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芳从脾论治小儿慢性肠炎之经验

2022-11-26 12:25陈柏陆封玉琳
江苏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木香运化肠炎

陈柏陆 封玉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指导:王霞芳

慢性肠炎是指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有关,亦可由过敏、变态反应等导致[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稀水便、黏液脓血便等,常被误诊为感染性腹泻,予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反复难愈。通过调整患儿饮食结构,或采取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运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等方法,均能短暂取效,然往往因不能确定病因,致使病情反复。小儿慢性肠炎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飧泄”“濡泄”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各型肠炎方面优势明显其中芍药汤、四神丸等作为常用方剂[2-3],临床获效显著。

王霞芳为上海市名中医,认为小儿慢性肠炎的辨治应结合脾之生理病理特点,重视湿邪相兼为患提倡从脾论治,灵活运用“运脾、醒脾、健脾”之法遣方用药。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见其治疗小儿慢性肠炎屡获佳效,现将王师从脾论治本病之经验总结如下,以馈同道。

1 脾运失司,湿邪相兼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万密《育婴家秘》云:“肠胃脆薄兮,乳哺伤而成积。”王师认为小儿慢性肠炎的病机本质为脾胃虚弱,易受外感、食伤等因素影响,导致脾运失司,水湿内生。同时,脾虚与水湿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水湿可困脾,脾虚可生水湿,产生恶性循环,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2 从脾论治,标本兼顾

王师擅长从脾论治小儿慢性肠炎,常用运脾、醒脾、健脾三法以恢复脾之运化。王师认为,小儿慢性肠炎,久泄缠绵,水湿之邪未尽,不可因久泄必虚,忙于补涩。对于水湿重于正虚者,王师采用化气行水、芳香化湿之法祛邪治标,以达运脾之效;对于脾阳不足,日久伤及肾脏,正虚甚于水湿,正虚为本者,王师选用振奋脾阳、温肾制水之品,以达醒脾之效;对于泄泻已愈,然湿邪留恋、脾气尚未完全恢复者,王师选用健脾化湿之法,以杜其反复。临证应用运脾、醒脾、健脾三法时,王师根据患儿证候变化进行有机结合及灵活转换。

2.1 运脾 王师遵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之“治病当使邪有出路”的学术观点,认为运脾之法可用于小儿慢性肠炎之湿重困脾证。若脾为湿困,则气化阻遏,清浊不分,此时应以运脾为务祛除水湿之邪。

2.1.1 化气行水 《素问·玉机真藏论》谓:“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水饮内停,壅滞中焦,而脾居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运化失健转输津液功能失司,上源肺输布之水饮不能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不能上升,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故而出现小便不利、泄泻等症。王师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以温阳化气行水,使困脾之水湿邪气从小便而出。方以甘淡之茯苓为君,既能利水渗湿,消内停之水饮,又能健脾益气,杜其再生;苓桂相伍,温化水饮,激发膀胱气化功能;苓术相须,燥湿运脾以治其本。全方合用可使水饮得去,恢复脾主运化之功。王师常常加用甘淡之猪苓,利水而不伤正;车前子渗湿,分清浊而止泻。

2.1.2 芳香化湿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邪困脾,气机阻滞,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终致泄泻。湿邪为患,病程缠绵,黏滞难愈,日久郁而化热,熏灼肠道,亦出现大便夹血。《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王师多选用葛根、荷叶、木香、藿香、苍术、厚朴之品以化湿浊醒脾胃,湿去则中焦得运,泄泻可止。葛根、荷叶升发清阳,王师常将两者作为药对以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之功,葛根生津合荷叶凉血止血,还可用于治疗脾虚兼有便血,或伤及津液者;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既可化中焦之湿气,又有行气止痛之功,对于兼有腹痛之泄泻尤其适用;藿香、苍术、厚朴三者相须为用,辛行苦降,使中焦湿气行中有降、降中有散,以恢复中焦脾运之功。

2.2 醒脾 醒脾用于脾虚较湿邪为重,或脾阳不振,或脾损及肾阳者。王师认为久泄常常虚实夹杂,临证应明辨虚实,若湿邪之标已除,应及时振奋脾阳、补肾制水以醒脾固本。

2.2.1 振奋脾阳 小儿久泄不愈,脾阳不振,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成泄泻、黏液血便,王师方选理中汤化裁以温中散寒。方中炮姜易干姜为君,炮姜与干姜同出一物,两者均为辛热之品,可温脾暖胃、助阳祛寒,而炮姜入血分,尤善温经止血。针对小儿脾胃虚弱,王师采用“轻补”之法,将原方中的人参改为甘平之党参为臣,党参较人参而言,具有“补脾而不燥”的特点,可健脾益气又不致滋腻碍胃。君臣相伍,以达温中健脾、振奋脾阳之目的。

