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特征与管理探讨

2022-11-27 00:46余波YUBo雷贞莉LEIZhenli连至炜LIANZhiwei
医院管理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省属心理咨询医护人员

□ 余波 YU Bo 雷贞莉 LEI Zhen-li 连至炜 LIAN Zhi-wei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应急突发情况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4.5亿人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四分之一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正在遭受着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健康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1]。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相较平时有何特征,如何在把握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做好医护人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管理,是本研究要了解探析的内容。

研究对象及方法

借助结构式访谈大纲,对省属医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家样本医院的30名管理者、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因疫情防控要求,部分访谈借助电话、邮箱等线上方式)。选取的医院包括省属综合医院A、省属专科医院B和C、医大系附属医院D、中医系附属医院E。访谈对象主要包括来自护理部、工会等目前承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职责的行政科室负责人,对本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比较了解的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一线岗位的人员(如核酸检测点、预检分诊等)、参加援鄂、援港、援口岸等疫情抗击重点任务的医生和护士。由于涉及到医院工作和受访者隐私,按照样本医院和受访者的要求,需要表述对象时均用英文字母代码表示,皆不进一步披露具体信息。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参与式观察法和结构式访谈法,具体如下:

1.参与式观察法。利用研究者本身在省属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的先天优势,通过实际参与省属医院日常相关的工作、管理过程,对医护人员在疫情常态防控期间心理健康的新特点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将其转化成研究撰写素材。

2.结构式访谈法。制定结构式访谈大纲,通过对选取的管理者、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对疫情常态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新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为改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方法提供可行性建议。

结果

疫情常态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存在以下5方面特点:

1.管理对象精准化。疫情常态防控期间,省属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管理对象呈现精准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非疫情状态下,省属医院开展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活动的对象比较宽泛,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的全体职工,主要形式是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是聘请心理专家举办心理讲座,参加对象越多越好,但对参加对象的科室、职业等没有设定特定范围,基本采取自愿原则或是指定原则,失之于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属医院的心理健康管理活动开展愈加精准,主要对象是参加了援鄂、援港或是援口岸等重点抗疫任务的医护人员,或是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预检分诊等重点岗位的高风险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对象呈现重点化、精准化的特征。

2.影响因素集中化。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着一般人群心理因素的共性,又有其职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收入、职称、婚姻、生活状态等个人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疫情期间人际关系支持少等职业因素。但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职业方面的影响因素被无限放大,医护人员长期直面疫情,与疫情关联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包括疫情下工作强度持续增大,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获得社会网络支持少等因素成为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呈现集中化的特点。这对管理策略提出了更加精准化的要求。

3.管理方式线上化。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作为医疗场所的医院更是如此。疫情常态防控期间,医院出台并执行了诸多防控措施,如查验健康码、进入院区佩戴口罩、体温监测、窗口一米安全线、控制陪护人员数量,限定开会人员数量等。传统的心理健康管理方式,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因线下大规模的人员聚集不被允许或是要求极高的疫情应对防控能力,已经不合时宜,管理者不愿意冒着疫情风险开展可有可无的管理活动。数据显示5家医院在2020年均开展过一次以上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讲座等心理健康管理活动,但除了针对性极强的,如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小规模心理健康讲座,大部分讲座已转为线上开展,如利用社交软件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利用问卷软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利用APP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管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因为疫情推动已在路上而且不断加速。

4.管理部门和人员兼职化。5家被调查的省属医院中有3家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由工会与护理部共同承担,2家医院的受访者表示仅护理部日常有开展相关的管理活动。有4家医院开设了针对心理健康患者心理咨询门诊或心理疏导室,1家医院计划开设。其中综合医院A的心理咨询门诊属于干部门诊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门诊,配备1位精神科医师坐诊,主要针对病患就诊,本院员工包括医护人员也可就诊咨询。护理部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心理讲座,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护士讲授,对住院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也对护理人员进行简单咨询和指导,心理护理专科小组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者约有20人,是兼职的,自费学习并考证。心内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也会接诊心理疾病的患者。但医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没有心理相关资格证。健康管理部门的医生接受过部分培训,是否有证书,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但开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专科医院B、C情况类似,均在门诊部开设了针对专科人群的心理咨询门诊,兼具供职工咨询的功能。其中医院B开设的门诊名称为心理疏导室,由护理部安排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3位年轻护士长轮班,主要负责病患与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在附属医院D,相关活动由护理部开展,主要工作由本院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护理人员承担,配合聘请的院外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调查发现,目前没有省属医院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是安排专业人员承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日常工作,更多的是由与医护人员福利待遇改善相关的管理部门或是具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的医护人员兼职,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呈现兼职化的特点。

