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贵州警察学院为例

2022-11-30 12:06胡应翀杨天勇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政大学生

胡应翀,杨天勇

(贵州警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忠诚卫士、预备警官的职责使命,要按照“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把公安院校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建设者、接班人。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肯定其正向因素,分析其存在问题,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端正思想观念,构建理性思维,坚定理想信念。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考察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憧憬,是通过努力奋斗可能实现的发展目标,是人们进行不懈努力与开拓进取精神的源动力。《辞海》中将理想解释为“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的精神状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某些时候,理想本身即是信念,反之亦然。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警察学院2020 级公安管理、法学、监狱学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研究学生在大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其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过程,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发生哪些变化,揭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逐渐成熟过程和动态转变过程。调查问卷主要分为调查对象信息、理想信念认知、政治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六个方面。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表200 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99 份,回收率为99.5%。调查样本的内容由三方面构成(见表1、表2、表3)。

表1 学生基本情况

表2 学生家庭情况

表3 学生在校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方面

1.理想信念的内涵理解基本到位。新时代大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理想信念的内涵。这说明,80%以上大学生的理想是与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理想信念教育是成功的。选择“生活更为充实、快乐”的学生已经真正把握了理想信念的内涵。83%以上的学生遇到困难都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理念信念(见表4)。

表4

2.政治理想信念比较坚定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信念方面绝大多数都坚定明确。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54.7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要求入党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理想信念。41.7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要求入党,是基于感觉自己还未达到党员的标准。38.19%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非常清楚。56.78%的学生了解一些,但不全面,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内容是了解的。通过设计的一组(共16 道题)题考察学生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指导思想、社会道路、国家体制、国家政策、党的领导地位、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就业择业的调查中,100%的学生非常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3.道德理想认识总体到位。在对道德理想方面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做到先公后私,乐于助人。在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及发展最主要依靠的选项,分别是个人能力、自我奋斗、诚信等良好品质和机遇,说明在学生的社会认识中,诚信等良好品质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思想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这是学生权衡个人未来发展的观点,同时,学生认为道德修养还有待继续提高。问及“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时,68.84%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15.08%的学生选择“经常参加”。也就是说,有高达83%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说明学生比较重视公益事业,有同情心,并有主动奉献社会的意识。在社会、人际交往、传统美德等方面,大部分学生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想法。

4.生活理想中工作与休闲的平衡。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理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并且追求工作与休闲平衡。旅游、运动、阅读、听音乐是学生主要首选的理想休闲方式。对于未来薪酬选择上新时代的大学生表现得比较容易满足,只有少数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将孝顺父母、改善家庭生活、储蓄等因素考虑在薪酬的使用中,说明大学生具备负责任、有担当的美好品德,对未来生活抱有极高的期待和未来家庭氛围的构想。工作与休闲相平衡的想法说明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前辈的“只知工作、劳动”不同。

5.职业理想趋于感性和务实。新时代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时都有自己的考虑因素,经济第一,又不唯经济。通过职业选择、毕业规划、未来发展、工作地点、工作能力强项、薪酬、个人缺点等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表现出更愿意选择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的具体化职业。新时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比较务实,并不好高骛远。除了自身努力外,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相信的还是父母的建议,其次是社会咨询机构,最后是学校。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值得反思。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人才供大于求,其次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最后是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说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既是感性的,又是务实的;既看到社会问题,又能找到自身原因。

(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信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但不可否认,有极少数大学生依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1.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仍不够坚定。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缺乏理想,对理想信念的内涵不甚了解。特别是一组政治理论调查题,应当说正向反应显而易见,但仍然有同学作出错误的选项,令人担忧。如: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中,有2.01%的学生选择“不同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有1.51%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和“不太同意”。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我国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房价高、腐败等问题”中,也有1.01%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有4.52%的学生选择“不太同意”。虽然作出非正向选择的基本上为非公安类专业的学生,姑且不论这些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反映了学生思想上问题的严重性,值得警惕。

