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助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整体育人
——以《狼牙山五壮士》(六上)教学为例

2022-12-12 04:08刘巧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革命

文|刘巧亮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标中多次提及“革命传统”,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解读和指引。然而,因课文所涉及的年代较远,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事迹不熟悉,实现此类课文的育人功能存在着一些客观障碍。为了能有效助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整体育人,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和实践。

一、主题学习,走近历史事件

主题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相比于单篇教学,其以大容量、多角度等特点,营造出立体的学习情境,拉近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氛围内去感受作品、学习作品,丰满人物形象。从选材范围来看,它包括同一学科内的主题学习和不同学科间的主题学习。同一学科内的主题学习,是根据情境创设、氛围烘托、知识拓展、方法对比等不同的教学需求,整合同一主题的文章,让课堂有了灵活度、深度、广度和厚度。

1.共同背景渲染,浓厚氛围

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对课文的学习大有裨益。更多同一背景课文带来的冲击,有助于营造特定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走进事件发生的特定年代,站在时代背景中考量人物的所作所为,感受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五位战士为了人民群众和大部队的安全,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棋盘陀,拼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后,英勇跳崖。经过漫长的岁月淘洗,学生已经感受不到当时的硝烟,体悟不到五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做出选择的决绝。因此,我们可以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其他课文有机引入,拉近学生与其时空距离。开课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所学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并结合所观看电影《地道战》,感受五位战士对敌人的恨。如此,在共同背景的加持下,学生很快就进入到那个特定年代,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助力“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一单元目标的实现。

2.类似人物集聚,升华情感

我们只是接触和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影响,也不能让学生从心底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物的举动和决定。如果站在时代变迁的长轴上,通过类似品质人物的集聚学习,放大人物精神的光芒,就可以带来震撼的1+1>2的育人效果。《灯光》中的郝副营长,为了指引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手中的书,但同时暴露了自己,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的位置,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三篇课文颂扬了以五壮士、郝副营长、邱少云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稳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基于“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稳固”这一主题,通过思维导图(见下图)的形式,在历史进程的时间轴上,将一个个零散的英雄形象联结起来形成人物群体像,从而将正能量通过他们集聚,形成能量场和情感波。

二、配图成册,再现历史画卷

教科书的插图功能强大,它可以启迪想象、生发情感、培育思维,让模糊的人物清晰化,让抽象的情节具象化。成册的配图,集绘画、故事、文字于一身,再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呈现壮美的历史画卷,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认同人物,锤炼情感。

1.组图,形成连贯

连续的图文,可以呈现完整的故事,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要配图的课文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划分,为配图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根据课后第2 题的提示,大致可以分为“接受任务—阻击敌人— 艰苦抉择— 引敌上山—峰顶杀敌—弹尽粮绝—英勇跳崖”七个部分。不同的部分再选择几幅图来表现,如阻击敌人,可以分成三幅图:山下阻击,山脚阻击,山上阻击,呈现引敌上山的过程。艰苦抉择,设计五人来到山上岔路口沉思的图片。通过细分图片,形成连贯的故事,一个连续的、壮阔的战斗画卷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形成视觉冲击。

2.单图,定格瞬间

组图定稿后,即可进入单图操作环节。单图勾画,就是定格精彩瞬间,它是对学生大局观、整体观的考验,亦对细节的把握有所要求。根据课文的描述“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配上马宝玉瞄准敌人射击的图;根据“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配上葛振林对敌射击,并且大吼的图;根据“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配上宋学义站直身子,抡圆胳膊,准备扔手榴弹的图;根据“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配上两个小战士趴在地上或将枪架在石头上,瞄准敌人射击的图。当然,在主要情节的指引下,还需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注意石头、树木等环境。

三、活动助力,植入历史情感

根据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特点,安排有意义的活动,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综合大课,形成能量场

一个整体构思的综合大课,在一定的空间内形成风暴圈和能量场,直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报告厅的走廊和四周,布置由学生制作的《狼牙山五壮士》主题的手抄报,和美术老师指导后所画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群体图和特写图,让每一块展板和空间都诉说那悲壮的战斗。学生排队进入报告厅的过程,也是熏染的过程。第一篇章,举行升旗仪式,播放徐徐升起的国旗,师生立正、行礼,齐唱国歌,奠定感情基调;接着,由老战士讲动人故事,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升腾起崇敬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让这样的冲击更加立体化。第二篇章,播放《国家记忆》系列之《狼牙山五壮士》,了解五壮士的生平;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式上的“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阵,增强对五位壮士壮烈举动意义的代入感。第三篇章,朗读纪念五壮士的诗歌,抒发内心对他们的感激和怀念;在教师带领下齐唱《狼牙颂》,让这首歌带着五位壮士和他们的精神走进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2.系列实践,产生冲击波

烈士陵园走心之旅中,通过瞻仰陵园中的革命烈士雕塑,参观丰富的图片展并阅读说明文字,观看声光电场景展示,接受那段可歌可泣革命历史的全方位教育。通过红色故事的采集,既培养学生资料检索能力,又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是一趟心灵之旅。红色故事会上,一个个悲壮的故事,带着学生走进那炮火纷飞的年代。《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的配音,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话语,“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充满着革命豪情的壮语,一波又一波地冲击、激荡学生的心灵。

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开展,一次接一次的活动浸染,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由模糊逐渐清晰,对人物的理解由肤浅逐渐深入,对人物的情感体悟由口头逐渐走向内心,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化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情感体验伴随一生。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革命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编写
中国的出行革命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奇变偶不变
狼牙山寻宝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壮举的见证—狼牙山
颜色革命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