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11-27 12:08刘凌丰张越坤江方方孟曼琦罗桂华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评价

刘凌丰, 张越坤, 江方方, 孟曼琦, 罗桂华

在“大思政”教学背景下,各大高校为了加快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解决学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难的问题,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三全育人”的要求,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新路径便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2015年教育部增设的新专业,截至2021年9月,已有123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此专业建设历时不长,发展步伐较快,已逐渐形成以本科为主,专、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但其学科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该专业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智育”),还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怀瑾握瑜、朝乾夕惕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在教育培养阶段,必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德育”,把思政教育渗透于日常性的专业课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由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固有观念转变为主动感受和体味思政文化的新观念。高校应发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德育”功能,使得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谨记于心,笃之于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于区域居民健康需求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1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实窘境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对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晰,课程设置及实践技能要求上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要求,大多高校课程设置体系借鉴公共管理、市场营销、康复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等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宽泛模糊,没有合理课程群支撑,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建设学校特色不突出,区域优势不够明显,公众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1.2 高校在专业建设时存在的弊端 目前,大多数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占比高达75%,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而对时政热点、国家大事关注度不高,对于思政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重视度不足、参与度低。

大多数高校在构建本专业任课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自身素养等方面,在思政融入课堂这一方面的评价权重比较低,存在评价体系“一刀切”,评价标准“质与量失衡”的现象。

1.3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中存在的缺陷 科技发展是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高速发展的新型科技软件系统所削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够紧密,难以达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高校教师仅完成对学生传道授业的硬指标,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的软教育,培养手段有待创新,育人觉悟有待提高,师德师风有待加强。

2 将思政元素融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2.1 高校应做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科课程标准规划 “一门课程的学科课程标准规划是依据该课程的学科体系和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而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核心依据,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因此,“课程思政”若要合理地融入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需要从该学科课程标准规划入手,从“育人”先“育德”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结合当下社会养老、社会保健、医疗纠纷等热点问题以及健康模式和健康需求的转变,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定制化的选修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体来说,针对以上热点问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设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中医食疗学、体育保健学、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品格,去伪存真、继承创新能力,大爱大德、大情怀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了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响应国家号召,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交流方式,充分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学校提供的实践基地开展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慢性病监控与管理、健康热线等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以义制利、义中取利的义利观,珍惜生命、正视死亡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课程思政”学科课程标准规划的全过程。

2.2 高校要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区域化、特色化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全国共有123所院校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分布在东、中、西部各个地区,分布在医药类、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体育类、语言类等各类院校。“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突出矛盾、教育资源分配等)的差异,因此,学校在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发展特色专业”[2]。同时,高校应该挖掘专业特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培育多元化、多方位的“智”与“德”共同发展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将此目标落在细上,落在小上,落在实上。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比西部地区高出一个百分点,因此,学校在培育学生时更应侧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研究和教育,在解决区域社会突出矛盾的同时,增强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尊老敬老、孝老顺老、承担责任、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良好的个人美德。

2.3 建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思政的评价体系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及教学评价指标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自身素养等方面,对于思政融入课堂这一方面的评价较为缺乏。不仅如此,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领域广,跨度大,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因此,在评价体系大纲设计中,学校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侧重点,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举例说明,相较一般公共基础课程而言,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师大多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健康理念深入思考,加强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的医德医风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故而在教师思政的评价体系中,这种教育内容的落实便是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师思政评价体系的重点。

其次,在评价内容上,为使得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应采取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措施,注重思政研究成果质与量的辩证统一。高校要发挥统筹兼顾的作用,收集整理本专业教职工与学生、教师互评的问卷,对思政融入课堂这一工作的实施进行综合分析,并完成评价报告。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摒除以年龄、资历划分思政觉悟的经验主义,建立质与量并重的评价体系。

2.4 教师增强“育人”的历史使命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3]。这就要求该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尽力完成专业课的教授任务,还要启迪学生心智,践行“育人”的历史使命。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外,还应具备现代医学所要求的“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人的感受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以中医院校中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关注弱势群体,如老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的健康问题,树立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从而形成更强烈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帮助人们提高生存质量”思想觉悟的时代青年。“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元素”[4]。例如,卫生信息管理学老师在讲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远程医疗、医疗保险、卫生电子政务等内容时,应挖掘创新推动发展、科技进步等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最新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为祖国不断发展的科技事业感到骄傲自豪,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2.5 教师将时事热点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 “关于时事热点,主要是指时效性较强、在社会造成较大反响、具备较大争议或政治意义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时事新闻”[5]。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课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一等特点,导致该专业的课程趣味性降低,不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又因为思政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想要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说教的固有模式,更应该通过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摆事实、讲道理等新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针对时事热点融入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案例,在教学案例中引入时事热点,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穿插时事热点的讨论,以此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时事热点的嵌入与融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力,潜移默化地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观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促进其深入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适应健康模式的转变,从而成为“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时代新人。

2.6 教师把研究性学习方法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方法最早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他曾经说过:“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体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另一个关键性主体—学生。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医+文”的新文科专业,教师不仅要教授

管理类、医学类专业理论,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领悟新时代下互渗、互融、互通、互动、互惠的新文科精神,这不仅局限于打破该专业学科间的壁垒,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也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结语

在“大思政”教学背景下,通过“三全育人”的形式,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确保“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之中,文章从两个角度对“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健康服务管理专业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学校层面而言,应制定统领性的教学规划设计,建设区域化、特色化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后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确保从上层方针的制定到具体落实,最后再到系统监督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教师层面而言,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结合时事热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课程思政”融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去。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评价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