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X”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实施与展望

2022-12-16 18:47郑承勉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训中心
教书育人 2022年32期
关键词:研修青年教师校本

郑承勉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训中心)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指出: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反思我们以往的校本研修活动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弱”:领导力量薄弱,分管领导起不到导航作用,离专家型还有一定距离;“散”:研修工作安排随意,人数不能保证,“流水席式”研修;“偏”:好多活动偏离课堂教学,脱离教师内需,属于简单应付;“单”:研修形式单调,主要局限于听课评课,事务性活动居多;“虚”:教师感觉研修工作虚无缥缈,缺少抓手,研修效果不高等,这些严重制约了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削弱了校本研修的应有作用。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校本研修是最基础、最直接、最接地气且与教师日常教学结合最紧密的专业活动。以“教研形式多样化、具体实施个性化”为指导,应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形成具有校域特色的“1+1+X”沉浸式校本研修形式。“1+1+X”沉浸式校本研修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为目标,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论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学生全面进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品牌化发展。

一、“1+1+X”的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则强调以校为本,研究本校所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将教研成果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只有构建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体现多元、互动生成的教师研修发展机制,并植根于日常教学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校本研修的精准性、实效性,落实学校办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感受到快乐与幸福。“1+1+X”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第一个1是成熟型教师,第二个1是青年教师,X指的是研究团队中其他教师。第二层含义指的是研究内容。第一个1是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第二个1是研究课堂,X则是课例比较、磨课心得、教学案例、读课论文等科研成果。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任务,优质优效完成。做到课堂有素材,人人有事做,观察有角度,交流有依托。此处的交流不是课后的即评、快评,而是反思沉淀后的,形成论文案例等形式的文字切磋。通过集体“研读教材→研究课堂→研磨论文”,实实在在地把校本研修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实实在在地通过课例引发思考、触发感想、解决问题、生发成果。

二、沉浸式的核心内涵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最活跃的力量。传统研修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有必要对传统校本研修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开发定制式研修菜单,从研修多样化需求入手,改变过去粗放型、捆绑式的研修方式。沉浸式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每天的工作状态是一种沉浸于教学思考的状态,在沉浸中思索教学的智慧;二是每一位教师沉潜于校本研修的活动中,在沉浸中自发感悟研修的成果。

三、“1+1+X”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工作思路

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心理学家爱默比尔说:“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挑战所激发而不是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会表现出一种激情、一种创造,才会真正投入。”“1+1+X”沉浸式校本研修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融合,与上级教学研究工作贴合,与学校重点中心工作聚合,善作“合”文章,形成“合”推力。每一位教师对照条件明确自己所处的层级,根据自己实际结合个人发展计划,有目标、有方向选择针对性参与校本研修项目,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愿望与信心,有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校本研修与教育科学研究融合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离开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科学研究的教学研究,则思之不深,行将不远。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要驾驭这千变万化的过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相互融合,教师才能真正从日复一日的繁重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以不变应万变,坦然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把自己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和“开拓型”教师。

(二)校本研修与上级政策要求贴合

校本研修离不开上级教育研究部门的引导和指导。研修方向的选择,研修内容的确立,研修形式的选择,如果与省、市、县教研活动同频共振,那么无论是从时间、效益还是成果上,我们都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各学科教研组贴合省、市、县教研当前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前一周布置研修任务,让教师提前明确研修内容,提前熟悉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研修支撑,为提高教师研修的理论高度、实现研究理论化提供条件。上下研修衔动,扎实开展研修,以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闯出了校本研修新天地,干出了研修新成效。

(三)校本研修与学校重点工作聚合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是“沉浸式”校本研修的核心。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梯级培养体系,优化选拔、培训和管理机制,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动态管理考核。对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358滚动培养培训,力求通过8年的培养,使新教师达到:三年站稳讲台,成为合格型教师;五年独当一面,成为胜任型教师;八年形成风格,成为骨干型教师。唯有求真务实,正向引领,择高而立,向宽而行,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科研型教师。于己,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投身校本研修。于人,真诚帮助,毫无保留,竭尽全力,垒固教师团队的坚实后盾。从而实现青年教师“肉眼可见”地成长起来,教师队伍结构性水平快速提升。

四、“1+1+X”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设定“下沉上弹”

随意确定或领导指定研修主题,校本研修就会出现“一锅煮”现象,不是“吃不饱”就是“受不了”。为满足教师个体需求,每学期开始前,学校安排一天的时间分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大讨论”活动,要求组内每一位教师针对新学年的校本研修活动主题提前进行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备课组长做好详细记录。教研组长综合各备课组研究的方向,梳理共性研究课题,筛选出核心问题,汇报学校教科室。教科室对研究主题进行审查与反馈。经过几次的修正与调整,形成学校整体“1+1+X”沉浸式校本研修学年度主题,学年度主题又分成若干项月度主题,月度主题又细化为周主题,形成学年度主题、月度主题和周主题互融互通的三级递进式结构。这样研修主题是学校和教师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的,使“众口难调”顺利切换到“众口自调”,专业性强,精准性高,研修就显得有针对性且深刻,有效提高了研修质量,实现了教师自主、自由生长。

