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慧门诊建设与探索

2022-11-27 00:46戴赢DAIYing王扶桑WANGFusang杨迪YANGDi
医院管理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门诊医疗智慧

□ 戴赢 DAI Ying 王扶桑 WANG Fu-sang 杨迪 YANG Di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和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2021年以来,浙江省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提出了数字化改革方向。互联网诊疗通过近几年的迅速孵化也确实为大部分轻问诊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对于初诊或者病情复杂需要现场查体或住院的患者,线下就诊还是必经之路。因此,只是将轻问诊搬到线上去,这远未达到智慧门诊的发展要求,看病老大难的问题仍未真正解决。同时,患者对门诊诊疗的满意度还未达到预期,如名医资源与患者需求不相匹配;患者预约就诊时间不均衡,排队等待时间长;智慧服务内容多且分散,患者用户体验及服务可及性差,线上线下服务未实现同质化,未能实现病友线上服务的全周期服务;门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不完善,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等都是智慧门诊需要优化和解决的难题[1]。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医院迫切需要建设智慧门诊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诊疗这一推手,将互联网业务作为线下门诊的有效延伸,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持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安全质量,缩短患者在医院的逗留时间,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

智慧门诊的建设与应用

医院在2020年成立智慧门诊建设项目组,以精益管理为指引,以患者为中心,从管理、服务、医疗三个方面,分步实施改进。采用1+3、A3、精益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进行持续改进,定期召开推进会议,项目团队持续下临床,对临床进行培训,并为临床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医院已初步完成智慧门诊服务体系的构建,落实患者“最多跑一次”,助力新冠肺炎防治,驱动智慧医院建设。

1.智慧管理。为进一步提升门诊的综合管理能力,设计覆盖从预约、挂号、候诊、检查等各环节的门诊监测平台,门诊部通过门诊监控大屏实时监测科室候诊人次、医生上班情况、检查完成率,并根据数据预警进行提前干预,将患者就医等待时间大幅缩短至30分钟以内,保障了门诊患者就医有序,减少了患者在医院扎堆聚集[2]。同时,对公立医院考核的一些核心指标进行分析,如均次费用、药占比、抗菌药物占比等,实时弹框通知医生,实现过程管理。另外,为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中大门管理,全院对各出入口安装智能道闸,通过扫码+刷脸的方式自动识别健康码,完成监测体温,进一步加强智能防控。

2.智慧服务。整合病友服务,构建医疗服务卡,探索医疗积分制管理。通过医疗服务卡对集团内各院区的智慧服务项目进行整合优化,提高病友服务的可及性。从预约、挂号、就诊、缴费、核酸检测、入院、住院缴款等线上线下服务同质化,实现线上全流程的智慧服务闭环[3]。同时,在门诊大厅创设互联网体验区,逐步提高病友对智慧服务的感知,将智能机器人、院内导航、网络视频门诊、线上复诊等各项医院线上智能服务搬到了指尖上,提升对互联网诊疗的认知。另外,医院已实现全流程的医保在线脱卡支付,线上服务无中断,突破门诊狭隘的院中信息化格局,实现就医“最多跑一次”[4]。

区域影像共享,建立智慧预约平台。整合区域内检查设备资源,建立智慧预约平台,开放多渠道预约方式,如诊间、自动预约、微信预约等。预约及出报告后,进行相应的微信提醒,目前我院诊间及自动预约率达40%以上。自2018年基于患者的需求推行云胶片以来,云胶片的使用比例逐步上升,目前已达到97%左右,为患者节省胶片费4000多万。同时,为提供精准医疗,医院上线AI影像辅助系统,特别是疫情期间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导航与就医流程融合,实现全周期导引服务。通过导航信息推送,进一步对线上咨询线下就诊的服务进行延伸。互联网患者在缴费后即被推送导航信息,到院后即可体验到智慧服务。通过全院的院内导航系统与室外导航进行无缝对接,取号后直接导航到就诊科室,项目付费后,直接导航到药房及检查科室,智慧服务融合到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

借助5G互联网创新“医康养”诊疗新模式。通过5G急救体系建设及5G移动医疗车的拓展推进,实现患者院前及院外的延伸服务。目前医院主动与多家养老院构建医康养结合联盟,通过5G远程诊疗将互联网医院“搬进”养老院,实现在线问诊、开药、开检查检验、检查预约、预约住院、门诊病历查询、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线下再根据需求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查房等定期巡诊工作,尽量避免老人往返医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助力养老院和护理院,实现智慧养老创新服务模式的人性化、便捷化、规范化,满足老人就医“刚需”,将康复的理念和举措融入养老,着力解决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就医难的问题。

3.智慧医疗。构建临床决策知识库,实现诊疗质量的智能化管控,提高患者就医安全。截止目前,医院共计完善5万余条药品知识库规则,根据不同的级别和类型进行人性化提醒,如对于不推荐、一般禁用、绝对禁止这三类规则进行弹框修正,而对于适度关注、慎用则以类似警灯闪烁的方式进行提醒。同时实行分级审方(共分5级),3级以上由药剂师人工干预,对审方不通过的,直接提醒到医生,医生修改医嘱合格后,药房方可发药,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规则外,医院还按照电子病历应用评级要求完善各类诊疗闭环,做到事前预防、精准干预。

发展探索与展望

1.院前急救拓展。基于大数据的区域化院前急救和双向转诊。院前急救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通过建立区域化急救平台,打通120与目标医院的数字化对接,实现精准出车、上车即入院、车内多方会诊等院前智慧急救,在院前及时做好相应的救助和信息采集,提前做好来院抢救准备,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上级公立医院和下级卫生院之间的统一心电诊断中心,对下级卫生院发现的心梗、心脏骤停等突发情况及时掌控,第一时间进行远程诊断和双向转诊。

2.院中万物互联。基于物联网的院内万物互联和应急预警。通过在院内规划布置物联网,通过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等互联网设备实现院内人、财、物的追溯管理,如护工的派单追踪、设备的共享租赁、医护的人员定位和应急启动等,实现全院一张网,让数字化提升医疗的精准管理。

3.院后康养结合。基于互联网医院的区域诊疗延伸。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的意义和用途无可厚非,下一步如何做好与基层社区、养老机构的对接,真正将这项高大上的诊疗模式落地是智慧门诊需要探索的方向。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医、康、养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将更为紧密,通过可穿戴设备将生命体征传输到云端,精准提供远程诊疗、居家护理、分级诊疗等医疗服务,使医疗资源能够进一步下沉,解决老年人的看病刚需。

总结

智慧门诊体系建设既是国家政策的指引,更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建设发展要求。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我院已初步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诊疗模式变革,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大众对互联网诊疗的认知,也对智慧门诊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医疗和数字化持续融合,不断完善无边界的数字医疗,持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猜你喜欢
门诊医疗智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门诊支付之变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