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位
——育人本位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28 07:33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伊 振 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州 510080)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是学校里最基础的教育形式,通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而且也将对青年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1]。那么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教学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具有哪些特征?新时代该怎样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可以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演进历程

(一)注重知识本位导向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慢慢恢复和重建,国家的政治文化环境较为稳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人才需求缺口大,虽开始注重职业教育,但对教育教学的目标不甚清晰,职业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本位的基础理论学习上。

教学内容上,注重学习学科性知识。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职业教育教学继续延续苏联模式的“三段式”课程,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作为框架,文化课和专业课主要用来打好基础,再通过实践课来应用,教育教学的重心偏重理论知识,缺乏职业特色[2]。中等职业教育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训练有所减弱。《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1980)指出,中等专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在等同于高中文化程度上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发展初期,短期大学为主要办学形式,由于缺少办学经验,教学只能参考高等教育,虽在专业设置上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但是其教学计划是把原有的大学教学计划移植过来并做了修改调整,其课程门类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基本是在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压缩,同时也更加重视理论教学[3]。

教学目标上,此时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用于经济建设的中级技术人才,这奠定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提出要培养受过良好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关于制定和修订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试行)》(1986)提出要培养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中等专门人才。

教学方式上,主要以讲授为主,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国家劳动总局技工学校工作条例》(1979)强调了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1986)提出技工学校的教师要负责讲授课程,辅导和检查作业。同时,国家着手恢复职业教育,不断对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倡导产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关于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1989)提出技工学校要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教学经验学习上,开始探索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1980年我国派人访问德国、法国、美国,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办学方面的经验。1985年,中德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协议》拉开了中德合作职业教育的序幕。同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教育与合作谅解备忘录》。1988年,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虽是小范围试点,但也丰富了我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能力本位导向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职业教育也逐渐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扩伸,社会和市场开始参与办学,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提升,教学的目标逐渐清晰,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上。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增加教学实践。《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1991)提出,专业课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注重实用性。每类课程都要简化理论推导,减少课时,增加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占比,让受教育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训练。《职业教育法》(1996)指出,企事业组织要同意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师生到真实岗位实习。《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1998)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上,培养技术性和实用性的人才。1991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职培养的是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随着“三改一补”方针的出台,1995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提出高职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培养满足基层一线和农村地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1991)提倡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为受教育者提供场所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协助教育教学改革。同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每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要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办好生产实习基地。《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5)强调进一步建立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的培养机制。《职业教育法》(1996)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要落实好产教融合,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教学经验学习上,引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和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的引领下,引入“CBE”“MES”“TAFE”等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试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岗位对技能的需求为基点,与传统的学科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断探索职业教育课程的本土化模式,提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既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又拓宽了毕业生市场择业的就业面,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1994年7月,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中德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注重育人本位导向阶段(21世纪至今)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行进,优质高效的现代职业教育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教学重点是育人本位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上,更加强调学生职业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2)提出,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将课程内容综合化。《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指出,及时变更教学的内容,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要求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2015)提出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指出,要重视劳动教育并且将其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工匠精神带领职业教育发展。

教学目标上,实现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提出,人才培养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兼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4年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次会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技术到技能的根本性变革。《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提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提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十八大以来,对个体的创新能力和跨岗位复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方式上,十八大以后,职业教育经过探索发展,更加注重实习实训的情景化体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要推进情景化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的比例、创新顶岗实习形式。《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2014)强调师傅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岗位进行实践训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重视生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

教学经验学习上,我国在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开始向世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支持援助。2002年,中澳两国开始了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该项目自1998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借鉴能力本位的培训包开发经验,更新了教育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统筹;我国和新西兰续签《教育与合作谅解备忘录》,鼓励两国在教学方面加强交流,促进在教育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就学习国外职教发展的领先经验、以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助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2015)提出通过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软实力。对推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提出要接轨国际领先职教课程领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搭建桥梁,向世界发声。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由注重理论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初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侧重学问导向,职业院校中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学习为主,老师传授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这往往是一种隐性知识的传授,再进行一些活动课程来培养职业技能,侧重点放在完整的理论知识,轻视实践[4],但是可以快速将生产需要的知识教给学生,适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快速生产各种人才的需要,但是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职业专门化门槛也逐渐变高,能力本位占据主导地位,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表现为教学以社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对职业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培训,使受训者在真实场景和岗位锻炼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效率。进入21世纪,更多看重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品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来迎接社会上的任何挑战,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育人模式与社会职业发展系统相结合,为综合实践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将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行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同时以人为本,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

(二)注重效率到提升内涵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有计划地提高中职和高职的发展规模,中职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国企改革和“高校扩招”两次挑战,在校生人数、招生数以及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随着职业教育规模和容量的扩大,我国开始出台相应政策强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规模扩张到21世纪的稳定规模与内涵增质,不仅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更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放在首位,扩大招生兼顾内涵发展[5],推广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探索和改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以德为本,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调整专业,更新课程,致力于学生服务,强调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德技并修,将这些内化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发展新阶段。

