让盲盒社交在班里活跃起来。

小组的合作越多,内聚力就越强。于是,在满足了盲盒心理后,学生们就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个体的行为会影响小组,一旦小组内出现了不团结的人,此人就会受到小组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当小组有成员不遵守纪律时,不用老师发话,其他组员早就在他耳边悄悄提醒了。身在小组中的学生个体比不在小组中的学生个体更容易自发地遵守纪律,因此倚靠小组的舆论,更容易从学生内部制约学生,从而增强个体在遵守课堂纪律上的内在驱动力。

(二)倚靠规则,增强集体的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课堂纪律一定少不了规则,而且规则要及早制定。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并且规则应当表述明确、合理,也要有可行性,这样学生才会遵守。因此,在设置惩罚盲盒时,笔者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三种惩罚盲盒:第一种,全班罚坐3分钟,期间如有人违反规则,全班再加坐1分钟,上限是5分钟。第二种,每组每人上交1张学校的积分卡。第三种,个人在老师的心愿券上签名,并在之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小任务。为了增加不确定性,惩罚盲盒还设置了“豁免卡”选项,不过教师可以提前合理安排,以降低学生抽中概率。

在确保班里每位学生都清楚并认可惩罚规则后,规则就正式生效了。一次课上,有一个小组成员多次打扰旁边小组同学听课,于是老师就让他抽惩罚盲盒。结果他抽中了“全班罚坐3分钟”,所有同学都露出了不情愿的表情,但因为事先约定好了,只好选择遵守,在老师按下计时器后,纷纷坐端正了。此时人群中却有一个男生想挑战规则,一会儿捡捡地上的东西,一会儿站起来做做鬼脸。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到了,如果此时老师不把规则执行到底,那么以后挑战规则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规则也就失效了。面对这个问题,老师首先当着全班的面大声警告这位同学遵守规则,凡有人违反,全班同学需加坐1分钟。这一做法是为了提醒同学们规则的存在,并且老师会监督大家执行。警告后,如果学生还不遵守规则,则把计时器的时间再多加1分钟,用行动告诉该生规则是要遵守的,不然会影响其他同学。如果加时后,该生还是不愿意遵守规则,那等全班罚坐结束后,安排其他人先自习看书,单独把计时器放到该生的课桌旁,向他强调规则中“全班罚坐3分钟”的主体是全班同学,少一个人就不是“全班”了,然后按下计时器,监督他坐端正3分钟。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全班同学才会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才能真正地约束个体的行为。

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巧妙利用盲盒心理,既能通过不确定性让学生感到惊喜,降低学生的排斥感,引导学生服从规则,又能利用盲盒形式,人为控制规则中惩罚内容实施的概率,增加面向集体的惩罚,减少针对个人的惩罚,约束全体学生,从而增强集体的纪律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在管控课堂纪律时融入盲盒心理,利用不确定性吸引学生,再通过直观的加星和盲盒奖惩的外部刺激,能使学生产生与课堂纪律有关的条件反射。通过满足学生的盲盒心理,从小组舆论和集体规则两方面约束学生个体,能让学生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内在驱动力。由此,除了教师是班级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每个小组、每位学生也都是管理者,课堂教学会越来越有序。

猜你喜欢
奖惩盲盒课堂纪律
吃饭就像开盲盒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盲盒,玩的就是心跳
盲盒拆出的众生相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浅议教学管理中的奖与惩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