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骨穴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2022-12-27 22:46黄静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胆经灵枢营卫

黄静娴 王 超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2.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2

完骨,“完,完全”“骨,肾主之水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生万化之根蒂也,完骨,为胆经气血冷降之处,具有生长气血之功效;少阳经主枢,为一身之枢机,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为诸阳之主,完骨穴为两经之交会穴,可枢调一身之阳气。枢机有力,脾升胃降,脾胃和则卧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胆经与心经相通,同气相求,其上腧穴可胆心同调,君相安位。胆经与肝经相表里,固完骨可同调肝主之疾。完骨又为头项部腧穴、且通过四海气街理论与脑关系密切,可疏通局部气血,同时调养脑神,使气血和,神脑安。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主要有神、阴阳、营卫、脏腑四个学说[1],取完骨穴正好与其病因病机相契合。本文从中医辨证角度出发,阅读相关古今文献,归纳并整理完骨穴所属经脉特性、所通经脉特性、本穴相关特性及临床应用,对完骨穴治疗失眠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1 足少阳胆经之穴

1.1 少阳枢机,阴阳出入 《灵枢·根结》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足少阳胆经为阴阳出入之枢,为一阳升发、阴转阳之处,《周慎斋遗书》曰:“阳之初生而始发则从胆,胆为转阴至阳之地,为少阳,是阳之枢。”少阳处于半表半里之间,为阳气外达与内收之门户,当少阳和则枢机开合有度,动静相宜,昼得乾动之功,夜得坤静之义,阴阳按时各居其位则人体寤寐有时,正如《灵枢·口问》所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昼寤矣。”《灵枢·胀论》言“邪在胆,逆在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卧安则需胃和胆无邪。《医学求是》记载:“脾升胃降,有赖少阳之转枢焉。”明代赵献可言:“饮食入胃,犹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少阳枢轴运动,疏利中土,借少阳之火以生土,脾升清胃降浊有序进行,将精微物质有效转输至全身,濡养人身脏腑官窍、四肢百骸,脾胃和诸体养则卧自安。现代研究[2]发现,胆汁酸为胆汁的重要成分,在食物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完骨,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为阴阳转化之处,调控阴阳之消长输布,少阳之气转枢脾升胃降,阳入于阴,则夜而安寐。

1.2 中正之官,主乎决断 《黄帝内经》认为五志各有所主,凡十一脏孰非由胆以决断者乎。如《千金要方·胆腑·髓虚论》所言“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脑为髓海,胆与思维、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胆通过对脑的调控,实现对各脏腑的决断,促进整体身心理协调,“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内涵在于此。现代研究[3]发现,失眠患者脑区磁共振成像存在多个脑区的认知-情绪调控的异常。胆主决断,调和五志,然胆为阳刚之体,内寄相火,喜怒易变,若其居不正、决断无权,易致五志过极,气机不利,如《素问·举痛论》所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能载血,气乱则血乱,气血逆乱则心神动摇,不寐乃作。完骨为胆经气血冷降之处,约制少阳于中正之位,刚柔相济、不偏不倚,决断有正;阴阳气血动静升降,消杂念,断妄念,解疑念,稳情绪,宁神魂,保持“清虚”状态方可神安守于内而入寐。

1.3 经脉所通,多脏得安 据《内经》记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两者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记载:“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经之生理功能正常发挥需胆之相济。《辨证录·不寐门》中曰:“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则不寐。”《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血归于肝”,则肝血充则寐。胆经助肝主疏泄及藏血,心神得木中之血濡养则自寐。从别通的脏腑关系,论治内科诸多疾病均甚有效[4]。明代李梃之认为少阳、少阴同为枢,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在《医学入门·脏腑相通》提出心与胆相通,心病从胆论治的疗效也在诸多报道中证实[5]。再者《灵枢·经别》中胆的循行“上贯心”,《辨证录·怔忡门》中“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足少阳胆经在经络循行路线上与心旁通,共同循行,在五行相生上为心之母,母可生子,甲木丁火,父子相生,滋养心脏,心主君火,胆主相火,君相互助,各安其位,心神有主有养。现代医学证明心胆之间存在一定的神经反射性联系,同时在内分泌方面相互影响[6-7]。故调胆经可使肝、心同调,使肝疏血藏、心养神安,人体脏腑各守其职,则与自然互相顺应,夜而寐,昼而起,睡眠节律正常。胆经气血在完骨穴处完全冷降,调此穴可总调胆经经气,如此可治失眠之症。