2.少数大学生道德理想淡化,知行不统一。在调查中发现,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并非完全自私自利,但有利己主义倾向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比如,问及“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您是否会主动让座”时,有2.01%的学生选择“假装没看到”,有2.51%的学生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当问到“如果遇到‘小悦悦事件’,您会怎么办”时,虽然有71.86%的学生选择“立即上前帮助”,但也有13.57%的学生选择“看看有没有证人,有证人就上前帮助”,有12.56%的学生选择“拨打110 或120”,甚至有1.01%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旁观或默默走开”。当问及为什么不去帮忙时,78.57%的学生选择“自我保护,害怕被陷害”,17.86%的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57%的学生选择“我不去救自然会有人去”。由此说明,受前些年“碰瓷”现象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少数学生不能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问及“课余时间,您喜欢做的事情(最多选择三项)”时,14 个选项中,响应率排第一的是“看电影、听音乐”,响应率24.40%。而课余时间应当与学习和成长有关的事情,“参加体育活动”的响应率有16.75%,“阅读书籍”的响应率有9.10%,“上自习”的响应率有5.82%,“参加技能培训”的响应率有3.27%。说明新时代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兴趣与自我享受,而不是把责任和担当放在第一位。

3.部分大学生生活理想目标短浅,重物质轻精神。少数学生生活目标不明确,上大学的任务不明确,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对精神理想的关注度不够。比如,问及“您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时,有5.52%的学生选择“有钱有势”,有11.05%学生选择“生活舒适”,只有6.53%的学生选择“造福社会”。当问及“当您月收入有多少,才能感到幸福满足”时,有32.66%的学生选择“1 万元至2 万元”,有11.56%的学生选择“2 万元至5 万”,有15.08%的学生选择“5 万元以上”。当问及“月收入有节余时,您准备用于(最多选择三项)”时,“旅游休闲”响应率为9.82%,“购买衣物”响应率为4.38%,“购置健身器械等娱乐设备”响应率为4.21%,“捐助公益”的响应率只有6.31%。

4.多数大学生职业理想现实,呈现重自我、强功利特征。“在职业选择时,您所优先考虑的因素(最多选择三项)”中,在8 项选项中响应率排列前三的是:“经济收入”响应率26.85%,“个人发展机会”响应率23.14%,“稳定程度”响应率22.79%。在“今后您想要工作的地域”,56.28%的学生选择“中等城市”,15.08%的学生选择“大型城市”,14.07%的学生选择“小型地级市”,2.51%的学生选择“小城镇或乡村”。在“您求职对月薪的考虑”的问题中,46.23%学生选择“5000~8000 元”,21.11%的学生选择“10000 元左右”,15.58%的学生选择“5000 元左右”,14.07%的学生选择“10000 元以上”,在“您确定以上薪酬标准是基于以下哪种情况考虑”,36.68%的学生选择“对自身价值的评价”,25.13%的学生选择“人才市场的行情”。这些调查说明新时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现实,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功利性较强。

受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在选择工作地时,倾向选择“中等城市”,而不选择“大城市”,也不选择“乡村”;在工作环境方面,他们更偏爱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问及“毕业后您打算选择何种就业去向”,选择“国家事业单位”的学生有72.86%,原因是工作单位环境好、工作稳定。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1.多元文化加剧了价值取向的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多元不可避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导致其价值取向冲突加剧。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面对一些新型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也会迷茫,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一系列新型的社会问题,就可能对理想信念产生疑问,甚至将个人价值看得过重,重视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2.多元文化造成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主流文化因为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而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但辨别能力尚不完善,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所以,面对多元文化环境,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变化的同时,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得多样化。

3.多元文化影响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在高校学习阶段,多数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建构还没有完全完成,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合理地辨别选择,是大学生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和调适,心理压力很容易将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引向误区,这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二)新媒体的影响

