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究瓜蒌薤白白酒汤中之“白酒”

2022-12-23 10:47孔奕蕾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9期
关键词:薤白胸痹酿造

孔奕蕾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酒与中医药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医”字的繁体形式“醫”中即可发现。《说文解字·酉部》曰:“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此后衍生出了“医酒同源”的说法。《汉书·食货志》云:“酒为百药之长。”酒在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历代医著中均有关于酒作药用的记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用到酒的药方多达40余首,且应用形式灵活多样,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酒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到酒的方剂有23首,其中6首皆用酒入汤剂煎煮,其中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所用之酒为白酒,炙甘草汤所用之酒为清酒[1]。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仲景之名方,具有通阳散结、行气豁痰的功效,是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证的基础方剂。方中对白酒的巧妙运用是瓜蒌薤白白酒汤的一大特色,然而此“白酒”是否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白酒,又或是另有指代,仍未可知。笔者通过探究瓜蒌薤白白酒汤中之“白酒”在现代酒类中的具体指代,从而进一步展现本方的原始面貌。

1 浅谈酒的药用历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谷物酿酒的国家,对酒的性质、功效及禁忌等有深刻认识。《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天之美酿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俗夫沉酒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身亡命,其害不胜言哉。”[2]201酒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如《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3]312书中利用酒通行血脉的功效,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治疗尸厥。除内服以外,《黄帝内经》记载酒还可以应用于药熨、外敷、外搽等治疗方法。《灵枢·寿夭刚柔》记载:“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3]197将药物浸泡于酒中的方法为后世的药酒及酒制中药开创先河。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酒在医疗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酒的方剂众多,对酒的运用方式灵活多样,包括酒、清酒、白酒、苦酒等,治疗不同病证的效果均十分显著[4]。酒的药用方式大致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是将酒温饮,与药同煎或浸药,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曝,发散之意也。”[5]将酒作为药物的溶媒,借助酒的性味特征,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外服主要分为外敷、淋洗等方法。如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到:“疹出三日当收没,不疾不徐始无虞,收没太速毒攻内,当散不散虚热医,毒盛荆防解毒治,外用胡荽酒法宜,虚热柴胡四物剂,应证而施病渐离。”[6]麻疹急性发作时,使患者内服荆防解毒汤,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而散。综上所述,酒自《黄帝内经》时代便参与医疗活动,且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医用方法。

2 探秘瓜蒌薤白白酒汤中之“白酒”

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胸阳不振之痰气互结证。《金匮要略》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方中瓜蒌甘寒入肺,理气宽胸、导痰浊下行;薤白辛温,行气止痛,通阳散结;佐使以白酒行气活血。诸药配伍,共奏行气祛痰、通阳散结的功效。《本经疏证》言:“白酒,酒之新篘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7]然而此酒与现代人所称之白酒是否相同仍存在争议。

现代人所称之白酒,亦可称之为烧酒,其用粮食酿造后经蒸馏而成,酒精浓度较高,属于蒸馏酒范畴。对于烧酒的起源,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包括东汉说、唐代说及元代说[8]。第一种为东汉说。白酒起源于东汉时期的观点来自上海博物馆一件民间收集的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其出土地点不详,其后在安徽也出土了一件类似的青铜蒸馏器。然而,众多学者对东汉论持否定观点,认为史书上并无东汉蒸酒的记载,且东汉时期炼丹术极为兴盛,《后汉书》及葛洪《神仙传》中都有炼丹术的相关记载,因此认为此蒸馏器并非为蒸馏酒所用,更可能是为道士炼丹所用[9]。第二种为唐代说。唐代说指出白酒起源于唐开元年间,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西南彝志》中记载隋唐时期的酿酒工艺中也出现了“酿成纯米酒,如露水下降”的场景,符合蒸馏酒的制作工艺,因此被认为是蒸馏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考证论据之一。此外,在《本草拾遗》和《饮膳正要》也有关于唐朝“用好酒蒸熬取露”的记载。第三种为元代说,是支持者最多的一种学术观点。《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2]57忽思慧在其所著《饮膳正要》中指出:“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后世众多学者将阿剌吉视为中国最早的蒸馏酒[10]。此外,在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酒坊遗址,其水井、锅炉、蒸馏设施齐全,证实元代已有专门的蒸馏酒作坊[11]。白酒起源于东汉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其真实性仍待考究,而唐代及元代均远晚于《伤寒杂病论》成书的东汉,因此可以推断仲景方中所用“白酒”为蒸馏酒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出白酒为“酒之初酿,色尚白者”,王勇等[12]亦指出白酒酿造时间短,可能带糟,较浑浊,酒力较轻;而清酒酿造时间长,不带糟,较清纯,酒力相比之下较为醇厚,可见白酒为由粮食酿造而来,酿造时间稍短且带有一部分米糟的发酵酒,酒精度数较低。现代白酒属于蒸馏所制的高度酒,多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不需要谷物类的粮食,仅使用含淀粉的原材料就能制成。现代白酒的酒精度数高,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强,由于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共同调控人体消化系统的运行,若长期服用则易伤脾胃,助湿生热,与仲景用酒入药之目的相悖,不适宜入药。

综上所述,瓜蒌薤白白酒汤中所用的白酒与现代所称之白酒有所区别,方中之白酒更接近于粮食发酵而成的低度数酿造酒。

猜你喜欢
薤白胸痹酿造
玫瑰花红曲酒酿造工艺的初步探索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香菇酱油的酿造技术探讨
薤白 白薤露中肥
治胸痹当用温法
中年养生话薤
调治便秘药膳两款
黄昏十月末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