2 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

失眠之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营气为阴,卫气为阳,《灵枢》言“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营卫运行与睡眠密不可分,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为一身之巨阳,《素问·热论》记载:“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故足太阳经可主一身之表阳,调控卫气之出入,完骨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交会穴,自可通过足太阳调节卫气,使营卫运行有序,阴阳相合则夜自瞑。同时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与督脉相交,总督一身之阳;与肾经相表里,其经别循行与心相连,可心肾同调,使心阳下将以助肾阳,肾水上济以助心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平阳秘;现代医学认为睡眠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8],膀胱经背部穴位与双侧交感干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调节睡眠,同时调节五脏使脏腑阴阳趋于平衡[9];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与脑关系密切,使髓充神养。故完骨可通过刺激膀胱之脉达到调节阴阳、脏腑趋于平衡,从而改善睡眠。

3 穴位特性

3.1 气街四海,通脑调神 《灵枢·卫气》:“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类经·经络类》曰:“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指出人体有四部气街,分别于头、胸、腹、胫,并明确指出头气街在脑,头之气街是全身气血灌注于脑的重要道路,头气街与髓海具有一致性。《灵枢·经脉》曰“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本神》言“两精相搏谓之神”,精所化身之神藏于脑髓,脑为髓海,故脑为元神之府,为神之所处,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离不开脑的调控。《景岳全书》曰: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失眠是脑神功能失常的表现,为脑府疾患,睡眠与觉醒均与此有关。《医学原始》记载“知觉、睡眠皆由脑所主”,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与大脑功能受影响有关,上行网状系统、额叶底部、视交叉上部等脑部结构均与睡眠相关,刺激相关脑区可以使其功能出现代偿,从而助眠[10]。完骨穴为头气街与髓海的输注点之一,通过气街、四海与脑密不可分,刺激完骨可以调整脑部气血。脑部气血运行通畅,元神之府才得畅达,脑髓充盈,神得养才得安寐。同时可以通过气街、髓海调整全身气血,则各脏腑功能正常有序运行,睡眠有所保障。有学者[11]提出,刺激头部腧穴,可以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还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进入放松状态而入睡。

3.2 近部取穴,疏通经络 项针的治疗作用广泛,对于脑源性疾病有突出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传导[12]。完骨位于头项部,为多种项针疗法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节局部气血的作用。根据近部取穴原则及分部主治规律,后头及项区的穴位可调节头项部气血,使之上行滋养元神,使元神安定,具有治疗神志疾病的作用,失眠为神志疾病之一,局部取穴必然有一定的功效。齐丽珍[13]发现刺激项部风池、完骨等腧穴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西药组。究其机理,可缓解局部软组织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另外降低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改善睡眠[14]。颈部筋肉劳损,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阻碍经气运行,则目之开合失司易发生失眠,局部取穴疏通经络,消除对跷脉的影响,亦有利于睡眠。

4 小结

《素问·宣明五气》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清代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言:“人之安睡……五脏各安其位而寝。”脏腑气血互相顺接,阴阳有序,营卫调和,神内守于舍,人寤寐有节。人体的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气机升降无序、心神失养是失眠的主要病机[15],与胆之枢转决断、心主神志、肝之疏藏、脾胃之运化等多脏腑功能均相关。完骨穴治疗失眠症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作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可以转枢阴阳、气机之出入,调节中焦之升降,调和阴阳;二、主乎决断,调节五志,使神清志明;三、与肝经相表里,与心经别通,疏肝、藏血、养心、安神;四、交于足太阳,可调理营卫、阴阳之运行,总调五脏;五、为头气街之穴,髓海之通道,可以充髓、醒脑、养神;六、位于头项部,疏通局部经络,调节气血。完骨穴具有取穴简便、易于操作、得气感强、疗效佳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较为常用。目前完骨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在治疗失眠上临床应用较少,本文通过探讨完骨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失眠在取穴上提供一点思路,同时拓宽完骨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有利于检验针灸理论的科学性,并且丰富和发展腧穴的主治范围,利于精简临床取穴,促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映证,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促进针灸疗法的发展与应用。

猜你喜欢
胆经灵枢营卫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角蛋白18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进补不如敲胆经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大象腿”、“萝卜腿”常敲敲胆经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采采卷耳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