(二)参与人员“轮番上阵”

校本研修只有牵动每一位教师,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热情,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活教育教学思维,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增强校本研修的凝聚力。“1+1+X”研究团队中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少则6人,多则8到10人,抱团研究,抱团发展,捆绑式评价。以学年为周期,每位教师必须有课堂教学、论文交流至少两次集中展示。若第一学期参与论文交流展示,第二学期则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每个人都沉浸在活动中充分参与、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共享,教师不再是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发布者或核实者,而是体验者和促使者。这样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在此活动中,不仅能发现教师的专长,也弥补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懈怠与不足,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共同提升。

(三)研修成果“顺藤摸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相辅相成,研源于教才有根基,教基于研才有深度。研修团队集体钻研教材,形成完备的教材解读与分析;集体打磨课堂,形成精准的教学设计与完整的教学实录;集体研磨论文,形成角度各异、各有所长的论文群。梳理一学年校本研修资源,为下一年度其他备课组在平时教学中继续开发利用,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团队,更是全体学生。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统领校本研修工作,统整校本研修资源,用课程化的视野、课题化的视角、团队互助化的方式做研究,把研修落到实处、落到痛处、落在微处,收获许多可视化成果和非可视化成果。校本研修带来的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丰硕成果,学生群体成长的丰厚成果,还有学校内涵发展上的累累硕果。

(四)制度保障 “固本强根”

为使校本研修落实到位,保障机制的层层跟进必不可少。备课组提早谋划,及时制定研修工作细则,保证研修工作有章可循。每次研修活动做到工作有规划,实施有计划,做后有反思,事后有总结,校本研修工作才会有条不紊,才会事半功倍。为此,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同时,为了追求研究实效,学校针对教科室、教研组、教师个人提出了“三要”研训工作流程:一要每学年初制定研修计划、研修方案;二要在研修过程中注意材料积累,建立台账资料;三要在期末结束时进行全面梳理和反思总结。教科室每学年定期汇编课题、论文、教学反思、学习心得等研修成果,并一一整理归档,工作及时,材料完整,板块清楚。

五、“1+1+X”沉浸式校本研修的工作愿景

(一)培育出研修思想文化

研修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当教师学习成为一种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时,教师愿意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校本研修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只发生在课堂中,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都是教师无形的学习场所。学校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外部环境,适宜的土壤,使校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乐园,教师生命发展的沃土。每个人在这个场所都肩负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校管理者应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展的校园人际关系,使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校本研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和谐平等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践行出研修行为文化

传统校本研修对象比较狭窄,研修形式略显单一,尤其是研修内容偏重于理论层面,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更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供给侧服务。教师的校本研修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论道”层次,应该从理论走向实践,沉浸课堂,聚焦学生,深耕教学。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应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并借助教师校本研修的文化之力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校本研修管理机制,营造上下互动、纵横互联、层级助推、同步提升的研修新常态,形成教师共同话语和价值认同,关注教师研修需求变化,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成长必需,学校发展的必需。

(三)塑造出团队精神文化

校本研修的文化建设旨在唤醒教师的内在学习的动力,激发隐藏在教师心灵深处的对学习价值的追求,激活教师生命智慧成长的源泉。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满怀热情、表现欲强,但缺少经验;他们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少技巧和方法;他们敢想敢干,渴望成功,但缺少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精准帮扶”瞄准青年教师教学需求的“移动靶”,引领青年教师站到教学研究的前列,从而激发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的“兴奋点”,打造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起跑线”,促使他们迅速成长。学校倡导“乐于与人合作是一种美德、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能力、习惯与人合作是一种境界”的理念,促进教师在工作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与分享。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学习、交流、竞赛、研究等方式,通过“三年成长、五年成熟、八年成名”工程的实施,唤醒教师个体的自觉成长,促进教师同伴间互助成长,引发教师群体共同成长,提升了校本研修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培养造就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

(四)提炼出多样研修成果

研修是一艘船,承载问题、困惑,也承载真知、洞见,由此岸渡向彼岸;研修是一艘船,众人齐心协力,奋力划桨,则乘风破浪,无往不胜。每学年初各教研组规划好一学年的研究方向及每月研修达成的小目标,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推进,通过螺旋上升式的研究把某一问题研究推向精深。活动过程中,每位教师及时梳理反思提炼,形成论文、案例、课例比较、片段分析、磨课心得、研究总结等成果。

校本研修,兴校之本。“1+1+X”沉浸式校本研修实践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稳健地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阳光大道。教师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形成“在学习中积淀、在互助中提升、在沉浸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的研训风貌,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扎实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青年教师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