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

2022-11-24 12:19戴于敏
山西青年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心理健康

戴于敏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一定程度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占比增大,据相关数据统计,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的30%,结合2019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有关要求,3.3%的高职学生可获得每生5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10%的高职学生可获得每生3300元/年国家助学金;2021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也从8000元/年提额到12000元/年。可见,在经济资助方面,已经基本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的需求,但单纯的经济资助并不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困难”。

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正常学生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及障碍,普遍存在多疑、敏感、较强自卑感等问题,这些学生容易因自身经历的特殊性,导致随机性或突发性地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与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1]。近些年高校学生自杀及残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延迟开学、封闭式管理等措施,让部分学生产生了恐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加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连带增加学生心理压力。

长期以来,学生心理健康被赋予更高的地位,社会各界的关注点更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类群体,由于家庭、社会、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心理问题更为凸显,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也是影响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2]。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一是心理问题比例相对较高。高职院校新生心理普查数据显示,2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偏执、仇视、敌对等心理问题,还存在人际交往、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欠缺或不足等问题[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除了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外,还面临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前景压力更大等现实问题,更易导致心理问题高发。

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单亲、孤儿、残疾、疾病、自然灾害、家庭多子女同时就读、父母失业、家庭特殊变故等因素,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情况各异的诱发因素导致贫困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多样性。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自身、社会、学业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自卑、依赖、敏感、焦虑、抑郁、偏执、交友障碍等多样化心理问题。

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矛盾性。比如家庭经济压力带来的自卑与受助后觉得自尊受挫的冲突矛盾;励志自强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否定的冲突;对同学间交往的感情需求与内向、敏感、自我封闭的心理冲突等矛盾。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自身原因导致。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引起情绪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信念认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等原因,一般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差,心理稳定性低,在缺乏情绪、压力释放的有效途径时,会导致不良情绪的过分积压,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分析,很多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于生理需要层次,但是相对于城市学生已经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与归属层次,甚至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的相处中,容易出现较大分歧,也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交际障碍等心理问题。

二是家庭层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业上的压力,还要承担学费、生活费的经济压力,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更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在较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成长,挫折和困难锻炼了他们早熟的特点。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背负着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着整个家庭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很多是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独立生活,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加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是学业压力的影响。由于地区发展导致的教育水平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信息化程度低,在外语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落后于城市的学生。加之经济上的拮据,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在勤工助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回报家庭的付出和社会的帮助,也渴望通过学业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比其他学生学业上的压力更大,学习上的高期望值更容易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尊心受挫等问题。

四是就业压力的影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社会资源不足,家庭很难在他们就业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较薄弱,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的表现,也影响其顺利就业[4]。综合各种因素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

五是疫情防控的影响。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有些工厂停工停产,经济受到影响。疫情严峻时期居家防疫不能返校打乱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规划,线上授课,山区或贫困地区学生受网络信号、移动设备等影响学习效果,容易滋生忧心学习差、学业进度滞后等不良情绪。新冠疫情的迅速蔓延,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会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蔓延。而且,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不景气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减少,加重经济压力的心理负担。

三、高职院校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帮扶情况

从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0)》看,受助人次、资助资金持续增长,但在发挥资助育人仍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高职院校实际资助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资助,但往往忽略对“心理贫困”上的帮扶,对于学生长期发展而言,有效的心理帮扶的影响才是更加直接、长远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渴望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同。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掌握,主要在大一时使用SCL-90量表进行普及性心理筛查,针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重点建档,并持续跟踪。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主要满足有提出需求的学生。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有限,一般只针对特殊个案进行危机干预,对其他学生主动干预相对较少。极少数高职院校有针对贫困学生的专项心理帮扶机制,贫困学生一般比较敏感、隐私意识强,主动提出心理咨询需求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状态。另外,缺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建档跟踪,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心理帮扶机制缺少或不完善,心理关怀帮扶不够精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心理宣泄与自我引导,基本没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自助。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帮扶的建议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长效机制

专业的心理帮扶机构及队伍是开展心理帮扶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设立独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健康中心,对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专业性指导。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普查基础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MMPI测试、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针对性心理测验的服务,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立心理健康社团,通过素质拓展活动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朋辈式以及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更好的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励志、诚信、感恩、心理主题教育讲座,邀请自强励志的优秀校友举行座谈会,利用榜样的力量正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加强线上心理帮扶,提升疫情防护心理能力

学生心理帮扶要积极适应疫情带来的改变,积极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教师发展中心、腾讯课堂等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快捷、容量大等优势,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包括微博、知乎、贴吧、论坛、QQ、微信、抖音账号、年级和班级微信群、QQ群等线上全渠道开展疫情防控基础知识科普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宣传工作。班主任、辅导员要主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及心理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联系,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带动广大同学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疫情。注重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教育,通过及时、定期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多种方式开展减压放松、知识普及、危机干预等活动疗愈大学生的心理创伤,积极调整塑造大学生对灾难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对疫情的防护心理能力[5]。

(三)推进“全员参与”的心理帮扶体系

辅导员及班主任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困难认定到资助申请、受助以及后续资助育人等工作,他们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情况最熟悉、最能及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发情况及心理动态的群体。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亲近学生”的优势,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及技能的培训,推动辅导员、班主任有效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成立二级学院(系部)心理救助站,主要由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组成,预防、发现、甄别和转介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防范。

(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选择,学生资助工作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完成学业更好地走向社会。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求职的重要法宝,要转变因家庭经济问题带来的劣势为励志自强的优势,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是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是贫困家庭脱贫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有力体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场招聘会、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优秀校友专题职业经验讲座等方式,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五)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相对较少,其中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占一部分岗位,而且像图书馆、食堂、课室清洁等专业性技术性不强的岗位较多,与学生专业不对口,薪酬也较低,勤工助学育人成效有限。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掘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付出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培养,提高从他助过渡到自助与助人的责任意识。可以由高职院校提供场地与资金,在校内实行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建立勤工助学打印店、超市、菜鸟驿站等各种创业经济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公开征集勤工助学设计方案等比赛,并给予其一定物质与精神奖励,发挥好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6]。

五、结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需求具有特殊性,加强学生心理帮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学生资助工作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的重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本文简略地对相关工作做了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关注、投身该项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心理健康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