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作业设计 促进差异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为例

2022-12-12 04:08文|陈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鱼钩分层小说

文|陈 蒸

作业是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所谓分层作业,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作业结构。分层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分层作业的具体设计。

一、作业目标分层

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个体化差异设计一定数量的多层次作业,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可自主选择的作业环境。在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此作为分层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当中的重要基础。首先可以根据学情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为后续分层作业的实施提供依据。例如,A 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好,B 层次的学生属于中等生,完成基本任务,但是在创新以及变通能力上偏低,C 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语言基础薄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笔者以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重要依据,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落脚点,从单元的常规目标、要素目标和素养目标出发,尝试设计梯度分明的分层作业。本单元作业目标可做如下分层:

基础掌握目标:

会读、会写、会用本单元指定字词;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背诵、默写古诗《回乡偶书》。

能找到描写对话、心理、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并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

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

能力进阶目标: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小说情节、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小说阅读方法,迁移运用,自主规划、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小说。

根据描述的情境,能有礼、有理、有据地把请别人支持的具体理由讲清楚,并能运用到生活常见情境中。

素养提升目标:

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审美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

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梳理、提炼、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

根据小说三要素,展开想象,尝试自己创编微型小说。

与同学交流《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小说的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二、难度与数量分层

1.作业适度适量

教师可以通过增减作业量、调整作业难度,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种做法是对不同认知难度的题目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作业结构,减少学生的作业题量;另一种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来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或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规避显性分层和标签化。如在教学《桥》时,笔者设计如下基础巩固作业:

《桥》基础巩固作业(二选一)

一类题型

按要求从课文中各摘录一个句子,再回答问题。

描写雨: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洪水: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描写这些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从中表现了老支书_____、______的高大形象。

二类题型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一读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写一句体现水势浩大的句子:__________。

两类题型二选一,一类题难度低、题量大;二类题难度高、题量小。如此设计,既能使学困生与中等水平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运用上,力求“达标”;又能以挑战性的任务锤炼学优生的思维能力,让其跳一跳摘到更高的果子。

2.作业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开放型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如,为了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又考虑到不同的学情,笔者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金色的鱼钩》设计了合作实践类自选作业:

《金色的鱼钩》合作实践作业

(二选一)

如今,这枚金色的鱼钩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如果纪念馆想邀请你为参观者介绍这枚鱼钩,你会如何介绍?如果纪念馆想邀请你为老班长设计一尊雕像,你又会如何设计呢?

任务一:解说“金色的鱼钩”。小组合作撰写解说词,并讲给组内同学听一听。提示:讲清楚金色鱼钩背后的故事和所代表的精神。

任务二:设计“老班长的雕像”。小组合作设计、绘制老班长雕像设计稿,并写出设计理念。提示:关注人物外貌描写与“三喝鱼汤”的情景。

真实的情境任务,自由的作业选择,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快消解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认知壁垒。小组合作的形式,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有利于同伴互助,弥补分层作业带来的学生分化。

在完成《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单篇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如下单元综合性实践作业,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与选择性:

“读”“绘”“写”“演”,基于学科特性的多样化的作业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智能与个性,让碎片化的语文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内化为语文能力,将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真正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

三、作业评价分层

教师既然设计了分层作业,那么在作业评价标准上自然也不能延续原有的形式,首先,对评价标准来说,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评价主体应当是多样的,教师、学生、家长、学生自身,都应当是评价主体。最后,对于评价内容,应当是具体全面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作业结果的评价,更要观察学生的作业过程。例如,笔者为《穷人》一课设计的“摘星”分层作业:

一颗星:

朗读三遍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用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组词并且书空。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笔画一画“桑娜的心理波动图”。

两颗星:

角色扮演,加上动作、表情,读好人物对话。

用课文中的生字组词并抄写三遍。

用课文中的生字组词进行听写,做到正确率90%。

渔夫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他的心理活动。

三颗星:

进行课本剧改编,演一演《穷人》这个故事。

如果你是桑娜和渔夫的邻居,知道了这一切,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我也有过紧张、害怕的时候,我来写一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依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特长自主选择作业内容,最终完成作业任务。这一分层作业的设计,让学生们摘掉“标签”,不带着固有印象进行作业选择。此外,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完成了作业的评价,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鱼钩分层小说
金色的鱼钩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雨林的分层
看不到鱼钩的鱼
鱼钩
特制鱼钩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