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有效培养

2022-11-27 02:37梁合军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初中建模数学

梁合军

摘要:建模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的一个要项,是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过程,同时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建模素养培养难度较大。教师必须综合把握好几个要点:第一,准确把握建模素养的概念内涵;第二,合理掌握初中阶段建模素养培养的目标层次;第三,掌握建模素养的生成和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建模素养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的一个要项,是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对于数学实践,建模素养是基础和条件要素。此外,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素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建模素养的培养,且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

但,相对于数学课程其他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来说,建模素养的培养难度偏大。这与学生的数学经验水平、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实践水平等相关,也与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建模素养的概念、目标及规律相关。

下面,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就有效培养学生建模素养进行探讨。

一、建模素养培养的问题

1. 概念理解含混

在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建模素养这个概念是最容易出现理解、把握问题的。首先,“建模”这个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就比较强,相对数感、量感、符号、运算等素养概念,建模概念是缺少实体感和直观性的;其次,建模素养的概念表述变化较多。在新课标出台前,建模素养有建模意识、建模思想、建模素养、建模能力等多种表述,也就是,教师们对建模素养的概念理解本身就存在着争议和差异。新课标出台,使建模素养的概念变得清晰明确,但新课标又将建模素养分为了建模意识、建模观念两个层次,分别对应小学和初中。这等于是要求教师重新理解、梳理概念。过去的“个性”理解、习惯认知与新的定义解释交杂,使一些教师对建模素养的概念理解变得更含混。而在概念理解本身就含混的情况下去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显然无法保证质量。

2. 目标层次不清

前面说到,建模素养的培养难度较大,受教师、学生等很多因素影响。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自身将建模素养的培养层次定位得太高——也就是超出了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违背了学生阶段性、渐进式发展的规律。这样,学生“消化”不了,达不到教师的预期,自然也就无法使之建模素养有效发展。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课程标准才将建模素养分为了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两个层次。而其实,模型观念虽然对应初中阶段,实际也没有达到建模素养的最终层次。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去学习、领会,就会发现初中阶段的建模素养培养层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课标中表述“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其实很明确,初中阶段并不是要使学生真正能够独立建立数学模型,而是能够初步了解怎样建模、能对实际问题或现象进行抽象等即可。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有畏难思想,或无法达成培养目标,是因为对目标层次把握不清,主要是定位偏高。

3. 培养策略失当

基于建模素养的概念、内涵、目标层次,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是有特定途径和规律的。一些教师显然没有找到有效引领学生生成模型意识、发展模型观念、形成建模能力的正确途径、规律,因而,所采用的方法、策略就存在着失当问题。比如,有的教师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给学生讲述数学模型由生活实际到模型、再由模型到实践的过程,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建模素养得到发展。其实,这样讲授的方法,仅能使学生对数学模型产生初步的感知,知道有数学模型的存在(即,生活中的一类数学现象有规律、规则),知道数学模型可以指导、服务数学实践。这只是最浅层的模型意识而已,连小学层次的建模素养水平也没有完全达到。

二、建模素养培养的策略

1. 通过体验建立意识

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建模素养分为模型意识、模型观念两个层次,分别对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按课标来看,初中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但是,模型意识是模型观念的基础,只有意识到数学模型的普遍存在及其意义,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模型观念。而有两个原因,使学生在由小学进入中学后其模型意识的水平多没有达到预期层次:第一,模型意识培养层次目标是新课标才明确提出的,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实际才刚刚开始清晰、明确地培养学生模型意识。这批学生还没有升入中学;第二,初中教师对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有畏难思想,小学教师也一样。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建模素养也是存在质量问题的。初中数学教师如果缺少这种对实际学情的准确判断,而直接进入模型观念的培养层次,无法保证学生模型观念的有效发展。因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生模型意识处于什么水平)注意对学生进行模型意识的专项培养和引导。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直接讲授不是有效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即,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方式亲身经历由实际到模型、由模型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到模型、并建立模型意识。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陈列生活、生产实际中相反量现象,然后告诉大家这些现象的数学共性,再去描述相反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实践运用场景。而是这样操作:第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生活观察和调查,“观察自己的生活,向父母讨教,了解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具有相反量的现象。比如冰箱的温度,冷冻室温度是零下,冷藏室温度是零上”;第二,回到课堂师生把观察、调查来的素材进行分享、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这些现象有没有共性?”让学生发现“都有正数、负数、零三个元素”这个规律;第三,在完成认知后,给学生一个或几个实践思考题。如“工程师要建一座楼,他在图纸上怎样标注地下室、地上楼层的尺寸?”等。通过这三个体验环节,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模型建立、实践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模型意识。