5.健康需求和管理活动差异化。针对医护人员可能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40%的受访者支持筛查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发现高危人群,及时给予干预治疗;30%的受访者认为应由第三方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建议形式为1对1的单独咨询或电话咨询;25%的受访者表示需改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待遇福利,如增加心理健康服务到个人体检项目中;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法。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差异化的特点。此外,因为医院性质以及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资源不同,各家医院在疫情常态防控期间开展的心理健康管理活动也是各具特色,呈现差异化。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医院B和医院D在疫情期间开展了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情况和主要困扰,但也表示调查后未采取进一步的跟进措施;医院B工会联合多科室印发《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医务人员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推进医生休息室的建设,去年跟今年共建成7家医生休息室,添置按摩椅、跑步机、橱柜、咖啡机、沙发床等设备,改进医护人员工作休息环境;医院D的新冠肺炎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汇编了《新冠肺炎防控期企业复工复产健康100问》,在第四部分《心理与营养支持篇》解答了心理健康和营养补充方面的问题;医院E结合自身特色,借助针灸、艾草、芳香等中医手段,为抗疫医护人员提供舒缓身心的服务。

可行性建议

1.理顺医护群体心理健康管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层面,要逐步实现“法治护航”。通过制定一个“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的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法规,把包括《关于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体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措施协同性示范的临时性文件,上升到法规标准,成为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的长效机制[2]。管理部门设置方面,50%的受访者表示可依托社工部开展,3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聘请第三方独立部门,10%的受访者表示医院的常设机构可设立在门诊部,5%的受访者表示维持现有部门开展心理健康管理相关工作;针对人员配置,80%的受访者支持每千名医务人员配备2~3名具有心理健康咨询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15%的受访者表示每千名医务人员应配备0.5~1名具有心理健康咨询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5%的受访者表示每千名医务人员应配备4名及以上具有心理健康咨询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受访者均表示希望政府更加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指南,以及配套经费支持第三方机构及医院管理者开展此方面工作。只有理顺顶层的管理工作框架,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才能步入正轨、快速发展。

2.强化“新家长主义”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服务能力考核,医院层面的院长绩效、医院评价等考核体系中运用“新家长主义”式的条款设计,提高分值、强化权重,来引导、支持和规范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改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此类问题的政策设计是典型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进行“家长主义”的案例体现,即在社会、家庭、工作等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个人行为的不完美、不理性特征(如加班、熬夜、酗酒等不良行为),而导致自身福利受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决策者思考是否需要干预人们的自愿行为使之更好地实现自身福利。基于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在政策设计层面,强化“新家长主义式”政策工具的使用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李德国、陈振明[3]梳理的“增加选择成本(或收益)、警示或规劝、改变物理环境、社会规范”等九种基于“新家长主义”的政策工具是政策设计部门可以参考借鉴的公共管理工具,行业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可多加运用和思考。

3.推进传统管理方式数字化转型。调查中发现,省属医院开展的心理健康管理更多是传统线下方式,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但如今这些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新时代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要求。不仅心理教育的平台、载体,还有在心理普查、心理干预等阶段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随大环境调整,应积极考虑推进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转型。如在心理健康数据采集方面,可利用互联网与局域网,加入云端架构,实现心理测试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网络化、千人以上同时在线测试,也可以应用手机和平板等各种移动设备进行心理普查,确保心理评价形式更加便捷多元[4]。心理咨询方面,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心理门诊,可为医护人员提供一对一远程心理咨询服务,满足医护人员不愿意到咨询室咨询的需求,充分解决医护人员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包含心理预警的模块,能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可以让医护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或治疗[5]。

小结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医务人员长期处在高压状态,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医务群体的心理健康管理目前已呈现“管理对象精准化、影响因素集中化、管理方式线上化、管理部门和人员兼职化、健康需求和管理活动差异化”等新特点,需要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采取理顺医护群体心理健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公共管理“新家长主义”政策工具的运用、推进传统管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提升医务群体心理健康管理水平,守护医务群体心理健康,为抗击疫情,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省属心理咨询医护人员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趋势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