(三)单一化到多元化

由于职业教育本身带有的跨界性,其生存和发展与许多利益相关者有关,所以职业教育教学主体必然具有多元性。职业教育教学坚持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技术人才,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政府简政放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推进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互相进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订单式”培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中厂、厂中校,产业学院等模式[6],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形成双元育人办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尝试建立理事会、董事会,与校外力量联合兴办职业教育[7];优化教材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分组分阶段教学,创新学分制使其更符合现代考试要求,摸索弹性学制,满足学生需求[8]。加强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从只重视流水线的技术培养到满足智能化,数据化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卓越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质量化意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局面,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三教改革”,实施课堂革命,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服务地方到放眼国际

教育教学从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专门人才到放眼于服务整个国家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摆脱了地域、行业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新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再到“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着眼于国际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培养的人才“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国家”“面向国际”,让高素质的高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需要[9]。从新中国刚成立时,学习借鉴苏联职业教育经验到学习德国再到学习世界各个国家先进理念、经验、做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本着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寻求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自身实力增加的同时,国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为全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一)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促进理实深度融合

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我国虽在不断地改进职业教育理实分离的状态,但是依然还有理实“两张皮”的困扰。所以我们可以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促进理实结合。教师方面,改变职业院校教师高学历的门槛,对企业中掌握高技术技能的人才,在合理范围内放宽入职要求,调整教师从业标准,制定动态的教师招聘制度。重视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据考核标准及时调整“双师型”队伍的组成人员,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组建高职教师队伍,围绕教学研究组建共同体,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适当引进“大国工匠”型人才,发挥人才优势,解决职业院校部分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改革现有的薪酬体制,优劳优酬,动态化管理,合理提高教师的工资,增加绩效工资在总工资的比重,把教学改革的成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评职称,评奖评优的依据,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作质量,注重同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指出彼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面对和解决,重视学生评教,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利于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反思个人的工作,督促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营造民主平等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有效教学。教材方面,学校不仅可以自编教材而且也可以与校企共同研发教材,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实践中研发的新材料与校内教师进行沟通并结合学生情况共同修订教材内容,解决教学理论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让教材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按照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教材的整体目标,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将企业课程资源融入教材中,同时丰富教材多样化表现形式,引进工作手册式,智慧功能式教材,呈现教材实用性、实操性和适切性。教法方面,不仅要改革原来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让教学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时调整自身情况,提高自身素质,减少课堂中的问题行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利用好线上结合线下的教学方式,放宽学习环境,通过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增加交流互动,推进信息化教学。

(二)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习得,同时也要紧抓职业精神品质的培养。学校在落实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学校要重视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结合学生生活和精神需求,对学校布局和建设进行规划,在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的改造上渗透工匠精神,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大赛,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举行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学上,依据工匠精神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教学的优化和改革,弱化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尊重劳动、主动劳动的意识,在劳动中不断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将课程与职业特征相结合[10]。同时,发挥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在社会上,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可度,政策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倾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技术技能人才可凭借相应证书转向企业中的高层次或一线关键性岗位,消除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受歧视的现象,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校企协同,科学建构“双主体责任”

产教融合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企业和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两个参与主体,他们的目标不同,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的职能,实施“放管服”改革,行政部门只适当的干预,主要负责战略规划,管理服务,依法监督等,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产教融合企业认证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认证年度产教融合企业,奖励参与职业教育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以此发挥企业、学校办学活力,建立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监督约束机制,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媒体宣传有关国家支持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树立典型,让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11]。其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学校要加强自我约束,推动制度创新,优化学科布局,不断进行科研创新,追求卓越,企业要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支持学校发展,让学生在校习得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可以应用在实践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能把来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仅当作生产岗用于营利,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掌握技术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卓越人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职业院校要对接企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专业安排以及学时数,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和标准,让企业骨干亲自授课,有选择的开设相应课程以及进行实训,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同时搭建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技能培训资源[12]。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要组建专业教学小组定期对教学成果进行审核,对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未来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最后,提高思想认识,院校和企业在明确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让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产生更大的效率,创新教学方式,增加产学研的契合度,实现学校用人和单位培养的对接,形成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合作共赢,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13]。

(四)加强国际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

首先,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育既掌握中国技术又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在教学上,一方面借鉴先进的教学实践经验,创新国际化教学形式,如以“鲁班工坊”为例,为了培养适应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分阶段专业教学以及核心技术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创造更多学习训练的方法,在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借鉴典型项目,创新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EPIP),理论结合实际,在学生参与完整工作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发展职业综合能力[14]。在课程上,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设大量国际化课程,重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学生培养模式的不同,及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国际化的元素,顺应高校课程多元化,交叉融合的趋势,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能够更加具有竞争性。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吸收发达国家优秀师资力量,打造国际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增强专业领域创新科研的实力,多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通过国际项目的共建过程,传播先进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传递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教师出国培训与交流的培养机制,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商讨项目合作方式以及实施路径,按照国际标准提供优质技术装备,通过网络共享国外先进的课程资源,线上交流合作,拓宽师生交往途径。最后,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服务水平,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融合中西方文化,掌握国际先进知识,能够适应国际需要,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发展[15]。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