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因应策略——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2022-12-11 14:11吴会松方晓斌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建一流应用型

吴会松,方晓斌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因应策略——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吴会松a,方晓斌b

(福建江夏学院 a.学科建设办公室;b.科研处,福州 350108)

在步入“十四五”开新局、谋新篇、创新绩的新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新要求,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其所处时空维度,面临的挑战巨大,同时机遇空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有其时代使命与自身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可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科水平提升,围绕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服务的中心目标,逐步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为新建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有价值借鉴。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困境;策略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由高质量教育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将成为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年度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本科高等院校共计1 270所,新建本科高校729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新建本科高校占比57.4%,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新建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开始就重视学科建设,现在办学层次已经实现较大飞跃,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其本身所处时空维度,学科建设还处在摸索前行中。[1]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如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科实力,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是摆在新建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1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全国教育大会最重要的论断是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区域发展态势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支撑。福建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时代使命,承载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时代嘱托。福建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对科学知识、卓越人才、先进科技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为福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福建江夏学院作为福建本科高校的一份子,承载着时代赋予的应势使命。

2021年福建江夏学院召开中国共产党福建江夏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并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到2021年,建成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到202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2025年,建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建成全国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三个重点任务宏伟方略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为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需要一流应用型学科支撑,应具备“八个一流”要素,形成由不同类型、不同科类、不同能级、不同要素组成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2]为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提供理论支持。

2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所处时空维度的现实与困境

2.1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所处时空维度局限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由专科学校、高职院校或成人院校等较低层次的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科体系相对狭窄,学科的综合性还远远达不到一流高校水平。[3]在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政策集成效应下,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和其他现实困境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制度、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造成一定负面影响。[4]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宜勇[5]将周期理论引入学科建设的研究,将学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蜕变期等四个周期,基于以上四个周期分别提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所指的新建本科高校均指未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本科高校,处于学科发展的第一阶段,周期理论的生成期,其在师资力量、科学研究水平、教育经费、获取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省在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等高校,新建本科高校在资源配置中处于边缘位置。

2.2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发展意识淡薄

学科指的是在认识科学领域过程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由知识形态、活动形态、组织形态组成的统一体。在我国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将具有一定关联学科进行归类,制定出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该办法即是重点解决服务国家急需领域,提升对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支撑能力,也是学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的依据。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文化引领,需要现代化的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支撑。[6]新建本科高校学科顶层设计和规划的人员投入较低,大部分学校成立学科建设指导专职部门时间短,专职开展学科建设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只有1-2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素养较低,学科思维尚未全面形成,二级学院院长以及学科负责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学科思维意识淡薄,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学院内学科团队成员中单打独斗多,团队协作少,学科团队的学科归属感弱。这类学校总体上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但在日常学科建设管理中又存在“学科建设经费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情况。存在学科时常挂嘴边,需用经费时学科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够重要的现象。

2.3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人才短瓶颈较难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工作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几年全国各地为招贤纳士推出的“引才政策”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高校教师流动加快,不少具有一定学术积累,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较高层次人才存在扩大向其他高水平高校流动的倾向。为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选择将学术资本通过市场行为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回报,虽然符合资本价值的一般属性,但人才流动过程中的过度寻利导致学术资本化倾向,对学术生态环境和谐平衡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是这类高校学科成长的不利因素之一。在人才争夺中,新建本科高校处于劣势,新建本科高校经费有限,学校层次、学科平台、地理位置不如“双一流”高校,由于还未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个人发展的平台不够高,个人学术积累提升较难,引智留才难度更大。新建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匮乏,必然连锁导致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成果、团队等核心要素缺失,导致学科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影响教师持续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及科研水平持续提升,进而影响为学科要素提供持续壮大发展的动能,虽然组建了教学科研团队,但组建存在拼凑现象,团队成员交叉融合协作少,组建后团队合作成效不明显。

2.4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服务社会功能的造血功能尚未成型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刚进入正轨,专业建设能力逐渐成熟和提高,但在发现和创造知识、促进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进而提升知识生产能力,丰富知识体系,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较薄弱,有待加强。同时与政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能真正协同研究,发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激活。成果应用转化乏力,学科处于生成期,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学科知识体系、组织体系正逐步探索构建。学科素养意识淡薄,服务社会理念未深入人心,也就难以作为学校最高的价值追求。学科缺乏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行政计划,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较低,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建立联合研创中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7]产学研合作战略合作停留于协议层面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合作少。高校办学需要唤起的服务地方迫切性和地方社会主体的心态多重性、选择多样性,使得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彼此虽有某种需要,但常缺少能紧密连接彼此的纽带。[8]

3 地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因应策略

学科建设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对学科体系与结构进行科学规划,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术创新和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9]学科是大学的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建设基础、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10]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加强学科建设能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得到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高校的广泛共识。

3.1 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考量学科建设成效的最明显标尺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经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后,致力于从新建向新型的转变,学校的职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转变。[11]故源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自身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然要从主动转型发展向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时代迈进。[2]新建本科高校均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均有迈向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迫切需求。

为了能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须明晰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主线,精准对标对表基本条件,详细分析、比较自身优势与特色、不足与差距,百谋千计巩固完成指标、攻坚重点指标、突破难点指标。在制定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时需要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明确定位,科学合理设定硕士点和学位点的目标任务。可以3年为一周期,致力于经过1-3轮建设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这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取得进步的最显眼标尺。成功进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有条件进入到生长期,学校将获得学科评估的资格,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科的实力。

