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卫生文化在医学院校的育人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2-11-26 12:01魏佩谷松岭郑宏颖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卫生

魏佩,谷松岭,郑宏颖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革命途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所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文化,形成了新时代的红色卫生文化。新形势下,以红色卫生文化的价值蕴意来培育祖国未来的医学人才,既培养了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又提升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了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对丰富医学院校课程内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红色卫生文化来激励医学院校教师学生,体现出了医疗卫生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继续追求创新的精神力量以及大爱无疆的崇高价值追求。

一、红色卫生文化的基本内涵

1.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政治坚定是红色卫生文化的政治灵魂[1]。在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创建之时,毛泽东就强调要把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医学院校的使命宣言以及办学宗旨[2]。何谓政治坚定,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方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毅力。在革命危急关头,政治坚定显得更加重要,缺乏政治革命的理想信念,就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脱离革命的队伍,导致革命的理想信念崩塌,最终致使革命失败。

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党中央的权威和统一领导,体现出了革命时期医务工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听党指挥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战争时期,无数革命烈士与卫生人员的鲜血铺就了革命成功的道路,医务工作者与共产党员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无论环境多恶劣、战争多危险都无法撼动他们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

2.精益求精、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1939 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红色卫生文化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他强调:“白求恩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每位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学习他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3]革命时期,以白求恩为代表的广大卫生工作者,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攻坚克难地救治伤病人员,他们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伤病患者,为我国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泽东在1941 年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届学生毕业典礼中的题词,直到现在,这种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依旧是我们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的行动指南。

3.技术优良、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1931 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初建之际,就早已把“技术优良”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4]。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医务人员医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5],因此,技术优良就成为红色卫生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红军革命时期,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是比较落后的,因此,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技术,即便面临物质极为匮乏的艰苦条件,中央苏区仍旧配备高额津贴,以用来扶持和鼓励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央苏区还设有红军医务学校以及培训班,还编辑出版《健康报》 《最新创伤疗法》等书籍供医疗卫生人员学习,以此来提高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6]。”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在它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的红色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苏区的军民健康无偿服务。如汀州福音医院院长傅连,将自己多年辛苦积累的私人财产全部换购成紧缺的药品带到了革命根据地,不求回报地捐献给当时紧需医疗用品的中国共产党;再如红三军团的“红小鬼看护班”,学员大部分都是儿童,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还要兼做宣传员、炊事员,需要时甚至还要直接参与战斗。看护班共有16 名学员,但由于过度疲劳、饥饿和患病,最终有12 名学员在长征中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艰苦奋斗、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哪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能领导中国人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白手起家,开创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天地[7]。而红色卫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通过实践所沉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红色卫生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医疗条件的贫瘠匮乏,生存环境的凶险恶劣,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红色医疗队伍开创自己的医院,培育自己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畏战争的艰险,逾山越海地为伤员治病,正是体现出了红色医务工作者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就将“作风优良”作为我国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之一[8]。“作风优良”也是红医军团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正是这种艰苦奋斗、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赢得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

二、红色卫生文化在医学院校中的育人作用

1.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主义体现了个人以及团体对祖国的支持,对民族的认同。从驰骋疆场的岳飞,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到两弹一勋的钱学森、邓稼先,再到革命途中兢兢业业、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医疗卫生人员,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祖国在他们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从古至今,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动力。

“救死扶伤,为国分忧”是医学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该秉承的核心价值要义。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加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矛盾持续激化,因此,以红色卫生文化为教育资源载体,将其所蕴含的胸怀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到医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这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医学生淡泊名利、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崇高的价值意义。

2.有助于锤炼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宝贵品质。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卫生军队在艰难的游击战争条件下,任劳任怨,攻坚克难,开创出自己的卫生院校。面临战火纷飞时,红色医生也坚守在抗战前线,即便在后来卫生条件得到了提高,他们也会主动要求降低薪资,与红军战士共苦共难。2020 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以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医护人员,不惧危险,勇敢奔赴一线,为中国伟大的抗疫工作贡献出了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奋不顾身正是对红色卫生文化所传达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今,大学生是在深化改革、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出生和成长的,因此,他们的艰苦奋斗思想较为薄弱,奋发图强的意志以及努力工作的意愿也较为缺失。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者,他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对医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艰苦奋斗之风,抵御职业中面临的不良风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提到的,面对国家的重大灾难,医学生们要用“仁心、仁术”造福人民,践行医责,把建设健康国际自由贸易岛作为我们当前努力的目标,将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作为奋斗的终身目标,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9]。