2.2.2 温补脾肾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有赖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有赖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和培育。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失运化日久,可致肾阳虚衰,肾不能主水,津液代谢失司,则泄泻日久不愈;肾不能藏精,则影响生长发育。对于余邪未尽、本虚偏重者,王师选用四神丸化裁,取其温补脾肾之意。方中补骨脂辛苦而温,尤善补命门之火;吴茱萸辛热,暖肾温脾散寒,与补骨脂相须以温脾肾、散寒邪;益智仁止泻,收涩之力较肉豆蔻、五味子弱,而作用偏于脾,既可收涩止泻又可温肾暖脾。王师认为,益智仁亦有温脾开胃之功,对于生长发育缓慢的久泄患儿,疗效显著。

2.3 健脾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生化气血、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于全身之功能。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原则宜顺脾胃之所喜而去其恶,宜以健运为本。王师强调,调补脾胃之虚时,予缓而轻补之法,补中寓清、补中寓通;调脾胃之实时,消中兼补、通中有补;湿证宜燥,但燥中寓濡、利中有滋,使胃津不伤;阴伤宜滋,需滋中潜化,养阴不可碍脾,使脾胃燥柔相济。王师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等健脾之经方。总而言之,健脾法可用于泄泻已愈、湿邪留恋、脾气运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者,巩固其本,杜其复发。

3 验案举隅

案1.刘某某,女,5.5个月。2021年8月6日初诊。

主诉:泄泻5月余,大便带血丝2月余。患儿平素母乳喂养,大便日行7~8次,2个月前开始喂养氨基酸水解奶粉,大便日行2~4次,质稀,色墨绿,味臭,夹有少量血丝。1个月前就诊于外院,查大便常规:隐血(+-),钙卫蛋白:1800 μg/g(正常值范围:0~50 μg/g);腹部彩超:部分肠管积气扩张。诊断为肠炎、肛裂,予纽康特(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头孢地尼抗感染,疗效不显。外院建议肠镜检查,家长拒绝,遂来我院就诊。刻诊:泄泻,大便日行2~4次,夹有血丝,色鲜红,奶量每日800 mL,小便调,夜寐欠安,面色萎黄,山根青筋横而粗,形瘦,舌淡、苔白,指纹细色紫。查体:体重7 kg,身高66.5 cm,腹软稍膨,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湿邪困脾证)。治以芳香化湿、助运扶土。方选七味白术散化裁。处方:

葛根10 g,木香8 g,广藿香9 g,党参9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茯神12 g,焦山栀12 g,炒六神曲12 g,藕节炭12 g,荷叶15 g。7 剂。水煎,1 剂分2日服,每日服3 次。另嘱减少奶量摄入,改米油代替。并予淮山药粉每次30 g,每日2 次,煮熟口服。

2021年8月20日二诊:患儿大便日行2~3次,质转糊状色黄绿,偶夹血丝,矢气多,味臭,便前哭。查大便常规:白细胞(WBC)6~8个/HP,红细胞(RBC)0~1个/HP,吞噬细胞0~1个/HP,钙卫蛋白410.25 μg/g,隐血(+)。仍服纽康特120 mL/次、5次/d。面色萎黄,山根青筋横而粗,舌淡、苔薄润,指纹细淡紫,腹软稍膨,辨证属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治以益气升清、厚肠止泻,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0 g,炒白术18 g,炮姜9 g,茯苓18 g,木香12 g,炒六神曲12 g,荷叶12 g,马齿苋12 g,焦栀子12 g,淮山药18 g。7剂。用法同前。

2021年9月3日三诊:患儿大便转稠,日行1~2次,无血丝,色深褐,便前无不适,胃纳增,体重略增,查大便常规:隐血(+-),钙卫蛋白36.95 μg/g。舌红、苔薄,指纹淡紫,腹软稍膨,山根青筋转淡,可知其症情改善,脾胃尚虚,治以健脾助运,改用四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10 g,生白术20 g,茯苓20 g,炙甘草6 g,白扁豆10 g,葛根10 g,荷叶10 g,湘莲20 g,佛手10 g。7剂。用法同前。

