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量提升为切入点的地方高校团队建设探索

2022-11-27 10:54燕山大学
内江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教师成员

◇燕山大学 杨 群 韩 雪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支持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协同合作。学科交叉是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机遇和加速器。在此背景下,众多高校把科研团队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借助高校组织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量提升工作的契机,摸底团队建设现状,发掘团队建设需求,探索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可行路径,为高校实现发展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交叉科学部,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统筹和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体现了对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视程度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地方高校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业和区域特色,学科交叉是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机遇和加速器。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大环境下,协同作战的团队研究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1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科研团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然产物,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要求更多人员参与,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团队作战,尤其在解决国家大科学问题和面对大工程,更是需要多领域科研人员的共同智慧。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2004年教育部开启“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才项目,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重点强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群体”。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聚焦科学前沿,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择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协同合作”。黑龙江、河北、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科技主管部门专门设立了创新研究团队或群体项目,旨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安心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家及地方科研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科研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优势学科上,吸引和凝聚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高校重大科研产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2)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助于平衡教学与科研,提高科研产出力。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1]。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高校既要重视教学,为国育英才,也要重视科研,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服务国家科研事业发展。教师擅长领域有所差别,通常可按照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进行分工。让擅长教学的教师搞科研往往难出成果,让擅长科研的教师搞教学可能造成科研精力不足。如果青年教师可以尽早加入科研团队,就能以团队形式,均衡教学与科研任务,让团队内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教学与科研良好的平衡,也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抓好入校前几年的黄金期,统筹协调好作为教师的各项工作,遵循科学研究的持续性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科研产出力。

(3)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助于促进团队及成员共同成长。青年教师博士毕业后三年是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团队磨合的坚守期和关键期,也是青年教师成长最快的阶段。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参与团队承担的重大项目申请、研究、检查评估和验收的全流程工作,对提升自身学术视野和管理协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锻炼过程中,青年教师逐渐凝练科研方向,为以后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等工作奠定良好开端。对科研团队的原有成员,尤其是团队负责人而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项目的筹备与开展,需要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结构稳定、分布合理的科研团队的协同配合。因此,有计划地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积极培养团队骨干,塑造良好的团队成员结构,对于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及科研团队整体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负责人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团队成员内部积极竞争、良性带动,都会促进青年教师快速融入与成长;团队内部信息的流通及文化氛围的塑造都将促进团队成员思维水平的提升、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团队和成员的共同成长创造舞台。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肩负着支撑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是一所高校基础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一所高校的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教师而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是对教师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肯定,也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纷纷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开展项目培育、学术指导、基金写作经验交流、基金工作奖励等系列工作,旨在提高国家基金申报质量,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工作成效。

3 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实现路径探索

高校国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学校基础研究涉及面最广、群体最大的工作。往往牵动学校层面协调科研、人事、研究生管理、招生就业、财务等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综合各方面资源和因素,统筹制定有利于学校发展提升、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为教师申报基金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3]。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可以借助高校每年的国家科学基金组织推进工作政策,摸底团队建设现状,发掘团队建设需求,推动团队组建与发展。

3.1 大数据分析,摸底学校科研存量及科研团队现状

(1)摸底高校现有团队现状,从团队成员人数、年龄结构、职称状况、学科分布、科研成果产出、教学任务量、指导研究生数量等具体数据,分析各学院及学科团队存在的优势和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团队的活跃度、团队成员的稳定性、人才梯队是否合理、是否是因科研项目需要临时拼凑等问题。

(2)摸底近五年内高校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及成果信息。结合年龄、职称、学科等维度分析高校现有科研存量,重点关注科研人员科研延续性。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追踪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根据继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类型项目的数量,可以看出科研人员的成长情况。对近几年都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产出的人员,可进一步具体了解个人科研发展缓慢的原因,后续可考虑通过团队引领带动,或将更多精力放到教学方面。

(3)座谈交流及问卷调查,摸底科研团队建设需求。通过基层学院领导及教师座谈交流及开展新入职教师问卷调查调查等方式,摸底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难处、问题及建议,以及教职工加入团队的需求和意愿。积极开展校外交流学习,吸取科研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团队建设不足之处。对认可加入科研团队的教师,支持和鼓励其尽快加入科研团队。

3.2 组建科研团队,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

常见的高校科研团队类型主要有学术带头人团队、项目管理型团队和学科方向型团队[4]。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加入现有团队或者自己组建团队的方式成为科研团队的成员[5],旨在通过发挥科研团队的力量促进团队成员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及重大、重点等项目的立项。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团队的组建,需要双向选择、权责利明确;团队成员有数量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团队组建需经过学校及学院建账备案,一经备案,一个考核期内有效。科研团队绩效目标及考核材料、团队成员变更及调整均应有相应档案材料备案。

3.3 优化科研团队考评、指导和交流机制

(1)优化团队考评政策。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良好的激励政策是团队成员稳定合作的基础。科研团队的考评要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潜心开展基础研究,不追逐短平快产出”的原则。学校或学院为科研团队设立一个整体考核标准及激励政策,团队不再向成员提出项目、到款、论文、专利等具体工作指标,努力营造出适宜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大胆探索,挑战未知的宽松氛围。团队成员在整体绩效目标下开展工作,相互促进和激励,有助于克服惰性,有计划有条理地推进工作。

考核期满,学校或学院按照团队考核指标对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工作进行整体考核,不再对团队成员进行个人考核。科研团队根据成员工作成果对团队成员进行考核。对正从事基础研究尚未有科研产出的团队成员,考虑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或者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探索长周期评价。对考评结果合格及优秀的科研团队,学校或学院通过对团队整体科研业绩进行核算,以团队津贴形式向团队发放奖励。团队负责人根据成员的考核结果,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向下发放。对团队考核结果不合格团队,降低团队津贴发放比率或停发津贴,调查原因,接受整改[6]。除此之外,科研团队的激励政策要多元化,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福利保障、创造高层次交流、深造、培训机会等激励方式,提升团队战斗力。

(2)建立基金申报指导机制。建立团队内部基金申报指导机制。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科研方向的引领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7],建立负责人一对一指导机制;积极发挥团队骨干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带动作用,建立团队骨干连帮带工作机制[8]。在指导团队成员项目申请书写作等方面,团队负责人要起主要作用。

(3)建立科研工作定期交流机制。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内部及外部同行专家交流,在科研项目申请撰写、过程管理、科研进展、取得的成果等方面积极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形式多样、思想碰撞、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科研氛围。开拓团队成员眼界,促进科研融合创新,督促成员积极进取。

3.4 其他制度保障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重要工作。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保障。为了保护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学术生涯初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其有充足的精力潜心投入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核减相关教学任务。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负责人在团队成员工作分工中,要进一步平衡团队成员的教学与科研分工,保障青年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工作。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质量提升,除了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及积极发挥科研团队的促进作用外,还需要校院两级联动,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工作氛围,从学校层面积极组织和推进[9],开展申报指导讲座、学科交叉论坛、申报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教师成员
启 事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结合能动专业地方高校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青年教师“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