3.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古籍《临证指南医案》中讲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革命年代历练出来的红色医生正是被赋予了这种高尚的医德,他们不仅仅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有着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这为红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不息的营养与动力。无论是在抗日革命中,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跨越国籍救死扶伤,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远赴他国进行援助,这种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术虽有高低之分,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则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道德修养的医学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的本质是病人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职业道德精神之于医学职业,道德修养之于医学生,孙思邈的“精诚合一”、希波克拉底的“德术合一”就是最好的概括[10]。医学生的价值取向间接决定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价值取向,他们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红色卫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悬壶济世思想为标榜,对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医学院校的育人机制和内容具有深远意义。

4.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1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来看清世界、渗透生活、认知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表现为对本民族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更是新时代拥护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思想的体现。

红色卫生文化是医学院校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对红色卫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医疗党史,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军队这一路走来的颠沛流离,增强医学生对红色卫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精神上对于医疗卫生文化的精神内涵产生共鸣。树立医学生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自信心,激发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医学生的头脑,使医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历史的博大精深。

三、医学院校育人的突出问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育医疗卫生行业人才为宗旨,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将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生未来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医师职业道德的塑造的必要性,但目前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方面仍存有些许问题。

1.培养内容过于偏重医疗技能。“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当前医学院校的这一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取得了实效,但仍有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内容过度偏向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普遍采用的是学科式阶段教学,由于其学制长、教学实践性强、课时多等特点,使得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学习专业课上,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出现了断层,也没有真正落实“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同时由于医务行业自身门槛高、就业难,使得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变大,从而导致医学院校不得不加重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和难度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时间变少。这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导致他们创新能力不足,思维不够开阔,人文关怀精神不够饱满[12]。

2.培养方式缺少人文素质关怀。医学生的服务对象决定医学生比其他专业的人才更应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素质[13]。我国传统医学教育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表现为应试考试,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以理工科类居多,考试也主要以理工类课程为主,且人文教学分配的课时太少,从而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因此会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除此之外,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大部分以实验实训为主,而人文知识的学习又总体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这就使得人文知识融入医学教育内容的概率变小,难度增加,进而导致人文素养在医学院校里被忽视。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否合格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以及医患矛盾关系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体制大背景下,大多数医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其为“辅修课程”,加之受到社会逐渐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也渐渐发生偏离,具体表现在不能够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忽视人文关怀的渗透。这样不仅不利于医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于社会的持续稳定也会造成影响。

3.培养职业道德缺乏立体性。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完善社会医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直接反映出从医者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修养的文化水平。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以《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学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说教为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较少,医学生在接受相关医德知识时就会变得较为被动,加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因此,导致在医德培养方面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特别是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14],医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错误的道德观念往往会驱使他们更倾向于自身利益,从而做出违背医生职业道德的选择。

4.教师队伍缺乏交叉学科背景。任何一种专业,教师都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引导者。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在他们还未到医院实习工作之前,医学专业教师就成为医学生了解医院运行状况的重要传递者。医学生的教育主要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或者人文社科教师兼任,大部分的医学专业教师都是出自临床,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侧重于临床实践以及专业研究方面,对于除专业课以外的文化课程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很难为学生带来与医学和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于医患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医学伦理方面的知识过于匮乏。人文社科教师又大多数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他们人文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难以将实际的临床突发状况穿插于理论之中,缺乏对典型案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刻剖析。

医学院校在对教师的选拔程序中,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相对会忽略从教者的人文素养,在对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也会侧重提升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培养措施,结合以上种种原因,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稳定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红色卫生文化在医学院校的育人途径

1.红色卫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安排相对来说较少,因此将红色卫生文化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医学实训课上,可以将白求恩不远千里赴中国行医的高尚品质融入课堂讲解中,让学生明白治病救人不分国界的道理。也可以在文化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红色医生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将红色卫生文化作为医学教育的载体,促进医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更深的人文情怀。

2.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临床实践是医学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来认同红色卫生文化所传达的革命理念。例如参加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体会红色卫生文化中大爱无疆的精神,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公益性质地方开展宣传活动,领悟红色卫生文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医德修养。

3.红色卫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更侧重于专业教育,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人文素质关怀。因此,在医学院校校园活动的建设中,要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深一步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理念,体现出红色卫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融入红色卫生文化的精神概念,发挥红色卫生文化的校园传播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建立在中国人民拥有健康的身体之上的,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首先要保证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保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保证未来的医学人才能拥有完善的教育环境和优质的教学内容。将红色卫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到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医学院校的课程内容,对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卫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智取红领巾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卫生歌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