后电话随访,患儿大便正常,复查粪便隐血(-),余症皆有好转。

按:本案患儿出生后即出现泄泻、面色萎黄、山根青筋横而粗,归因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脾胃发育不全,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失调,引发泄泻;脾虚不能摄血,故大便夹有血丝,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患儿泄泻已逾5个月,脾虚日久生湿,故而出现舌淡、苔白、指纹细色紫、形瘦。患儿以脾胃虚弱为本,亦有湿邪留恋,王师方选七味白术散化裁以芳香化湿、助运扶土。方中党参补气健脾为君药;广藿香芳香辛散化湿,炒白术既可燥湿又可健运脾胃使补而不腻,茯苓淡渗利湿健脾,三者合为臣药;木香理气,可斡旋气机,达升降脾胃之功,为佐药;泄泻日久,必有津伤,予质轻之荷叶配葛根升清、生津、止泻;茯神既可健脾又可安神;炒六神曲健脾止泻;焦山栀止下焦之便血;藕节炭甘平,凉血止血而不伤脾胃。二诊时,患儿湿邪渐去,脾胃运化功能渐复,则见舌苔薄润、胃口已开。因泄泻日久,导致脾阳不振,此时以脾胃虚寒为主,故改予理中汤加味以益气升清、厚肠止泻,加马齿苋止泻止血、淮山药健脾和胃。三诊时,患儿泄泻、便血均已好转,小儿脾胃脆弱不可呆补,改用四君子汤加佛手、白扁豆、湘莲等芳香甘平之品,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腑气得通,诸症得调。其中湘莲实为性味甘平之莲子,为王师治疗泄泻的特色用药,用以健脾止泻。

王师在辨治小儿泄泻兼有便血时,首先辨明远血与近血。先便后血者为远血,多责其脾胃虚弱失于统摄;先血后便者为近血,多责其湿热下注大肠。此外,王师对于婴幼儿乳泄的饮食护理有独到的经验,不论泄泻起于何因,先减少奶量,代之以米油,并运用淮山药粉煮成糊状喂养以养胃补脾[4]。

案2.陆某某,男,4岁。2016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泄泻2年。患儿2年前开始腹泻反复发作,日行3~4次,体重不增,大便质稀色黄,呈泡沫状,小便欠利,伴有腹泻肠鸣,偶有腹痛,大便每周有2~3 d成形,外院查胃肠镜示:结肠炎、胃炎、小肠绒毛萎黄水肿。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未果,目前进食氨基酸水解奶粉(品牌不详)1200 mL/d及少量粥、苹果。刻诊:泻下泡沫清水,面色萎黄,唇四白青灰,舌质深红、中裂,苔白稀少、边剥,脉沉而细。西医诊断:结肠炎,慢性泄泻;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治拟温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合四君子汤化裁。处方:

茯苓10 g,猪苓10 g,桂枝3 g,焦白术10 g,生甘草3 g,党参5 g,煨葛根10 g,荷叶10 g,炒白芍10 g,煨木香10 g,车前子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16年11月2日二诊:患儿服药4 d后大便减为日行1次,色正常,量较前少,有矢气,偶有粪渣,无腹痛,偶有肠鸣,小便欠利较前好转,面色萎黄,唇四白泛青,舌尖红、苔薄不剥,两脉沉细。治以温中补气、健脾升清,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0 g,焦白术10 g,炮姜6 g,炙甘草3 g,煨葛根10 g,荷叶10 g,炒白芍10 g,煨木香10 g,桂枝3 g,猪苓6 g,车前子10 g。14剂。用法同前。

2016年11月16日三诊:患儿大便日行1次,偶有散烂,小便通利,面转红润,精神渐振,舌红、苔白润,两脉沉细弱。予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处方:党参10 g,焦白术10 g,炮姜10 g,补骨脂10 g,吴茱萸10 g,益智仁10 g,桂枝3 g,茯苓10 g,煨葛根10 g,煨木香10 g。8剂。用法同前。

后电话随访,患儿泄泻基本好转,病情未反复。

按:本案患儿泻下泡沫清水、肠鸣、小便不利、舌质深红中裂、苔白稀少边剥、脉沉而细,皆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之象。久泄则脾肾阳气亏耗,水液输布障碍,致泄泻反复发作。腹泻日久迁延难愈,伤阴耗气,致气阴两伤,故见舌质深红、苔稀少边剥、脉沉而细。王师选用苓桂术甘汤合四君子汤化裁以温阳化气行水,兼顾护脾胃,以恢复脾之升清运化功能。方中茯苓与桂枝相须为用温阳化气行水;焦白术、生甘草健脾燥湿以杜水饮之本;猪苓甘淡渗湿利水以运脾;党参益气健脾兼护脾胃;炒白芍与生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以缓解腹痛;煨木香善行肠中气滞以止泻;煨葛根、荷叶升清生津降浊止泻;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二诊时,患儿粪质较前明显好转,肠鸣仍有,考虑水饮余邪尚未除尽,予理中汤温中散寒以醒脾。三诊时,因患儿脾虚久泻,由脾及肾,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脾肾阳虚,肠鸣泄泻反复,故后期选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以温阳化气、健脾补肾,益智仁、补骨脂温补元阳,脾肾同调,取阳复泻止之效。

王师认为,小儿久泻兼有肠鸣音、小便不利多责于脾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本案患儿初诊时以水饮为患,故运脾以温化水饮;二诊时虽余邪未尽,但以脾虚为主,故醒脾与运脾相结合;三诊时余邪已尽,予醒脾兼扶正固本。王师时刻把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循序渐进,随证更方。

猜你喜欢
木香运化肠炎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分析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小区里的木香树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得了肠炎怎么办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雨季的木香花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