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一以贯之”的先生

2022-12-13 02:01文|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老师教学

文|李 娜

先生姓周,名一贯,字道源。先生对自己的姓名与人生的励志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即“周而不比”“一以贯之”,两例均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于《论语·为政篇》,意为“君子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人”。“吾道一以贯之”,则见于《论语·卫灵公篇》,意为“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学问”。人不可无师,能成为先生门下弟子,是我这一辈子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题记

与周老师相识是在1999 年3 月,那是我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任教于苍南县金乡镇一所小学。一个初出茅庐的刚入职老师,因慕名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精深造诣和精辟理论,在校方千方百计的沟通之后,终于得到周老师的允许,以半年时间在周老师身边拜师学习。这样,我就来到人杰地灵的绍兴,走进了先生的“容膝斋”。

第一次见周老师,只觉得他身姿挺拔、身材高大,一头闪着银光的灰白头发显得他更加气宇轩昂。周老师的普通话带着很有特色的绍兴味,以至现在回忆起来总会把那有特色的绍兴味和鲁迅文中的茴香豆,以及潺潺流水、弯弯石桥联结在一起,感觉亲切又美好。当天,周老师大致说了学习的安排,住宿、吃饭在绍兴市的窗口名校北海小学,校长便是周老师的开门弟子特级教师董建奋,每日按计划听课、读书、写案例或试教。记得周老师还给了我一本非常厚的《中国当代教育家思想研究》,以及一沓空白卡片,叮嘱我要读书、做摘记、写案例,还说每周他会来听课,并检查作业。

于是我像实习生一样在学校里听课,写听课反思,然后备课,同时紧张地准备着师父的第一次检查。董建奋校长虽主持这样一所大学校,但自己仍坚持教着一个班的语文,这是很少见的。这样,我就又有机会听她的课。一周后,周老师如约来到学校,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根本看不出是一个60 多岁的老人。自己当时上的课文是《黄继光》,记得周老师表扬我用概念大小分辨“战斗”“战役”“战争”三个词的教学设计很有特点,同时肯定我善于“点火”,活跃课堂,但也指出要学会及时“熄火”,不能让课堂失控……周老师的评课总是非常详尽,每次都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生成、教学调控,以及未来发展可能形成的风格等进行全方位诊断。他特别强调“教学设计”与“现场生成”的关系,要为“生成而设计”,更要有“在生成中调整设计”的教学艺术。

2021 年8 月摄于先生书房“容膝斋”

学期期间,我不仅得到周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指导,有时周老师给北海小学或外校老师做讲座的时候也会让我参加旁听学习。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周老师讲课的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不用讲稿。大多数人讲课,没有课件的辅助根本没法讲,既记不住,又讲不清。但周老师讲课从来不用课件,也不看讲稿,可见他有超强的记忆力。第二个特点,全程站姿。那时候的周老师年近七旬,但是他每次讲座都是全程站姿,台上的他“发如雪,声若钟,激情活力笑春风”,实在让人钦佩。第三个特点,讲课内容跨多学科,既是融会贯通的“大概念”,又是密为一体的“全方位”,这样的一种思维结构和认知逻辑,不仅体现为富含哲理,而且极具启发,怪不得他会成为许多名校受邀讲学的常客。

最让人感动、惊喜的莫过于收到周老师对我多篇文章修改后的手稿,那上面总会留下宝贵的痕迹:周老师的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清晰、工整,大的修改都会加以说明,有些段落周老师还会不厌其烦地“动手术”,剪下来重新拼贴,甚至还详细指明各级标题用什么字体比较合适……这些手稿都是用红墨水写成,虽有多处修改,但绝无草率、杂乱之感。自己只是一个来求学的普通年轻教师,但在周老师看来却是一件大事,是决不能轻易处之的。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事业精神,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

绍兴求学三个多月,周老师传授给我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艺,同时影响并改变我的是他对工作、生活的态度与方式。他最会管理时间。师父工作繁忙、行程密集,虽是一位60多岁的长者,但是约好的时间他总是非常准时。交代过的作业、任务,无论过多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使人根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他最努力刻苦。我看到书房“容膝斋”一屋子的书顶天立地包围四方,抬头就是那块“容膝斋”的额匾,那是周老师在板上自己手书并雕刻的,两边是一副对联“安步当车阅世事;清茶代酒养性情”。这是周老师自拟自题的生活写照,他不骑自行车,当然也不开车,总是安步当车地出行,感受世事的是非曲直;他滴酒不沾,只是喜欢喝茶,涵养自己的喜怒哀乐。联如其人,竟写得如此生动活脱。有一天,周老师打开书架上的十几个文件夹,原来都是他写的教学札记,他教我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勤写案例,并给札记分类,以便于用札记的素材写教学研究文章。谈话中还得知他曾经因为阅读和写作疲劳造成眼视网膜脱落,但尽管视力衰退,依旧勤奋多产,笔耕不辍。他也最会鼓励人。对于我这样年轻的职场小白,周老师从来都是鼓励和肯定,拿长处激励、赏识,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充满信心和能量。

时光如白驹过隙,与周老师相识已经20多年。都说成长是与往事告别,但于我而言,从入职、发展、出嫁、生子,到换一座城市工作,两次搬家,不少沉重的家什已经在多次的精简中所剩无几,而周老师寄来的明信片,改过的文章手稿,寄来的每一部他的论著,题过字的每一本笔记本,总是保存得完好无损,与我长久相伴。它们激励着我,并时时给予我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周老师不同时期题在我笔记本上的赠言:1999 年6 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小处做起、方就大业——李娜同志共勉”;2002 年4 月“持之以恒是成功之道——李娜同志共勉”;2007 年5 月“厚积薄发、静水深流——与李娜同志共勉”。题辞中的深意寄托,我是理解的。同时周老师还常常把赠言写在他的新作上寄我:《阅读教学设计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解读》《周一贯语文教育60 年》……这种力量还来自教育刊物上发表的周老师大作。打开一本新到的杂志,常常会看到周老师的论文,读着这些文章,就像我在聆听周老师的指导。

周老师是1936 年出生的前辈,很多像他这样年纪的人,退休之后就早早在享受生活了,但周老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把帮助一个又一个年轻教师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周老师的案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稿件、信件,他都会一一过目,提出修改意见或亲笔回信。得周老师指引,受他指导的教师数不胜数,我只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

每每翻阅书册,打开记忆,我的眼中总会溢满幸福的泪水。再多的语言都显苍白,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虔诚地感恩,并将这一切永远珍藏于心中,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老师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