1.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当代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流思想、倾吐心声,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得交往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最佳选择。但在网络上,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往往缺少束缚,容易忘记责任、放纵言行,造成现实中不善与人沟通,引起人际交往障碍。一些学生在网络上是交流的高手,在现实中有可能不善言谈,甚至害怕人际交往,产生孤独、苦闷、焦虑等心理障碍。而且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和不道德的网上交往,让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安全感,从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新媒体信息传播迅捷、范围广泛,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取知识。但是必须看到,大学生由于知识、能力、判断力的局限,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识”,往往手足无措,看待问题很难客观公正。同时,大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互联网,导致其系统学习能力、深入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不可避免地对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在网络信息的获取、制作、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给了每一个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机会,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受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在彰显自己个性时,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理想信念教育不配合、不响应、不以为然,甚至站到了教育者的对立面,沉迷网络游戏、快餐小说等无法自拔,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不到位

1.高校思政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不断学习借鉴他校、他省、他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思政教育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忽视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重视不够,把关注点放在教师上、课堂上,教师又往往将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讲解上,不能有效将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并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2.没有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各高校都会组织开展较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彰显思政教育的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创新度以及影响度上,变得日益功利化,对校园文化活动最根本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意义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透、挖掘不深、效果不佳,违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初衷。

3.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的群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但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很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甚至可能造成少数学生不认同教师所教。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比较强的,能够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但也有一些辅导员不愿意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只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到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上,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厘清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

1.贴近时代生活,把握时代特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厘清时代之问,紧跟时代需要,回应时代课题,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夯实学生的理论根基,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理论难点、舆论热点问题,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所接受的信息新、理论新、观点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四史”教育,促使学生在近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积蓄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动力。

2.增加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思政教育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在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文化上的滋养。开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促进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文化中得到锤炼与铸造,并不断创新和发展。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科学认识,因此,必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融入,才能有效浸润和熏染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1.注重知识灌输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传统的灌输式、启发式、体验式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并非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通过接受外部的刺激、灌输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成为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另一方面,大学生并非是等待的受教育对象,僵化教条的灌输会影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因此,在“灌输”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在与教师思想行为的良性互动中接受时代精神的感召和洗礼。

2.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高校教师在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强化显性教育的隐性渗透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情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达到以境育情、以文育人的效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挖掘、综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教育的新突破。如贵州警察学院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公安英烈墙为依托制作出APP(电子英烈墙),成为大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校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贵州警察学院“忠诚、严格、求实、勤奋”的校训中治学育人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发挥校内外优质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拓展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和学校之间的学缘关系的影响,展示学校终身刻印在优秀校友身上的文化烙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榜样、淬炼意志、奋发图强。

(三)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1.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思政教育,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通识课等同频共振,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作用。所有高校教师都必须在讲课技巧、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融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把抽象理论用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式解读,并运用鲜活生动的实例、浅显易懂的故事等方式讲道理、强信念、树理想。此外,在硬件建设上,高校要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线上线下同教材应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深化校园文化活动。高等院校要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正向引领作用。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通过组织观看高质量的主旋律电影、专题片、纪录片,如《建党伟业》《中国战疫录》《高山清渠》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有益于人生的思想和智慧。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探访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沐浴红色文化的阳光,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教育成效、坚定理想信念。

3.拓展教育宣传渠道。进一步有效利用传统的平面媒体、宣传栏等,营造健康向上的励志教育氛围,从而持续释放校园舆论宣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锻造作用。如悬挂英雄模范的肖像、设置名人名言展板等。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放互动、平等交流的优势,不断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加载于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媒介之中,大力倡导使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教育宣传平台,使理想信念教育紧随党的政治方向,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和专业业务水平

1.提高政治素养,具备高尚情操。高校教师是“三全育人”的主体,队伍建设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努力使广大教师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引领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助推学生拓展政治思维,坚定政治信念。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涵养学生的道德根基,促使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职业理想紧密结合。要不断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祖国培养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2.提升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要不断引导教师在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直击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关切,发挥正向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固化。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当好“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引路人;辅导员也要增强对“政治引领者”的角色认同,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心理健康教师应筑牢心理“防护墙”,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等等。总之,高校教育者要做好新时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不断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建设者、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政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