2. 通过探究形成观念

模型观念是模型意识基础上的建模素养进阶,是由模型意识到建模能力之间的过渡层次。按课标要求,应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建模(不一定要求学生能独立建模,“如何建模”与“独立建模”是两个不同层次)、学会用模型解决实践数学问题等。其中,懂得如何建模是难点,学会用模难度略小。因而,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时,教师应首先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感知、懂得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方向上——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建模的过程,即,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注意一點,因为初中学生还没有较好的独立建模能力,因而,在培养其了解建模过程、方法的时候,不要追求难度,而应以一些较容易提炼出模型的简单数学知识、现象为材料。重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从而懂得如何建模,而不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建模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个案例,相反意义的量结构比较简单,仅包括正数、负数、零值三个元素,而且规律、共性也容易被初中学生找到,是比较适合的内容。教师向学生陈列一些实际相反量现象、事物,如向相反方向行进的汽车、海拔、建筑、温度等,学生经过思考、探究是可以总结出这些现象的数学共性的。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这一节,虽然标题就是“建模”,但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点拨,而完全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较难完成最终建模——而没有经历高度自主的建模过程,对学生模型观念的培养作用不佳。

3. 合作交流高效建模

初中学生虽然比小学生的经验水平、思维能力要好一些,但因为其仍然没有真正参与生活、生产实践,因而其数学经验、数学思维能力的水平并不太高。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推理、判断、提炼的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体验,很多时候,很大比例的学生不能经历全程。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由学生探究体验改为教师直接讲授,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显然,第一个途径前面已经分析过,是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建模素养发展的。因而,要保证学生能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切实使学生的建模素养得到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

比如让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独立归纳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除数或除式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两个判断模型,由于一部分学生的归纳、提炼思维能力较弱,而无法完成任务。对于这个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就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各组学生进行等式计算尝试,然后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因为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同学间的思维碰撞,几乎所有小组都能最终推导出基本正确的模型(但细节表述多不准确,需要教师最后进行点拨、归纳)。这样,因为合作学习整合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可以保证学生都能经历完整探究过程,保证建模素养培养的有效。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培养初中学生建模素养发展,给学生安排实践任务是不可省略的环节。即,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解决数学问题,使之学会用模。培养学生用模意识和能力的难度不大,这里不再展开探讨。

总的来说,建模素养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的一个要项,对学生学习、实践数学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建模素养发展相对难度偏大,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建模素养的概念内涵、目标层次以及找到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方法。建议教师关注几个策略要点:第一,通过体验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第二,通过探究使学生形成模型观念;第三,组织合作交流以保证学生高效建模;第四,安排学生实践,以培养其运用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飞飞, 张维忠. 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的历程与论题及其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 2022, 31(2):6.

[2] 郑辉龙, 林祥华, 温海英. 初中数学关键能力水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系列一——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J]. 福建教育, 2020(19):4.

[3] 苏圣奎, 陈清华.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学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构建[J]. 人民教育, 2021(7):4.

[4] 王颖喆. 关于中学数学建模教与学的思考[J]. 数学通报, 2020, 59(11):4.

猜你喜欢
初中建模数学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