3.2 打造学科专业一体化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组织形式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永恒主题,[12]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学术地位及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区别的重要标志。[10]学科是对知识的无穷探究、知识创造、知识创新,学科建设集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交流等于一体。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单元,是学科建设的支撑。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开展本科教育的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繁重,专业建设毫无疑问是其核心任务,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这一本体性职能的根本要求。[13]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结合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但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学科建设处于生成期,处在研究方向逐渐凝炼生成的雏形阶段,高水平研究成果尚处于不断积累过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根据学科布局谋划专业设置,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发展基础,将专业建设逐渐融入学科建设,形成将专业建设在学科上的理念,[4]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把握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内在学理关系,采用一体化推进策略、有机结合,打造学科带动专业发展的布局体系,专业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格局,同频共振,形成学科专业的联动机制。通过专业、专业培养方向、专业课程和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扶优扶特扶强扶需的原则,将资源相对集中,夯实优势专业发展根基,增加优势专业发展生命力,做大做强优势学科。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质量保障

纵观各类高校,发现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强大的创新团队产出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学科因为人才而得到提升,人才因为学科而体现其价值,人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系统性设计、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是摆在新建本科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人才始终是兴校强校的金钥匙,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健康协调快速地发展公认且最有校的“捷径”就是如何培养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14]高校要想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创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引进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政策并使政策落到实处。[15]编制以适应学科专业建设需求为导向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优化人才队伍的学缘、地缘、学科、专业、专职、兼职结构,健全领军人才、学术骨干的自主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的人才引智项目和政策,围绕学科谋划高层次人才布局,探索引进紧缺或亟需引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团队人才的有效机制。依托科研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团队,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学科建设上,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骨干人才为支撑,建设着眼于解决重大问题、对知识进步有实质性贡献的创新团队,实行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筑留人、用人、育人的环境,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加快构筑师资队伍的贡献力,打造强校升位的驱动引擎。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建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将学科建设成果以各种不同形式转化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探索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创新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促进和引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加大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3.4 厚植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扩大学科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坚持“破”“立”结合,“破”除教师学术功利化倾向,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干事活力,特别是要传导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后依托团队、平台以及学科开展更高级别科学研究、创造与创新的动能。“立”下促教师正确规范履行职责的约束机制,打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体系,从政策制度上规定教师为学科水平提升、为学校事业发展所必须完成的年度(或一定周期内的)目标任务,使教师在适度压力与竞争中成长与发展。福建江夏学院将法学等11个学科作为应用型学科予以立项建设,基本涵盖了全校所有二级学院,使学科成为全体教师的生存依托和体现价值的载体。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服务国家、社会甚至是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其发展进步没有规定逻辑可循,学科的学术探索、知识生产和挖掘应用也一样没有框架原则可持。经研究分析发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科发展提升过程与其长期持续的科研积累与优势保持有密切联系,高水平学科存在某些共性,将学术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作为焦点,注重基础和应用相结合,并通过机制调控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继而再从应用中丰富理论和进一步提出重要理论问题,如此循环反复[1],促进学科沉淀不断浓郁,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习总书记提出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6]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所处时空维度和目标定位决定了大力开展落地应用研究更能契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注重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注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关注理论创新和市场需求,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基础上,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引导产、学、研向“用”方向发展。只有从产业需求中来,才能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果。福建江夏学院结合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开展有组织、可持续、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增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视野,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参与学术竞争、提高对话能力,不断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形式、新途径。积极主动举办或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引领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声誉;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增强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的能力与水平,为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智力支撑。福建江夏学院近几年聚焦国家和地方急需,立足学科优质资源,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实施,打造新型智库建设,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在横向项目上通过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放开有关费用报销标准和条件限制、自行分配横向项目结余经费、优化审批程序等手段改善优化管理方式,真正落实放权让利、松绑减负,近几年横向项目数量与质量上都有较明显提升,特别是单个金额较大横向项目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与省委信访局、省政府信访局共建“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院”,与省司法厅共建“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基地”,与省农信联社共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新型智库,逐步形成对接地方需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4 结 语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17]。新建本科高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指引,以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制定应用型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立足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模式与路径,致力于构建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与传承,推动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1] 朱明.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之审思——基于学理、困境、嵌融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20-24.

[2] 陈国龙.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2):106-112.

[3] 张绪忠.双一流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困境、机遇与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12.

[4] 龙奋杰.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55.

[5]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78-82.

[6] 姚书志,武建鑫,郝瑜.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略——基于学科生态系统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1(1):46-52.

[7] 杨彩霞,张邦卫.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21(1):54-60.

[8] 朱明.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之审思——基于学理、困境、嵌融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20-24.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7.

[10] 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4-6.

[11] 过建春,李志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34-36.

[12] 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9-23.

[13] 袁广林.学科专业一体化: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2):82-85.

[14] 许霆.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05(1):40-42.

[15] 王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17,32(08):120-123.

[16] 求是网评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EB/OL].(2020- 08-29)[2021-10-05].http://www.qstheory.cn/wp/2020-08/ 29/c_1126427016.htm.

[17] 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4-6.

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Hui-songa,FANG Xiao-binb

(a.Offic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e beginning of the“14th Five-Year Plan”,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great challenges because of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together with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Local ones have their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urgent requirements of accelerat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ir actual situations,by consolidating disciplines foundation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disciplines, and focusing on the central goal of build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y may gradually explore the mode and path suitable for their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14th Five-year Plan”for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y;discipline construction;dilemma;strategy

G648

A

2096 – 2045(2022)02 – 0023 – 05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路径研究(FBJG2019A01)资助。

吴会松(197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方晓斌(1977—),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夏 琍]

猜你喜欢
新建一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