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分析检测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2022-11-28 03:51侯芳菲
云南化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模技能检测

曹 佳,陈 克,刘 悦,侯芳菲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6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摇篮,高职教育中处处渗透着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本文将劳动模范的工匠精神引领作用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相结合,以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克教授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为例,在劳模工匠精神引领下,探寻分析检测类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为目标,最终提升检测专业劳动者培养质量并服务于天津生物医药食品化工产业。

1 分析检测类教学团队建设相关政策和背景

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近40次提到“质量”一词,强调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牢牢把住质量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必须以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水平为前提;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也指出“经过 3 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 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教师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1]。

天津一直以制造业立市,医药化工、轻工食品制造对天津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而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重要保证。分析检测类专业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分析检测为核心技能的质量岗位劳动者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分析检测类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有效契合天津市生物医药化工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当前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水平提升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策略[2]。在已有相关研究中,王丹认为,教师需转变角色,从单一接受职业院校管理的教师,转变为校企双重管理下的研发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由单一院校驱动的社会服务人员,转变为兼具企业导向的社会服务人员:由单一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整合者、设计者和传授者[3]。隋秀梅等认为,可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专业随动产业发展,名师工匠互鉴互聘,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同步并举,企业生产与顶岗实习无缝衔接,应用技术成果转化[4]。赵光楠认为,可通过团队结合,形成由教师本体、学术研究体、技术技能体三部分组成的“三体”教师团队来破解产教融合瓶颈,提升教师科研整体水平[5]。

3 以劳模工作室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起点

3.1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逻辑关系

从数量上来看,三者犹如金字塔图形,底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众多,数以亿计,活跃于每个企业;中部的能工巧匠承上启下,技术精英、劳动模范都属于能工巧匠范畴;而塔尖是为数不多的大国工匠,是各个行业的翘楚。

从成长的轨迹来看,三者的关系一定是递进关系,从普通人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在岗位中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步成为本单位本行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甚至是国家之栋梁、大国之工匠。

从贡献度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能工巧匠,在每个企业运营主体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引领行业突破技术壁垒创造技术辉煌。

三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缺一不可。

3.2 劳模引领作用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

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在已有实际中具体的做法,分析教学团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2021年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劳动模范陈克创新工作室。利用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搭建的平台,以“技能传承、人才培养”为宗旨,“校企融合、技术交流”为载体,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打造校企共育、人才共建、专兼结合的分析检测教学团队。

4 以劳模工作室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方法

4.1 发挥劳模先进示范作用,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以参观、学访、调研、考察等形式,学习高水平职业院校先进劳模工作室经验,劳模工作室成员深入双高建设高职学校实地学访、调研,学习先进的工作室建设经验,学习劳模先进事迹。深入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校企共建技能大赛工作室建设经验,切实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好铺垫。

4.2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劳模创新工作室三全育人实践基地

发挥分析检测专业三门核心技能课程《含量测定技术》《理化检验技术》及《生物检定技术》在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积极带动作用。在课程改革中,专业核心课《含量测定技术》课程获得天津市教委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荣誉。教学团队将对课程中的技能点与思政点进行逐一梳理提炼,在每个模块中都融入了3~5个思政点,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同学们在倾听、讨论、思考中,慢慢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职业”的精神内核,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设融入思政理念的三全育人实践基地。

4.3 加强团队能力提升建设,坚持“校企协同、双带头人、专兼结合”

根据生物医药食品领域相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教学组织设立,建立相关药品(食品)检测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团队搭建,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企业高级技术大师进校园,加快培养在京津冀地区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一批青年高技能人才骨干。

4.4 举办分析检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世界技能大赛及全国技能大赛为导向,彰显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将“产、学、研、教、用”贯穿到平台建设中,提升平台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发挥世界技能大赛对专业群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化学实验技术赛项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工匠人才,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模拟仿真资源共享。

为强化学生化学分析检验技能,强化教师技术标准掌握水平,推动学院职业教育质量,专业内涵建设提升,2021年汉康生物杯分析检验技能大赛成功举办。今后持续开展学院内技能大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训练热情,也会促进分析检测教师对业务能力有更高的追求。

4.5 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企业入职培训、高技能劳动者培训持续供能

分析检测教学团队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企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融合培训比武等方式,共享资源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科研攻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1年10月,在天津市经开区推动下,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劳模工作室利用高水平师资团队、先进的检测基地和积累的企业培训经验,承担了化学检验工的培训工作,授课效果突出,得到了开发区、学院及企业的赞誉。

工学交替培养的新模式,将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形成从岗前培训到上岗实操再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闭环,弥补了生产制造型企业稀缺技能人才的短板。后期,检测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将技能培训作为持续发展的过程,创新检测专业学生实训课程、入职培训、年度技术比武等,均可作为与企业持续合作的对接点。

4.6 分析检测教学团队稳步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2021年4月成功申请食品检验管理“1+X”证书试点院校。在检测专业教师努力下,顺利通过考评站点的考核,已于2021年内完成“1+X”证书的考证工作。劳模工作室的分析检测专业教师团队将投身到“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中,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推进药物制剂生产、食品检验管理、药品购销员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和“X”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培养出更多团队成员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员,同时有效提升团队教师技能水平。

5 结语

在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的指导下,教师团队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参考当前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劳模先进示范作用,建设一个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技术过硬的分析检测教学团队,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教师团队实践基地,满足学校分析检测专业发展实际需要,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激励教师不断成长,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院长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劳模技能检测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