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12-08 06:22高媛媛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高媛媛 康 宁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1],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包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素质;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实现《国标》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该课程展开思政教学改革,这将有助于加强英语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使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

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内容涵盖哲学、文字、艺术、节日、建筑、戏曲、中医、武术等传统文化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英语准确、得体地传播中国文化。研究者一致认同该课程有利于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4],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实现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5-7]。

目前,高校英语教育者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了思政教学体系[8],开发了“网络+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成果导向的教学实践[9],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10],建构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1],已取得丰富的成果。然而,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构建了宏观的思政教学体系,但没有提出系统的、具体的措施,而且没有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起来。

二、移动智能终端运用于中国文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移动学习得以快速发展。可移动性是移动学习的基本属性,学习者通过便携性设备,不受限于特定时间、地点而进行学习[12]。移动学习为外语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外语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具有移动性、实时性、上网功能、交互功能、影响功能等特点,其应用程序的安装和使用比较便捷,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借助这些优势,智能终端设备延伸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构建4A (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 学习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需求。

当代大学生被视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在PAD、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高度普及的环境下成长学习,因此,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教学模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满足他们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减少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使学生保持较高的专注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及时存储教学和学习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该功能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

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外语教育已经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使用多种智慧教学手段,包括雨课堂、考试酷网站[13]、云班课、腾讯课堂等。其中雨课堂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4月推出的一项智慧教学工具,旨在将前沿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场景中,让教师从容、灵活地开展“双通道教学”,致力于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14]。雨课堂通过增强微信和Powerpoint这两个软件的既有功能,帮助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并能自动采集学生的所有学习数据,帮助教师量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因此,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智慧教学工具有机融合到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中,能够提升该课程的思政效果,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三、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本文选取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涵盖“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探究如何在“双通道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双通道教学”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同步”和“异步”两条通道,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最适宜的通道得以开展。“同步教学”是指全体师生需要在同一时间共同参与并完成相同的教学活动;“异步教学”是指师生不需要同时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参与并完成同一个教学活动。

(一)课前环节

教师利用雨课堂制作“手机课件”,内容包括每单元的学习目标与任务、预习任务和学习资源,然后推送给学生,之后再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课前预习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课件时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利用“报告老师”功能反馈给教师,教师依据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这个环节属于“异步教学”,可以在两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选取的学习资源中,即预习材料除了要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还要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课程方向的正确性和内容的思想性。比如,教师可以选用以下学习材料: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策划实施的《你好,中国》英文学习网站,其中的短视频选取了100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词汇,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强国App中的“每日中华文化专词双译”专题,该专题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推荐,诠释哲学、历史、文艺三个领域中的文化专词,并介绍词语的来源及例子,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使学生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掌握对应的英文表达;中外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英文报道,这类材料不但具备时效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比中外英文报道在内容、角度、目的等方面的异同点,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其次,思政元素还可以融入到教师的预习任务设计中。结合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设计多种类型的习题,如录制演讲介绍中国文化,考查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锻炼其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词英汉互译题,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外英文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题,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其爱国热情,锻炼其思辨能力。

(二)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整合课前预习阶段的知识碎片。教师可以使用雨课堂的“习题应答系统”,设计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并公布答题情况,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展开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使用“课程红包”功能,奖励答题准确度和速度突出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预习阶段完成的演讲录制、文化词语中英互译、新闻报道对比分析等任务,然后开启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集中点评。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同时进行,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根据阅读材料,深入探讨主题知识,开展批判性讨论。教师首先结合预习环节引入知识点,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设计批判性的讨论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各组成员分享观点;最后由小组代表做总结陈词,教师再进行补充和评价,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也可以利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投票,并通过“弹幕”做出评价。这些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第三部分总结重点和难点知识,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使用雨课堂的“习题应答系统”,设计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探究所学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使用雨课堂的“投稿”功能分享观点。

这个环节中“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穿插进行。授课过程中PPT的推送、知识讲解、难点知识的深度讨论、知识点检测等由学生“同步”完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翻看PPT,也可以通过手机端幻灯片上的“不懂”按钮实时反馈给教师,这些活动可以“异步”完成。

这三部分都可以开展课程思政。首先,在第一部分,学生展示课下完成的任务,就是对课下预习环节的思政元素的延伸,同时生生互评需要学生认真赏析其他学生的作品,这个交流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在第二部分教师引入知识时,可以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批判性讨论中,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国内外时事热点、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组织小组讨论与分享,开展生生互评,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第三部分,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引导学生挖掘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起到的根源作用及产生的广泛影响,分析传统文化经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探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三)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巩固并深化课上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类语言点,同时设计实践类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开始下一主题学习之前分享学生作品,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这些活动可以利用雨课堂的“手机课件”推送功能完成,具体操作同课前环节。

这个环节属于“异步教学”,可以在实践类活动中融入课程元素。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有意识地同各类学科竞赛相结合,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系列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写作、阅读挑战赛等赛事,以赛事指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热情。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创造力,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组成团队拍摄中国文化微视频、开展“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活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朗诵大赛、“传播中国声音”英语演讲大赛、原创戏剧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可以锻炼文化传播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结语

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富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持续提升课堂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首先教师自身要坚持提高思政意识,提升个人政治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教师要注重强化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灵活运用智能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春风化雨”般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