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2022-12-28 07:33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动机

董 静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织影响,国际和国内都面临复杂严峻的情况。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受外部因素影响,更关系到其内在发展规律,因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规律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紧密关联。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发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现实的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人的发展也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人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体现。“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1]326“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如果不是为了人的需要,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做。”[1]514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人们的生产活动是源于人的需要,生产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个体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因此,人总是遵循着“需要产生-生产活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的路线来推动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阐述科学的理论,传递规范的道德理念,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人们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一方面,能够为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人的需要的满足,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人们对正确道德理念、价值观念的认同,使人的德性不断提高,人的本质不断完善,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人的需要的层次得以提升。最终,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人的需要的每一次满足和提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的满足不仅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终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终价值归旨,由此,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消除了体力分工和脑力分工的界限,每个人都获得了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将有能力、有条件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能。具体而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含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需要的极大满足,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个性的发展,即“人的心理疏导、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审美意识、 人的生存环境、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培养其人格素养,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5]党和国家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以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政治素养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完美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其中,人的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是人的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深层次的动机。信仰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它是出于人的心理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见,需要、动机、兴趣、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机制中逐步升华的四个层次。

(一)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源泉。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当人们意识到自身精神匮乏,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充实时,就会产生精神需要。在精神需要的驱使下,人们会主动去接受精神上的教育。因此,人的精神需要的产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动力。而人的精神需要也具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具有差异性和指向性。马克思认为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6],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其中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层面。由此可见,处于不同成长环境中的个体,其精神需要也不尽相同。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符合个体的精神需要,受教育者才会不抗拒、不排斥,而乐此不疲,乐于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首要的任务是引导个体的精神需要,使其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除此之外,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对个体进行不同层次的精神教育。

(二)接受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弱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必须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接受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方向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7]动机的产生源于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原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人的接受动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激励功能,接受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功能,能够激发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第二,指向功能,接受动机明确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目标,能够使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自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三,维持功能,接受动机能够使个体保持一定的行为强度,维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持续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第四,调节功能,当个体的行为偏离了其预定的目标,接受动机能够调节人的行为回到正确方面,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人的接受动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找到受教育者的优势需要,促进人的接受动机的形成。

(三)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间接动力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8]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更深层次的动机。“只有对某事物产生需要,或者某事物能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时,才有可能对其发生兴趣。”[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就会给予优先注意,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推动个体积极探索,并全神贯注、心驰向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当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教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主动、自愿地去学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四)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深层动力

信仰是个性倾向性中的高级层次,它是指主体对某种观念、思想、准则的真诚信服,是一种稳定的、深层的信念,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将其作为判断事物是非曲折的标准,对其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和信服,并成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1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最坚定、最科学、最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带领党和人民取得辉煌成就。”政治信仰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不仅彰显和反映着政党的价值取向,而且表征和凸显着政党的精神品质。”[1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12],思想政治教育要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育,引领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激发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仰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精神需要,促成自我实现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人的正确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生成发挥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其主要的任务是引导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第一,坚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辩证统一。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既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意识的存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我们往往容易把物质与精神两者对立起来,不能辩证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误区。”[13]一方面,当前有部分人认为物质至上,倡导金钱万能论,认为解决人们的物质需要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过于重视人的精神层面,脱离人们的实际需要的情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人们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统一起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理解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重视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是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核,能够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迎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作符合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人民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手段,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加强正面引导,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第三,引导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和指引作用。马斯洛也提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基础需要,“必须把追求高层次需要作为引导人们需要的终极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人们的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上”[14]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灌输和引导相结合,传递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在满足人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促成自我实现,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

(二)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动机升华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动机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续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设置合理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找准其优势需要,促成动机升华。

第一,找准优势需要,促进动机生成。优势需要是指人们当下最迫切的需要。在人们的众多需要中,总会存在处于优先位置,最为渴望和迫切的需要。优势需要是形成接受动机的主要因素,是人的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力量源泉。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首要的就是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优势需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这就要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受教育者进行深刻而持久的交流,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找准其优势需要,对症下药,满足和把握受教育者当下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要抓住教育时机,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强烈的动机,激励人的斗志,朝着理想目标奋进。

第二,设置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动机与目标密不可分,动机的形成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目标为个体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个体的行为。目标本身属于外部诱因,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深受教育者对目标的认识,将其转化为内部需要,使其成为个体努力的内部动力。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行、切合实际,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是,也要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和个性特点来设置合理目标,不可设置力不能及的遥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大目标和小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始终保证目标的指向性,维持行为的稳定性。

第三,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是激发人的接受动机的有效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人的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既要有外在的、直接的物质奖励,更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地赞扬和鼓励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受教育者将教育者的激励内化为内在的动力,发掘自身潜能和价值,形成成就动机,激发奋斗精神。

(三)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更深层次的动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发挥着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功能。“兴趣为引导之母, 方法为引导之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受教育者良好持久的兴趣。

第一,创设良好教育情景。良好的教育情景对个体学习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能够让受教育者全身投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依据教育者的需求将教育内容随“机”融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教育感染力。另一方面,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激发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引领其向上向善。与此同时,要引导受教育者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将自身的学识、能力在实践中转化为奋进的力量,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培养除了外在因素的吸引和指导,更重要的在于受教育者内心的探求和热爱,要让受教育者学会独立思考,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和兴趣,发扬探索精神。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设疑,以疑引趣,留给受教育者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也要学会循循善诱,激发受教育者想要去探究,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坚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引导受教育者表达观点、发表意见,这既是让受教育者主动思考的过程,也能够加强其对所传递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

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新颖且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随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托互联网,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大数据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利用好网络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四)传递科学真理,坚定政治信仰

信仰是一种稳定的、深层次的思想和观念,而“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理念、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政治目标等的确信、认同、敬仰和追求”[15]。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第一,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提升理想信念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6]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为中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指引我们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真情切意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活力,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

第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政治信仰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蕴含着丰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传承革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与时俱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信仰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既体现了国家对个人的基本要求,也诠释了人民对社会和国家的希冀,更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宣传和传播工作,通过伟大人物优秀事迹、社会现象分析等传递正确价值理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引领正确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相连,携手共进。人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出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深层动力,关注人、走进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