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得到的”与“猜不到的”
——以“阅读”“写作”双视角设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2022-12-12 04:08文|张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想象

文|张 燕

文本解读与单元整合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则童话故事,出自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素养指向的是“预测”。

为何要学习“预测”?诚然,如“单元导读”中所言:“猜测与推想,让我们的阅读充满了乐趣。”但从阅读和写作互生互哺的角度,学习预测还是让学生学习合情合理地“构建”故事。

但倘若故事中只有合情合理,那必定少了诸多的趣味。因此,精彩的故事必定在合情合理中又有诸多的出人意料,让人读着不禁嘴角上扬,快活地感叹一声:“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王一梅女士的这篇精彩童话在结构上回环往复,很容易“预测”。而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在相似的结构中充满了有趣的变化。尤其是最后的结尾:一直用来帮助别人的长胡子变短了,并且回馈在了自己身上。就仿佛魔术师手里的那把刀,眼见团团光影中越飞越远,最后竟倏忽飞回自己手中,令人大呼过瘾。

这样的好文,非常值得我们从阅读的角度、写作的角度好好学习揣摩。

本单元的写作教学,也恰好是“续写一个故事”。那么在学习完这篇既让人“猜想得到的”又让人“意想不到”的文章,再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去续写故事,正是最佳的表现性评估。

教学目标与教学主线

教学应从“阅读”和“写作”的双视角去设计,教学目标定为:

阅读策略目标:

继续练习预测。培养“扣题预测”“紧扣主角预测”“抓结构预测”“联系生活实际预测”“借助阅读经验预测”等能力。

习作教学目标:

1.在预测中明白童话创作要紧扣主题,紧扣主角。

2.赏析文章中结局的“意想不到”和行文中“提示语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节奏与趣味,感受童话创作中“合情合理”和“出人意料”融合在一起的无穷妙趣。

3.续编故事。习作中既要有让人“猜得到”的“合情合理”,又要有“猜不到”的“出人意料”,并注意让提示语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教学主线:

本课,我们以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为情境;以“你猜到了吗?是怎么猜到的?”“哪些地方没有猜到?它们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两个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的问题为主线,来预测、感受、揣摩作者想象的“合乎情理”和“出乎意料”。在文章的四个地方展开预测,分别指向阅读和写作中的“主题”“主角”“结构”和“结尾”。

疑惑与说明

老师们或许会质疑:学习预测的开始——就在“初见预测”的第二篇课文,我们以“阅读”和“习作”的双视角去设计教学,是否会难度过大?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实际上,当学生有了阅读基础后,不经意间的预测便已悄然发生。若是执教老师平日里加上诸多无痕引导,预测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加之写作和阅读本就相辅相成,在阅读策略中学习表达,在习作表达中深化阅读预测,更可事半功倍。

同时,为了确保预测的真实发生,请将课文进行一定的“屏蔽”。我在执教本单元时,先从单元第二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起,一来巧妙避免了预习,确保了学生对文章的猜测和惊奇;二来是让学生初见“预测”时便感受到“合情合理”和“出乎意料”的融合带给阅读写作的无限趣味。切记:教学时,学生的课本是合上的,一切文本都由老师呈现。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1.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导入。

2.回忆二年级下册课文《蜘蛛开店》。在这篇有趣的童话中,你猜中了哪些?是怎么猜到的?

二、猜想,感受行文变化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1.读题猜想——形成全文假设,关注扣题想象。

(1)读课题,猜猜,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开头(第1~4 自然段),阅读比照。

师:你猜到了吗?你是怎么猜到的?

预设:虽然你们的故事不太一样,但是你们都懂得扣住题目的关键词想象,厉害!

师:有没有猜不到的地方?它们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哪儿最有趣?

聚焦童趣想象:如“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只要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多么可爱细腻的想象啊!

2.在引子处猜想——预测文章主角,关注紧扣主角想象。

师:当你读到这一句“胡萝卜先生还在继续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呢?

预设:在学生发言后分别加以归纳:你是从以往的阅读经验推测,当事人完全不知道的时候常常有事情发生;你是从前文的描写推测胡子是主角,接下来的故事自然要围绕主角发生;你是从插图上看,这么长的胡子肯定要发生点什么……

3.在相似结构处猜想——抓结构预测,感受童话创作中的回环。

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为什么这么猜呢?(出示文中小男孩、鸟妈妈相关段落)和学生一起探索出如下规律:

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总是先“出现人物”,然后再“遇到困难”,最后一个环节也自然如同上个事件一样“解决困难”了。

师:原来童话创作中常常藏着相似的结构。

4.在结尾处猜想——感受“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交融的魅力。

师:接下来的故事会怎么发生呢?会怎么结尾呢?

短暂交流后,学生续写故事。

(1)交流与欣赏。

选出都是“用长胡子帮助他人”的一批习作简略欣赏。

师:老师发现你们都紧紧抓住了前文的规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也像从前这样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人。不过原文的结局是这样的吗?

(2)比照与思考——关注结局中的“同中有变”。

师:(出示原文结尾)你猜对了吗?如果你没有猜到,那什么地方不一样了呢?

学生会发现:一样的是又用胡子解决了一个困难。不一样的是,原先的胡子是长的,现在短了;原先的胡子是用来为别人解决困难的,现在给自己派上用场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变呢?你更喜欢刚才我们写的那个结尾,还是故事中的这一个?为什么?

反复比较后学生发现:如果故事一直陷入“同、同、同”,故事将显得呆板、无聊,而“同中有变”,将会带来无数的灵动和妙趣。

师:只有这篇童话既有让我们“猜得到的”,又有让我们“猜不到的”吗?共同归纳:

猜得到的叫——合情合理。

猜不到的叫——出人意料。

一个故事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那将产生无穷的魅力!

师:真乃高明的小作家,真乃智慧的哲学家也!

我们的一些小朋友就已经这样做了!

(欣赏学生中“同中有变”的习作)

(3)发现语言的变化。

师:不单是结构,文章的语言也是“同中有变”,看上去相似的结构中充满了变化,你能发现吗?

(聚焦“小男孩”“鸟妈妈”“眼镜店的小姑娘”三段话不同的提示语位置)

师:为什么提示语的位置要变来变去呢?

反复比读、思考,感受提示语不同所产生的节奏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新鲜感。

三、表现性评估——修改习作

1.再细读一遍习作,看看:

你的作品中既有让人猜得到的“合情合理”,又有让人猜不到的“意料之外”吗?如果没有,请至少修改一处。你的文章将会变得更有趣味哦!

自评:已修改()处。

2.你习作中的提示语总处在相同的位置吗?如果是,请将它调整一下,让提示语处在前、中、后不同的位置。然后再读读,看看你的文章是不是更有内在的节奏感了。

自评:提示语已经分别在()的不同位置。

猜你喜欢
想象
快乐的想象
自由快乐地想象
一生
一生
Creative ways to volunteer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超乎想象的雨
VR+的未来想象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先想想再想象——看谁想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