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博物馆资源 涵育政治认同素养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2022-11-24 11:52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博物馆道德资源

缪 青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1]5政治认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置于五大核心素养的首位。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涵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笔者从博物馆资源这一视角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博物馆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2]。很多学校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开发了相关的课程与活动。作为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实践性的课程,很多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也引进了博物馆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只推荐不指导。有的教师在某一教学环节的尾声提供一些博物馆的名字、参观链接、云上导览的二维码,推荐课后前去参观。至于学生是否去参观,是否了解相应文物,是否通过参观道德认知得以提升、道德情感得以激发,教师则不予关注。这样的简单推荐,对学生来说只是走过场而已,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老师选学生看。有的教师平时非常注重教学资源的搜集,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时,会有意识地拍照、记录,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只是被动接受,让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成了过眼云烟。

第三,只分享不关联。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会在授课伊始,询问学生是否参观过博物馆,看到过哪些文物。学生们情绪高涨、踊跃发言。可是,本课教学目标与内容均与此无关,随后的教学,自然就没有与同学们的博物馆之旅紧密连接。分享与教学在两股轨道上,各自为政。

二、博物馆资源涵育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逻辑理路

(一)博物馆与学校在性质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

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3]笔者认为,博物馆的非营利性、开放性、多样性体现着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博物馆为了能够向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尝试设立社会服务部、教育专员等岗位,这些实践探索为馆校深入合作提供了契机;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日益凸显的教育功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博物馆资源是一种优质课程资源

“双减”背景下,家庭和学校对于多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大。博物馆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4]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积淀,体现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走进博物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这就是对中华民族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因此,借助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其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

(三)博物馆资源与涵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价值关联

《新课标》指出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在情感和政治上认同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1]64中国历史悠久,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承载着一个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以江苏南京为例,有“历史类博物馆18座,科学类博物馆7座,艺术类博物馆3座,另有多座专业单位、院校的博物馆”[5]。这些可以成为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知党史、敬英雄,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基地。

三、博物馆资源涵育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以“政治认同”为导向,精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如何精选课程资源?《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1]47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博物馆这一资源时,应当从“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出发,紧扣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目标、内容相关的博物馆资源。

首先,教师要能够精准取舍。博物馆丰富精美的馆藏常会让人难以取舍,教师必须明确,将一件展品引入课堂,即给此件展品赋予意义,意味着将这件展品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纳入师生的世界观。因此,博物馆课程资源的选择,不一定是最精美的藏品,但一定是能弘扬社会主旋律,潜移默化涵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资源。

其次,教师要学会统筹安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新课标》的颁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已迈入“双新”时代,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如五年级历史主题的教学就需要有单元统整、学科融合的视角,教师在引进博物馆资源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实际统筹安排:时间选择上可以在单元教学前的小长假布置学习任务,也可以是和班队活动结合;参观形式可以是实地参观周边的博物馆,也可以收看博物馆推出的相关视频、公益讲座;信息获取方面一定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可以畅游全馆,理出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轴,也可以是围绕重点文物,在历史背景中进行深度解读。

(二)以“导学—探究”为路径,激发行动自觉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人类的认知思维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在课堂上使用博物馆资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创新、自我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因此,将博物馆资源引进课堂,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民主、有趣的氛围中,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建构道德认知、引发道德情感,实现思维的进阶。

“导学”环节通常需要学生提前了解博物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难度较小的内容。教师不在场时,可以通过导学单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学习。导学单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步骤化原则。开放性即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围绕话题最大化地获取博物馆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步骤化即导学单的设计板块要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关联,要有自主开放的留白以启发学生主动与文物对话。

“探究”环节通常在课堂完成。当下很多博物馆为了进一步发挥面向公众的教育功能,会通过专业的设计理念、信息技术手段、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对话。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但是我们可以用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尽可能让文物活起来,创设探究的氛围。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下《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一课中有“了解十二生肖”板块,教师可提前设计导学单,请学生带着导学单中的问题前往南京博物院,探寻馆藏的十二生肖文物,用影像、文字记录馆中所见。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导学单的记录,介绍与自己生肖有关的文物、讲述生肖的故事,完成认知课程;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皮影戏、剪纸、捏泥塑等艺术形式进一步展示生肖的灵动,再现自己在南京博物院中的所见所感。这样的“导学—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智慧,将教材中提到的多种民间艺术融会贯通,在学习中自主体悟到民间艺术中蕴藏着艺人的努力与智慧。

(三)以“分享—提炼”为旨归,树立文化自信

关于政治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界定:“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书中还将政治认同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初级层次,即本能上的认同,如血缘、种族、地域的认同;其二,中级层次,即情感上的认同,如对政治组织的热爱、信赖、追随、亲近、归属等;其三,高级层次,即理智上认同,指在理性指导下的认同[6]。这一界定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面,二是情感层面,三是基于认知基础的一种情感归属,这种情感是持久的、恒定的。笔者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参与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历史知识、深度解读文物、厚植家国情怀。这三个方面与“政治认同”的三个层次不谋而合。文化遗产是过去留存在今天的碎片,作为历史的物证,我们需要让文物以适当的方式“活起来”,与今天发生关系,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生关系,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将博物馆资源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将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根据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特点,“分享—提炼”式的跟进反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带入课堂中的博物馆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以小组分享、班级汇报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交流后,通过教师、同伴的反馈,学生能够得到道德上的感悟与深化、情感上的认知与提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行动传递学习的收获和体悟,如做博物馆的小讲解员、文物的代言人、非遗传承人,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政治认同。如参与过博物馆课程的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向别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会油然而生一种为家乡历史文化而骄傲的自豪感。

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聚焦核心素养,将博物馆资源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能促进课程资源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猜你喜欢
博物馆道德资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给资源分分类
博物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露天博物馆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