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的商榷

2022-12-28 02:15陆永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针灸学灵枢俞穴

陆永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胸椎部背俞穴为位于胸椎1~12脊柱两侧膀胱经第1侧线上的11个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1961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出版了第1版,至今将近60年已出版至第10版,但胸椎1~12自大杼至胃俞11个背俞穴的刺灸法,除第1版以外,一直停留在斜刺0.5~0.8寸,主要理由是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1-8]。但这样的针刺方法有违于胸椎部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不符合《黄帝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所以,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胸背部脏器的斜刺操作值得商榷。现述如下。

1 胸椎部背俞穴的古今论述

1.1 胸椎部背俞穴溯源

背俞穴最早出于两千多年前的《灵枢·背俞》,曰:“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9]说明大杼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和肾俞在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四椎的两侧,左右穴位相距3寸,即距离背正中线约1寸5分。同时表明《黄帝内经》对俞穴的描述不仅要注重其结构形态,更应重视其功能状态,确定这些俞穴位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体内的病痛得到缓解,便是取中了俞穴。《素问·气府论》曰:“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10]说明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21节,其中15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和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六腑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但是没有指出六腑背俞穴具体的位置。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补充了二椎风门、十椎胆俞,《备急千金方》补充了四椎厥阴俞,《太平圣惠方》补充了六椎督俞,分别位于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1寸半[11]。

1.2 古代典籍对胸椎部背俞穴刺法的论述

《灵枢·背俞》曰:“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9]说明背俞穴可以用灸法,但不可以用针刺方法。背俞穴的针刺深度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曰:“大杼,刺入三分。风门,刺入五分。肺俞,刺入三分。心俞,刺入三分。膈俞,刺入三分。肝俞,刺入三分。胆俞,刺入五分。胃俞,刺入三分。”即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刺入3分。风门、胆俞刺入5分。《太平圣惠方》之厥阴俞针入3分,但督俞一直禁针至清代医籍[11]。说明自《黄帝内经》两千年以来,历代针灸典籍只记载了背俞穴的针刺深度,为3~5分,没有记载有关针刺角度和方向。

1.3 现代《针灸学》对胸椎部背俞穴刺法的论述

胸椎背俞穴的针刺角度与方向最早见于1957年中医研究院出版的《针灸学简编》,记载:“大杼至胃俞,针刺三至五分,向脊柱方向斜刺时可刺五分至一寸。”[12]1961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1版《针灸学讲义》记载:“胸椎1~12自大杼至胃俞11个背俞穴,针灸方法为针3分或5分。”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2版《针灸学》记载:“胸椎1~12自大杼至胃俞11个背俞穴,针灸方法为直刺0.6~1.0寸,或向脊柱斜刺。”[2]1975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3版《针灸学》记载:“胸椎1~12自大杼至胃俞11个背俞穴,针灸方法为向下斜刺5分。”[3]1979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第4版《针灸学》记载:“胸椎1~12自大杼至胃俞11个背俞穴,操作为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3]自此,1985—2016年第5~第10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4-8]都沿用此说。即1~10版规划教材《针灸学》,除第1版《针灸学》没有记载“斜刺”,其余9版都记载了“斜刺”,这说明只是到了现代,才有背俞穴的“斜刺”之说。

2 胸椎背俞穴的形态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的走向

2.1 胸椎背俞穴的形态

《素问·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认为腧穴是“溪谷”“气穴”,是气血输注之处,可通行荣卫、会合宗气,与机体经络脏腑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对腧穴的描述表明腧穴不仅要注重其形态结构属性,更应重视其功能状态属性。《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认为腧穴是“节”,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出入之处也即空隙之处,没有空隙,哪有出入?这些都是说明了腧穴的形态是凹陷缝隙之处。有学者认为,从形态结构而言,腧穴为位于从皮、脉、肉、筋和骨直至脏腑的不同深浅层次的缝隙之间的立体结构[13]。有学者指出腧穴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的形状与其所在的凹陷和孔隙的形状相似,腧穴的定位在这个立体结构的中心点上,立体结构中聚集气血[14]。因此,腧穴是立体结构,直刺才可中穴。同样,胸椎背俞穴直刺才能刺中背俞穴。如果背俞穴斜刺,哪个方向都不能刺中俞穴,因为斜刺就会偏离了俞穴的本身形态结构。由此,为何自《黄帝内经》以降古代医家都只记载了针刺深度而没有角度?因为有了针刺角度,就会偏离腧穴形态结构而不能刺中背俞穴。

2.2 胸椎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走向

《针灸学》指出:‘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说明足太阳经脉背俞穴的循行走向是从头项挟脊两侧向下循行。如果斜刺,则偏离了原来的经脉循行轨迹,不利于《灵枢·本藏》经脉“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的功能发挥。所以,只有直刺才能刺中膀胱经脉,发挥经脉通道运行气血、调整阴阳的作用。如果为了避免伤及内脏特别是肺脏而偏向脊柱方向斜刺,就会偏离了足太阳膀胱经脉,不能刺中“应在中而痛解”的经脉俞穴,不能很好地发挥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治疗作用。

3 《黄帝内经》对针刺操作与经脉针刺深度的规范

3.1 《灵枢》对针刺操作的规范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9]。说明针刺时要正指直刺,不能左右偏斜或歪斜,即直刺,不能斜刺。在临床针刺操作时,只有针身保持垂直方向直刺,才能灵活进行提插和捻转手法。《灵枢·终始》云:“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只有“正指直刺”,垂直进针和针刺,才能针刺入深浅不同的层次,达到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然后“谷气至”“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因此,位于背部膀胱经的背俞穴,应该“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垂直针刺,“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才能刺中俞穴,进行层次分明的针刺而得气获效。

3.2 《灵枢》对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深度的规范

经脉针刺深度最早记载见于《灵枢·经水》篇,曰:“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9]说明经脉的针刺深度规定的中等身材、肥瘦适中和气血充盈不衰之人,足六经最深刺6分,手六经最深刺2分。古代针灸典籍记载的胸椎背俞穴针刺深度3~5分,符合《灵枢·经水》足太阳膀胱经脉针刺深度5分的规范。据考订秦与西汉的1尺等于23.1 cm,即1分约为2.31 mm[15];《灵枢·经水》足太阳膀胱经脉针刺深度5分,约为12 mm,约为1寸毫针的1/2。所以,胸椎部背俞穴选用1寸毫针为宜。

4 胸椎背俞穴针刺深度现代研究

有学者应用 CT 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背俞穴安全进针深度,结果适中体型人膀胱经第 1侧线背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和脾俞直刺深度,左侧(28.60±4.07)~(36.54±4.13)mm,右侧(28.57±4.10)~(36.00±3.46)mm,说明适中体型膀胱经第1侧线左右两侧同一穴位直刺深度基本相近,无明显区别[16]。1寸毫针为25 mm,所以对于身材胖瘦适中之人,膀胱经第 1 侧线胸椎1~12之背俞穴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和胃俞凡11穴,使用1寸毫针直刺都很安全,没有必要为了避免伤及内脏而斜刺。如果只是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而斜刺,那更没有必要,因为针刺伤内脏特别是肺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内脏的解剖位置,而非针刺的角度与深度。所以针刺操作者只有掌握了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不论采用何种针刺角度与深度,都不会伤及胸背部脏器。

5 小结

综上所述,足太阳膀胱经脉胸椎1~12之背俞穴,自《黄帝内经》两千年以来,历代医家典籍记载针刺深度为3~5分,均没有具体说明针刺的方向,这与《灵枢·经水》足太阳膀胱经脉针刺深度5分基本一致;腧穴的形态结构是凹陷缝隙之处,是立体结构,只有直刺才能刺中俞穴;膀胱经脉背俞穴是上下纵行、直行的主干,只有直刺才能不离经脉。《黄帝内经》对俞穴的描述不仅要注重其结构形态,更应重视其功能状态,如果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不仅不能体现《黄帝内经》俞穴的本义,偏离了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走向,不能刺中“应在中而痛解”的经脉俞穴,也不符《灵枢》“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针刺操作规范。只有掌握脏器准确的解剖位置,针刺操作时才能避免伤及内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灵枢》更是被称作《针经》成为后世论述针刺操作之圭臬。所以,遵循《黄帝内经》的针刺操作规范与经脉针刺深度,才能不离《针经》正道。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学》教学一定要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腧穴形态结构是针灸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载体,结构决定功能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共识,如果偏离了正确的结构,就可能偏离了相应的功能[17]。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研究腧穴形态结构与针刺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正如《针灸学》第10版前言明确了教材“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的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打造符合中医药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8]。

猜你喜欢
针灸学灵枢俞穴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采采卷耳
《针灸学》双语教学应用探讨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